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漢景帝年間(約公元前149年),驛前名梅村,崗上梅樹千棵,為古代通往閩、粵必經之道,南北往來商賈,朝庭兵馬傳遞文書歇息之處。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於梅村建驛館,後圩鎮建於驛站之前,驛前從而得名。明時稱梅驛圩。建國前為驛前鎮,1950年名驛前區,1958年成立驛前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驛前鄉,1985年改為驛前建制鎮。2001年10月與高虎腦鄉合併為驛前鎮。

宋紹興時曾設謹節驛於此,因村莊地處"梅林驛站",故名驛前。撫河發源於境地內血木嶺。位於縣境南陲,南鄰石城縣小松,木蘭二鄉,西毗寧都縣湛田鄉,北接高虎腦鄉,總面積106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驛前圩距縣城43公里。盛產白蓮、澤瀉、曬煙,均為廣昌主產區。該鎮澤瀉久負盛名,遠銷東南亞。驛前村四十多幢明清古建築保存完好。
地理氣候
驛前鎮位於廣昌縣南部,武夷山脈腹地,系撫河源頭。東鄰本縣楊溪鄉,南連石城縣木蘭鄉和小松鎮,西界 寧都縣湛田鄉,北接廣昌縣赤水鎮。總面積為202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驛前圩距縣城43公里,國道206線貫穿全境。
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19.6度,年均日照1932小時,年均降雨量1773毫米,平均無霜期273天。
鄉鎮領導
驛前鎮黨委書記:王虎清

驛前鎮黨委委員、副書記、鎮長候選人:周承德

行政區劃
全鎮轄18個行政村,172個村小組,1個居委會,5200餘戶,23500多人,其中非農業戶1000餘戶,4500餘人,鎮區常住人口5500人,有漢族和畲族。全鎮有黨員573名,34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員375名。
資源
土地資源
境內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屬丘陵地形,山地占77%,丘陵占13%,平原占10%。土壤類型有紅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瓷土等五種。耕地型有水稻土、潮土、紅壤三種,全鎮有耕地面積23167畝,其中水田20535畝,旱地面積2632畝。土地有機質含量高,氮素中等,磷鉀偏缺,土地利用率高,且潛力很大。
旅遊資源

驛前鎮是千年古鎮,2003年7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歷史文化名鎮。驛前鎮又是革命老區,是中央蘇區的北大門。該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有萬畝蓮花帶,撫河源頭探秘。歷史名勝有50餘幢明清古建築,其間石雕、木雕、磚雕堪稱江南古文化之佳作,蓮花、荷葉、蓮蓬等吉祥圖物隨處可見,形成了博學多姿的蓮文化。紅色旅遊有蘇區遺址,彭德懷、楊尚昆的高虎腦戰鬥作戰指揮部和高虎腦紅軍烈士紀念碑等,現已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紅色、古色、綠色”三色一體的獨特旅遊資源。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廣昌首屆國際蓮花節召開期間前來該鎮觀光旅遊的旅客達1.7萬人。
山林資源
驛前鎮屬高丘低山林業鎮,林業資源豐富,山地面積23餘萬畝,森林面積20餘萬畝,森林覆蓋率70%以上。主要樹種有松、杉、木荷、楓香、樟樹、桂花樹、楮木等,其中紅豆杉、樟樹、湖南石楮樹屬珍稀品種。另外毛竹資源豐富。動物有狼、野豬、山羊、穿山甲、蛇等近百種。
水利資源
水資源充足,撫河源頭髮源於我鎮,河流眾多,大小河流5條。全鎮水域面積1.5萬餘畝,有水庫3座,發電站2座,裝機2台,裝機容量400千瓦。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瓷土、石英石等,分布在招禾村、赤嶺村和貫橋村。
勞動力資源
全鎮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農村勞動力剩餘較大,全鎮勞動力資源為13566人,其中男勞動力為6164人。
氣候及地理

