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架高台就是一個場景,一個場景就是一台戲。雲南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鎮的高台社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雲南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通過當地人的創新改造,巍山高台社火以高和險在雲南各種民間傳統技藝中脫穎而出。它是靠造型技藝獲勝的藝術,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形成一種故事組合,給人以藝術感染力。
歷史淵源
巍山雖有“文獻名邦”之稱,但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的舊中國時期,廣大人民民眾度日艱難,文化生活更是貧乏。當時,巍山城中有一位家境殷實的開明士紳,在上海闖蕩了一番之後,回到了家鄉。在上海時,他過慣了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日子,回到巍山後,他覺得家鄉太缺少文化生活。由於他在上海時曾學過京戲,為了改變死氣沉沉的生活,他便置辦了京劇的行頭,找來了一些俊男靚女,讓他們裝扮起來,教他們模仿京劇里的人物的唱做念打,活躍了氣氛。後來,他又倡導讓這些演員到百姓中間去表演,與民同樂,使巍山古城出現了一些生氣。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得見表演,在他的運籌下,就出現了讓幾個壯漢用木製的高台抬著這些演員進行四街巡遊表演的高台社火,這就是巍山社火最早的雛型。當時,舉辦社火表演的經費均由這位士紳負擔。一般來講,這種公眾場合上的社火表演,也只是遇到重要節慶時才會進行,一年當中也僅有一、兩次,社火表演完了,參與其中的人也就散了。
新中國成立後,節慶活動增多了,高台社火的製作又迎來了新的機遇,在不斷地製作過程中,也使得高台社火的構造從粗糙演變為精緻,從原始發展為現代。
基本內容
高台社火的結構大體上分為底座和鐵芯子兩大部分,過去的底座為木結構,類似一個小巧的四方體舞台,在底座四周有四根抬桿,八個壯漢可以將整個高台抬起行走。到了現在,經過民間藝人和民間技術人員的不斷改進,演變成可以安裝在架子車上推著前進的底座。在底座的中心位置安裝有用扁鐵鍛制的鐵芯子,鐵芯子高三米以上,上面安裝了根據戲劇情景設定的踏板,這些踏板是讓扮演戲劇人物的小孩站立的。每年站社火之前,必須事先選擇站在社火上的少男少女,這些少男少女一般都要長得清純可愛,健美膽大。選好之後,讓他們穿上行頭,化妝成戲劇中的人物,然後將他們抱到踏板上,雙腳套進踏板上事先設定好的腳套內,再用布條把小孩的腰部綁緊在鐵芯子上,做到萬無一失,這樣就可以讓小演員安全地放心大膽地在高台上做出優美的舞台造型。鐵芯子經過巧妙的處理,已經把它變化為戲劇場景中的道具組合部分,底座經過精心裝飾也變成了舞台裝置中的一部分。一架高台,一台場景,一台場景,就是一台戲。這些戲劇場景主要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穆桂英大戰洪州》、《武松醉打蔣鬥神》、《船舟借傘》、《洞賓渡牡丹》,以及南詔故地的民間傳說《老君點化細奴邏》等等。
與高台社火配套的還有跳貓貓、跳麒麟和踩高蹺。這種高蹺不同於一般的高蹺,普通的高蹺高度大約在三、四市尺左右,而伴社火的高蹺高度有七市尺高,只有這樣的高度才配得上社火的高度。踩這種高蹺的人,要經過專門的訓練,這些踩高蹺的男子也分別化妝成戲劇中的人物,如彭祖壽星、鍾馗、包公等等,之所以有這些裝扮,意在喻祈人壽年豐、四季平安。在這些高蹺里,有兩付最難踩的高蹺,一付是壽星騎白鶴,一付是悶頭鳳。
主要價值
巍山的高台社火是雲南民間藝術中的奇葩,是一種別開生面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融合了我國古代的雜技和戲曲的表演成分,充滿著熱烈深厚的民族情感,表達了廣大人民民眾的精神追求,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擴大了歷史文化的面貌,加深了民族團結的感情,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濃烈的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