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收集
尿液檢查項目不同,尿標本留取的要求和處理也不一樣。所有尿標本收集均應使用乾淨容器;尿沉渣鏡檢原則上留取早晨起床後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晨尿),也可留取隨機尿的中段尿,晨尿標本也適用於尿液其他項目檢查(24 h 尿液檢查項目除外);腎小管濃縮與稀釋功能測定需禁水、禁食12 h 後進行排尿,繼續禁水、禁食1 h,留取第13 h 的尿液進行檢測;腎小管酸化功能測定時,在留尿容器內預先加入液狀石蠟;24 h 尿標本留取前,需要向容器內加入防腐劑或將容器置於4℃環境 。
尿標本留取時應注意一些特殊情況:
①女性患者應避免在月經期內留取尿液標本;
②肉眼血尿標本不應進行尿液檢查(尿沉渣除外);
③如果服用的藥物影響尿液檢查,應在停藥後留取標本;
④如果是乳糜尿,應囑咐患者待尿液澄清後留取。
尿常規分析
套用多聯試紙條對尿液進行快速篩查分析,即尿常規。試紙條法(dipstick methodology)是一種簡便、快速的尿液篩查方法。目前常規尿液試紙條檢查項目有pH、蛋白、隱血、比重、葡萄糖、酮體。尿膽原、硝酸鹽、白細胞,有的試紙條還整合有膽紅素和維生素C 等 。
尿液試紙條法雖然快速簡便,但由於方法學限制,只能發揮定性和半定量作用,檢測結果存在假陽性和假陰性,其結果受諸多因素影響。
pH
腎臟參與機體內酸鹼平衡調節,這種調節能力可以通過尿液pH 反映出來。由於內源性酸產生偏多,尿液pH 普遍偏酸,約為5.0~6.0。一般情況下,飯後會出現“鹼潮”現象,尿液偏鹼;酸性尿多見於進食肉食過多和某些種類的水果(如酸果蔓果實)、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以及使用排結石藥物(如碳酸鈣);鹼性尿多見於進食素食和柑橘類水果、代謝性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一些腎臟疾病(如腎小管性酸中毒)等。
pH 檢測需新鮮尿標本,如果尿液放置時間過久,大多數細菌可分解尿素而釋放氨,尿呈鹼性;但有時也會出現相反的情況;尿中碳酸緩衝對釋放CO2,逸出至空氣,尿pH 值增高。
[正常參考值] 5.0 ~ 8.0。
蛋白
正常生理情況下,少量蛋白從腎小球濾過,幾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出現往往提示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和(或)腎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腎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質丟失,一般> 1.5g/24 h;腎小管性蛋白尿常為少量小分子量蛋白,一般< 2.0 g/24 h。劇烈體育運動、脫水或發熱、或妊娠時,尿中可出現少量蛋白質。臨床上蛋白尿可由多種原因引發,應結合臨床具體情況分析。
試紙條法測定尿蛋白是半定量篩選蛋白尿的方法。試紙條法對尿中不同蛋白質的敏感性不同,對白蛋白最為敏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可以出現大量游離輕鏈,但試紙條法檢測陰性。如果容器內有去垢劑殘留,試紙條法尿蛋白檢測可以假陽性,造影劑也會導致出現假陽性;尿液偏鹼時,會破壞指示劑所在的緩衝範圍而出現假陰性;尿液pH < 3.0 時,試紙條法也會出現假陰性。陽性者需進一步進行尿蛋白定量測定。
[正常參考值] 陰性。
尿糖
尿中出現葡萄糖,主要由於腎前因素-高血糖導致腎小球濾過的葡萄糖超出腎小管的重吸收閾值或腎性因素-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如果尿糖陽性,應結合臨床區別是生理性糖尿還是病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多見於飲食過度、應急狀態和妊娠;病理性糖尿多見於血糖升高引起的糖尿、腎小管功能受損所導致的腎性糖尿以及一些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等)所引發的糖尿。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 或一些新型抗生素可以使結果呈假陽性,而高濃度酮體尿和高比重尿可以出現假陰性。
[ 正常參考值] 陰性。
酮體
當機體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酸代謝不完全,可導致大量酮體產生,此時尿液就會出現酮體。除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酮尿也可見於長期飢餓、急性發熱、低糖類飲食、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瀉等情況。降壓藥物甲基多巴、卡托普利以及一些雙胍類降糖藥(如苯乙雙胍,商品名降糖靈),可使尿酮體檢測呈陽性。苯丙酮尿症、尿液中存在酞類染料、防腐劑(8-羥喹啉)、左鏇多巴的代謝產物等會導致檢測結果呈假陽性;試紙條活性降低和酮體降解,會使檢測結果呈假陰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隱血