該鎮屬東面溫熱區,年平均氣溫為17.5攝氏度,比較穩定。月平均氣溫在一年中的分布特點是中間高兩頭低。一月平均氣溫9攝氏度,七月平均氣溫28.8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8.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6.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34毫米,歷年平均無霜期275天,尖峰最高海拔打鼓寨1077米,600—700米4座,公路設計標高590米。
2002年完成各項經濟指標及社會狀況:
菸葉100萬斤,白蓮8600畝,食用菌200萬筒,糧食總產9119噸,果業開發、新植1000畝,改造3000畝;油茶開發、新植1000畝,改造2000畝。
社會狀況:
山地面積190980畝,山林面積13.45萬畝,油茶42000畝,素有“廣昌油庫”之稱。年飼養母豬1067頭,產仔豬9000頭,肉豬1.2萬頭。
區位優勢

驛前鎮擁有豐富的資源,交通便利,招商環境優越,是客商前來投資的好地方。這裡有23萬餘畝的森林資源(其中大部分是毛竹、杉木),適宜搞木竹製品加工;水域面積1.5萬餘畝,水利資源豐富,適宜搞小水電開發;因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特色農業資源突出,經過長期的發展,這裡形成了以白蓮(1300多年歷史)、菸葉(曬煙、烤菸)、澤瀉(大天鵝蛋)等三大傳統特色主導產業。
地理位置優越
2006年白蓮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200萬斤;菸葉(曬煙1500畝,烤菸1034畝);澤瀉預計1.2萬畝,產量600萬斤。適宜投資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旅遊資源具有獨特的“紅色、古色、綠色”三色一體資源,現正在尋求客商投資合作。2006年在廣昌首屆國際蓮花節召開期間,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達1.7萬人,旅遊業正在悄然興起。一是古色游。驛前在明末清初尤為鼎盛,圩市36隻半祠堂,24座廟宇,72家酒店,200多幢商邸、民宅,年年祠堂盛會、廟會、燈會,鬧市車水馬龍,市場繁榮,百姓富裕,是通往廣東、福建的邊貿交易重鎮。
其間古建築氣勢雄渾,密布於圩市中心,一直延伸至撫源梅溪岸邊,是江西省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民居古建築群之一。現存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為主,由五十餘處單棟古建構成,有姓氏宗族的祠堂、家廟,有達官顯貴的官邸、別墅,有商賈小販的店鋪、作坊,總面積為0.36平方公里。日前已開放的七進廳、石屋、船形屋、大夫第、金鰲魚、奉先思孝等六處院庭300餘間,大部分建於清代康熙至同治(1607——1862)年間,其高牆深院、飛檐翹脊、曲徑通幽,幾進院落,富麗堂皇。
其間的“三雕”藝術,堪稱江南明清古建的上乘佳作,這些古建築群,文化底蘊深厚,做工精巧細膩,為研究明清社會、思想、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證據。據文獻、史料記載,宋代出將軍白氏司馬州、左布政、右按察、知州知縣代代衍,還出過三個半神仙。從宋代至清代梅驛旺族名宗,科第仕宦幾十名,進士22名,舉人500餘名,才子、學士文武秀才層出不窮。
農業生態旅遊(綠色游)更是前景廣闊,每到6——8月份,萬畝蓮花多姿多嬌,映紅了十里撫源,花香四溢,迷戀著遊客的心扉。撫河源頭探秘,既可避署,也可休閒。
紅色旅遊。有高虎腦戰鬥遺址、萬年亭戰鬥舊址,彭德懷、楊尚昆曾經指揮過的紅三軍團指揮部舊址等隨處可見,到這裡尋覓革命前輩的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的精神。
經濟發展
農業

