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損

骨缺損是一個醫學名詞,包括骨缺損和缺損修復兩大部分,先天性因素是唇齶裂是常見因素之一,後天的病因有平時常見的有工傷、燒傷、爆炸傷及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頜骨、耳、鼻、眼及肢體的損傷。

定義

骨缺損主要包括骨缺損和缺損修復兩大部分。

病因

(1)先天性因素 唇齶裂是常見因素之一。據統計我國唇齶裂發生率為1‰。尚有先天性耳損傷,其中耳缺損較多見,鼻缺損較少見。產生以上缺損畸形主要由於孕期母體的營養不足,內分泌失調,感染,精神刺激,損傷及遺傳等因素有關。
(2)後天因素 外傷:平時常見的有工傷、燒傷、爆炸傷及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頜骨、耳、鼻、眼及肢體的損傷。
疾病:最常見的是由於各類腫瘤手術切除後造成的骨缺損。
骨缺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也是骨科治療的難題之一。目前,治療骨缺損的方法有自體骨和異體骨移植、組織工程技術和基因治療法及生長因子、物理治療法的輔助治療等。

顱骨缺損的症狀

1.顱骨缺損處局部表現 局部有脹痛,缺損邊緣疼痛,不能忍受的腦搏動,缺損部高位時頭皮向顱內陷入;缺損部低位時,頭皮甚至合併部分腦組織、腦室向外膨出。
2.顱骨缺損綜合徵 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患者對缺損區的搏動、膨隆、塌陷存恐懼心理,怕曬太陽、怕震動甚至怕吵鬧聲,往往有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記憶力下降;或有憂鬱、疲倦、寡言及自卑。
3.長期顱骨缺損 有腦膨出或突出時,腦組織可萎縮及囊變。小兒顱骨缺損隨腦組織發育而變大,影響正常腦發育而出現智力偏低;成年人可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甚至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體徵。腦膜-腦瘢痕形成時可伴癲癇。

檢查

診斷:典型的缺損局部臨床表現,結合X 線平片、CT 掃描,即可明確診斷。
實驗室檢查:無特殊表現。
其他輔助檢查:
1.X 線平片 正側位及其他不同方位平片即可顯示顱骨缺損的部位、範圍。
2.CT 掃描 同X 線片相結合,不僅可以進一步明確顱骨缺損的部位與範圍,而且可以了解周邊顱骨及腦內、腦膨出組織情況,有利於手術。

治療

①手術適應證:顱骨缺損直徑3cm以上,病人伴有不安全恐懼感,有明顯體位性頭昏、頭痛等顱骨缺損綜合徵或影響美觀者。
②手術禁忌證:創傷部位感染、顱內高壓、缺損處頭皮廣泛疤痕或血液供應不良、嚴重腦功能障礙、長期臥床患者。
③手術時機:一般在傷後3~6個月,若傷口曾有感染,應在創口癒合一年後修補。
④修補材料:可採用自體或異體骨、金屬材料(如鈦合金)、有機玻璃或矽橡膠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