試紙條法尿隱血試驗陽性,應高度懷疑:①血尿。多見於腎臟和泌尿系統的一些疾病(如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腎囊腫、泌尿系統結石和腫瘤等)、腎外疾病、外傷、劇烈運動和一些藥物(如環磷醯胺)。②血紅蛋白尿。常見於血管內溶血(如輸血反應和溶血性貧血)、嚴重燒傷、劇烈運動(行軍性血紅蛋白尿)和一些感染,另外,尿中紅細胞破壞後也可釋放血紅蛋白。③肌紅蛋白尿。常見於肌肉損傷(如嚴重擠壓傷、外科手術、缺血)、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過度運動等。尿隱血試驗陽性,應進一步顯微鏡鏡檢確認有無紅細胞。尿中含有對熱不穩定酶或菌尿時,檢測結果呈假陽性;尿中存在大量維生素C 時,檢測結果亦呈假陰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膽紅素
如果血膽紅素水平升高,尿試紙條法可以檢測到膽紅素陽性。某些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現尿膽紅素升高。如果明確有血膽紅素升高而尿膽紅素陰性或可疑陽性,建議做特異性實驗驗證。尿膽紅素陽性,也可以是肝內膽管堵塞引起,常見於總膽管結石、胰頭癌、肝內炎症時管內壓力增加所致膽汁反流。尿中一些藥物(如嘧啶)的代謝產物在低pH 時有顏色,與檢測物質本身反應的顏色相近,可以出現假陽性;膽紅素見光易分解,尿液不新鮮或見光時間過長,檢測結果可出現假陰性;尿中大量維生素C 或亞硝酸鹽會降低試紙條法的敏感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尿膽原
直接膽紅素分泌入小腸腔後,經過一系列反應生成系列產物,尿膽原為主要產物之一,約20%的尿膽原被重吸收,進入肝腸循環,其中少量(2% ~ 5%)進入血流從腎小球濾過。檢測結果結合尿膽紅素結果分析,有助於黃疸的鑑別診斷。尿中一些藥物代謝產物可與試紙塊內試劑反應,導致假陽性;尿液中卟膽原、吲哚類化合物以及黑色素原等,也常導致假陽性;使用甲醛作為防腐劑或標本存放不當,尿膽原被氧化成尿膽素,檢測結果可呈假陰性。
[ 正常參考值] 尿膽原定量0 ~ 5.9 μmol/24 h(0 ~3.5 mg/24 h)。
亞硝酸鹽
正常飲食中含有硝酸鹽,並以硝酸鹽形式而非亞硝酸鹽形式從尿液排泄。尿路感染時,致病菌大多數含有硝酸還原酶,可以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影響亞硝酸鹽的形成的因素有:病原菌必須能夠利用硝酸鹽;尿液在膀胱貯留4 h 或以上;飲食中含有充分的硝酸鹽。
尿中亞硝酸鹽測定常用於尿路感染的快速篩選試驗。測定結果與尿液細菌培養結果的吻合率為60%。假陽性可能源於體內一氧化氮氧化成亞硝酸鹽從尿液排出。一些藥物代謝產物或標本收集不當,會導致假陽性;大量維生素C 和影響亞硝酸鹽形成因素,可導致假陰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白細胞酯酶
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細胞,但尿白細胞酯酶陰性。如果酯酶試驗陽性,高度提示有尿路感染。某些腎臟病如狼瘡性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腎移植排斥反應,尿液中白細胞也可升高。尿路滴蟲和尿液中一些氧化性物質、藥物代謝產物,可導致假陽性;嗜酸細胞和組織細胞也會使結果呈假陽性。尿液中蛋白質、葡萄糖或維生素C 過高,可導致假陰性。如果尿白細胞酯酶陽性,必須進一步行顯微鏡鏡檢,以確認有無白細胞存在。
[正常參考值] 陰性。
維生素C
正常人尿液中維生素C 濃度過低,常見於維生素C 缺乏病(壞血酸病);尿維生素C長期增高,可能與腎結石形成有關。尿中維生素C濃度主要反映最近飲食中維生素C 攝入情況。尿中維生素C 對試紙條法測定的其他項目有影響(如尿糖、尿紅細胞、尿膽紅素、尿亞硝酸鹽)。
沉渣鏡檢
尿液經過離心後的沉澱(簡稱“尿沉渣”)的顯微鏡檢查(簡稱鏡檢)是尿液檢查的重要內容。尿液鏡檢能檢出尿中管型、細胞、結晶、細菌等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其他可見的定形和非定形成分 。
細胞成分
1. 紅細胞
顯微鏡下紅細胞表現為無核、光滑、兩面凹陷、適度的折光性、暗淡的圓盤狀,直徑一般為7 μm。根據顯微鏡下紅細胞形態,可將尿紅細胞分為均一型(形態與正常血液紅細胞相似,大小一致)、多形型(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和二者約占50%的混合型以及影紅細胞(紅細胞內沒有血紅蛋白)。紅細胞表面“帶刺”,大小一致,也為均一型。此種紅細胞稱為“棘形紅細胞”。棘形紅細胞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尿比重大,尿滲量高。低滲尿中,細胞腫脹,血紅蛋白釋放,紅細胞變為影紅細胞(ghost cell)。