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644.6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達530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5元。該鎮農業種植以經濟作物為主,兼產水稻、大豆等。主要品種白蓮、曬煙(黑老虎)、澤瀉(大天鵝蛋)三大傳統特產種植歷史悠久,其聲譽蜚聲海內外。驛前通芯白蓮有1300餘年的種植歷史,擁有貢蓮之譽。這裡的白蓮以其色白、粒大、清香、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而著稱。
2006年,全鎮白蓮種植面積13000畝,年產量200萬斤,總產值2800萬元。曬煙自明萬曆年間開始種植,曬煙種植面積1500畝,產量45萬餘公斤,是製造混合型香菸和雪茄菸的優質原料。烤菸1034畝。澤瀉自清朝道光年間種植距今200多年歷史,2005年種植面積12600畝,產量290萬公斤。2005年,全鎮生豬出欄達0.9萬頭,家禽11.1萬羽。
工業
活性炭廠、家具廠、藕粉廠、電站、磚瓦廠、昌豐飼料有限公司、單片廠、木材加工廠等工業,貯藏大量的花崗岩、稀土等。
城鎮建設
交通、郵電
城市規劃
驛前鎮交通便利,206國道貫穿全鎮境內,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全鎮現有營運車輛40餘輛,有客車10輛,每天均有發往廣昌、石城客車多趟,並有許多長途客車途徑該鎮。
鎮內郵電通訊機構健全,設有郵政、電信、移動和聯通業等機構,電話裝機700餘門。
文教、衛生
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國小14所;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6個。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布局合理,街道寬闊,公共設施齊全,用水用電十分便利,新建了頂棚市場1800餘平方米,小城鎮建設規劃已達到1.5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
驛前民風淳樸,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治安狀況良好。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35元,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
旅遊
血木嶺

