歷史沿革
高家鎮由原高家鎮和中壩鄉合併而成,高家鎮因高家場而得名。歷史上,高家鎮分別由高家、金河、中壩、歇馬四個鄉組成,1961年又分為高家鄉和中壩鄉,2005年兩鄉鎮合併。清朝末期及民國時期,高家屬重要的商貿地,因中壩發現井鹽而鹽商雲集,且是仁壽至成都的重要商貿通道,素有“茶馬古道”之稱。
1958年建秦渭公社,1961年改稱譚家村公社,1964年更名高家村公社,1971年由寶雞縣劃歸渭濱區,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巨家、崖子、王家山、涼泉、趙家崖、符家、桑園堡、廟坡、水泉路、劉家山、三合村、塔稍、苟家嶺、寺溝嶺、解家灘、孫家莊、高家村、厥灣、塔明、太寅20個行政村。
1998年,高家村鄉改為高家鎮 。2002年,轄高家、桑園鋪、三合、孔家莊、巨家、符家、塔稍、厥灣、王家山、涼水泉、塔明、寺溝嶺、水泉路、廟坡、崖子、苟家嶺、太寅、趙家崖、劉家山、解家灘20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高家鎮轄1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晁峪村,距虢鎮39千米。[沿革]1949年設佛岩區晁峪鄉、固川鄉、甘峪鄉,1959年為坪頭公社晁峪管理區、固川管理區和益門公社甘峪管理區,1961年設晁峪公社、固川公社、甘峪公社,1967年更名紅峪公社、紅川公社、金光公社,1970年復名晁峪公社、固川公社、甘峪公社,1984年改晁峪鄉、固川鄉、甘峪鄉。1996年,晁峪鄉面積81.6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晁峪、槐樹嶺、新安、段家磨、南岔、稱里、李家山、上川、西岔9個行政村;固川鄉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固川、柿溝、四家坪、范家溝、後坪、棗園、坊塘、卒落8個行政村;甘峪鄉面積32.9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紅旗、甘廟、李家、甘峪、田那下、甘老頭、尖山、林家溝、胡家山、坪套1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固川鄉、甘峪鄉,併入晁峪鄉。2002年,晁峪鄉代碼610321203,轄晁峪、新安、稱里、槐樹嶺、李家山、上川、段家磨、西岔、甘廟、紅旗、李家堎、胡家山、甘峪、田那下、甘老頭、尖山、林家溝、坪套、固川、坊塘、卒落、四家坪、柿溝、棗園、范家溝、後坪26個行政村。2003年,將原寶雞縣的晁峪鄉劃歸寶雞市渭濱區管轄。
地理環境
高家鎮位於仁壽縣最北端,地處龍泉山脈的中段,處於仁壽、雙流、簡陽三縣市交界處三岔湖畔,距仁壽縣城30公里,成都市區45公里,簡威路橫貫全境,規劃中的彭三(彭山至三岔湖)快速旅遊通道和龍東路貫穿境內,形成縱橫交錯交通大動脈。國家級重點文物—牛角寨摩崖石窟位於本鎮鷹頭村,仁壽縣最高峰瑪瑙峰位於瑪瑙村境內,海拔998米,境內森林覆蓋率達60%,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
高家鎮面積57.6平方公里,轄10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94個村(居民)小組。全鎮總體規劃為“一城四區”,即城鎮發展區、牛角寨大佛景區、三岔湖湖濱度假區、現代畜牧業及鄉村旅遊發展區、現代農業觀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