血木嶺 位於驛前鎮姚西村的血木嶺,是撫河發源地,《漢書·地理志》和酈道元的《水經注》均有記載。最高處為靈華峰,海拔991米。山上怪石嶙剛,且多罅隙,泉水從中噴沫而出,汩汩作響,至血木嶺匯成竹管細流,開成源頭活水的撫河第一流,順著山谷形成兩股溪流,一經里木莊,一經羅家地,匯成山澗小溪,流經十華里至木頭坑合流,先後形成五潭七瀑布。飛瀑珠簾高掛,一瀉三折。
溪流經龍井、天井裡形成驛前港。又環繞驛前鎮,穿過高虎腦、楊溪鄉等地,在赤水的石咀頭與塘坊港匯合,始稱旴江(旴江為撫河的上游)。旴江在廣昌境內穿越驛前、高虎腦、楊溪、赤水、旴江、甘竹等6個鄉鎮,接納11條港、69條溪條溪流之水,總長78.95公里,流域面積1568.5平方公里。旴江在甘竹鎮羅家村流入南豐縣境,再經南城接納黎川河,經撫州接納宜黃河、樂安河等,形成撫河,注入鄱陽湖、長江。
因血木嶺長有許多野生的中藥雞血藤,山下有“里木莊”、“木頭坑”等到地名,加之崇山峻岭,坡陡路曲,故取名“血木嶺”。三字既概括了撫河發源地的山川地貌、植物特色,又點出古驛道的險峻曲折。
驛前鎮船型屋
明清古建築群 較為集中於驛前街道東面一線,由四十餘處單棟古建築構成。有姓氏宗族的公祠、家廟,有達官顯貴的官邸、別墅,有商賈店鋪、生產作坊,以及文人揮毫遺存的十數處石刻題額。其高牆深蒼,飛檐翹脊,曲徑通幽,幾進庭院,木刻、磚雕、石雕古樸典雅,栩栩如生,堪稱江南明清建築的上乘佳作。明清古建築群文化蘊底深厚,為研究明清社會、思想、文化、民俗風情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證據。現簡介幾棟:
奎壁聯輝 又名七幢廳堂,清代民居。有大小庭院兩處,天井11個,房間32間,進深七進,占地面積1582平方米。石雕、木雕有荷花、古錢、鳳凰、文房四寶等圖案,雕刻精美。
清吸旴源 相傳為明代雲南按察使賴巽探親別墅。座北朝南,仿古代官船之形,逆水而建,重檐亭式屋頂,占地面積540平方米。穿斗式結構,有大小廳堂,廂房30餘間。藻井繪有纏技牡丹圖案,其它檐板刻有流雲、花卉、人物圖案。
石屋裡 民居 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門坎、神龕、房柱、照壁、屋檐、門樓以及地面等,都採用光滑細膩的四方石塊磨光而成,故名石屋裡。進深三進,占地1075平方米。石門樓上刻有“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圖案,石柱座上也刻有獅、象、鹿、鶴、蓮花等吉祥圖案和文房四寶。其建築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堪稱一絕。
進士第官宅 為清代濱州知府賴晉的府第。座西朝東,占地面積449.5平方米,門樓匾額刻"進士第"。
下屬單位
驛前鎮設有以下鎮屬單位和18個村委會及1個居委會。具體情況如下:
單位名稱 | 負責人(職務) | |
驛前中學 | 賴必勝(校長) | |
驛前國小 | 邱孔進(校長) | |
城管隊 | 賴煥榮(隊長) | |
衛生院 | 何步雲(院長) | |
供電所 | 賴榮生(所長) | |
農業綜合服務站 | 張厚禎(站長) | |
自來水廠 | 廖經煥(廠長) | |
有線電視站 | 賴炳華(站長) | |
信用社 | 魏愛明(主任) | |
郵政所 | 賴國華(所長) | |
蓮峰公司 | 巫慶耀(經理) | |
糧管所 | 邱建平(所長) | |
國土所 | 賴鵬仁(所長) | |
財政所 | 賴克衛(所長) | |
派出所 | 李晨文(所長) | |
林場 | 鄭明和(場長) | |
林業站 | 趙寧(站長) | |
工商所 | 樓文正(所長) | |
居委會 | 賴煥榮(主任) | |
驛前村 | 白國森(書記) 賴必明(主任) | |
姚西村 | 姚寶仔(書記) 李賢良(主任) | |
南坊村 | 賴松榮(主任) | |
桐斜村 | 賴用玲(書記) 賴用金(主任) | |
下王村 | 賴用謀(書記) 賴廣東(主任) | |
河東村 | 賴忠明(書記) 賴小華(主任) | |
田西村 | 賴葵生(書記) 賴永良(主任) | |
坪背村 | 賴永龍(書記) 許貴生(主任) | |
船坳村 | 邱愛斌(書記兼主任) | |
橫路村 | 廖茂盛(書記) 杜福金(主任) | |
貫橋村 | 李玉金(書記) | |
麻坑村 | 吳和強(書記) 吳光平(主任) | |
莊下村 | 馮肇華(書記兼主任) | |
苦竹村 | 張純平(副書記) 張東平(主任) | |
中寺村 | 劉龍生(書記兼主任) | |
赤嶺村 | 許仕富(書記) 曾李平(主任) | |
招禾村 | 雷賢洪(副書記) | |
石岌村 | 曾凡亮(書記) 曾慶寶(主任) |
招商引資
驛前鎮擁有豐富的資源,交通便利,招商環境優越,是客商前來投資的好地方。通過最佳化招商環境,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實行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網上招商等形式搞好已落戶企業的服務跟蹤管理,積極抓好舊項目增資,新項目簽約。2006年,引進招禾小水電開發100萬元,龍井電站增資150萬元,在談項目有香港成啟集團投資6000萬元的白蓮深加工。
驛前鎮黨委、政府誠摯邀請各方客商前來投資興業。
所獲榮譽
村鎮建設日新月異,逐步形成了以“鎮北新區、旅遊景區、高虎腦蘇區”三區為重點的科學合理的總體布局,城鎮規劃面積達3.3平方公里,交通、教育、衛生、水電、文化娛樂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幸福指數不斷攀升。2008年被評選為江西省鄉村旅遊示範點,2009年被江西省推選為十三個《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之一,2013年入選江西省首批百強中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