尿中紅細胞的形態有助於區別血尿來源—— 腎小球性(多形型)和非腎小球性(均一型),有助於鑑別診斷,但也有例外。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腎臟病研究所發現腎小球腎炎患者在腎活檢術後,尿紅細胞形態可以由多形型暫時轉變為均一型,數日後又恢復為多形型。這一發現說明同是腎實質內出血,如果出血部位不在腎單位內,紅細胞形態不呈多形型。腎小管功能受損或使用利尿劑時,水轉運障礙,導致髓襻升支粗段滲量維持在較高水平[ > 100 mOsm/ (kg·H2O) ],紅細胞流經此處,本應發生的變形過程不再出現,即不再有多形型紅細胞。
尿中紅細胞增多可見於:①腎臟疾病。多種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腎結核、腎梗死、腎靜脈血栓、外傷(腎穿刺)、多囊腎、腎盂積水、腎結石、腎腫瘤及外傷性腎損害等。②下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結石、腫瘤、尿路狹窄、環磷醯胺治療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等。③腎外病變。如急性闌尾炎、輸卵管炎、憩室炎、腸道及骨盆腫瘤、發熱等。④藥物的毒性反應。如磺胺類藥物、水楊酸鹽、烏洛托品和一些抗凝藥物。⑤劇烈體育運動。
[ 正常參考值] < 1.0×104/ml(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腎臟病研究所建立)。
2. 白細胞
(1)中性粒細胞:尿中白細胞大多是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加,多見於泌尿生殖系統的炎症、急性感染後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急性間質性腎炎等。劇烈體育運動後,尿中白細胞也可增加。
[正常參考值]尿液白細胞0 ~ 5 個/HP。
(2)嗜酸細胞:尿沉渣行伊紅Y 染色,若細胞伊紅Y 染色陽性,表明尿液中存在嗜酸細胞尿中檢查見嗜酸細胞增加,常見於過敏性間質性腎炎,也見於Churg-Strauss 綜合徵等。[ 正常參考值] 未見/HP。
(3)淋巴細胞:尿淋巴細胞直徑大小為6 ~9 μm,易與中性粒細胞混淆,一般泌尿系統炎症時,由於中性粒細胞占絕大多數,淋巴細胞易於漏檢。在腎移植患者,淋巴細胞數上升。淋巴細胞往往多於中性粒細胞,常表明可能發生移植腎排斥反應。
[ 正常參考值] 未見/HP。
(4)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腎間質炎症往往伴有感染和免疫反應,通過趨化作用吸引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
[ 正常參考值] 未見/HP。
3. 上皮細胞 一般情況下,尿沉渣中可檢出3類上皮細胞,即腎小管上皮細胞、移行上皮細胞和扁平上皮細胞。扁平上皮細胞最為常見,尤其是女性。尿中少量上皮細胞通常是細胞新老更替的生理現象。如果上皮細胞數量明顯增加或形態出現異常,常提示上皮細胞來源部位發生病變或腫瘤。在腎缺血或腎小管毒性損傷(氨基糖苷類藥物、重金屬、免疫抑制劑、毒蕈等),尿中出現大量腎小管上皮細胞。嚴重者甚至出現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或細胞團。
4. 集合管上皮細胞 在多種腎臟疾病,如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小管壞死、腎移植排斥反應和水楊酸鹽中毒時,集合管來源的上皮細胞數量明顯增加,尿液中有時可見集合管上皮細胞的碎片。尿沉渣中集合管來源的上皮細胞碎片≥ 3 個/HP,可見於伴有嚴重腎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壞的腎小管損傷,也可見於缺血性腎小管壞死(伴有腎小管損傷和病理管型)。
5. 移行上皮細胞 覆蓋於腎盂、輸尿管、膀胱、輸精管、前列腺排泄管、尿道表面,細胞大而薄。如果尿液中出現大量移行上皮細胞,提示尿路感染,也可見於留置尿管或其他尿路器械操作。如果沒有上述原因,尿中出現成片脫落的移行上皮細胞,應警惕腎盂以下尿路移行細胞腫瘤,需行脫落細胞學檢查。
6. 扁平上皮細胞 尿中最常見的上皮細胞,尿沉渣檢出扁平上皮細胞臨床意義不大。隨著研究深入,泌尿系統上皮細胞越來越引起關注,包括腎固有細胞-腎小球足細胞(podocyte)及病毒感染的腎小管上皮細胞。腎小球足細胞是腎小球濾過屏障的重要組成之一,足細胞病變到一定程度時,足細胞從腎小球基底膜剝離,出現於尿液。受尿液理化因素的影響,足細胞在尿液中很難保持原有形狀,須藉助特殊細胞化學染色加以鑑定。尿液中足突細胞膜成分和足細胞數量有助於評價腎臟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對治療的反應。
7. Decoy 細胞 由於使用大劑量免疫抑制劑,患者病毒如巨細胞病毒(cytomeglovirus, CMV)和BK 病毒感染等的幾率上升。腎小管上皮細胞感染BK 病毒(Decoy 細胞)後,會發生變性、壞死,甚至脫落。感染早期血液學檢測陰性,腎組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檢測出病毒。間接免疫螢光法檢測尿液中存在Decoy 細胞。尿液Decoy 細胞檢測有助於治療方案及時更改。
結晶分析
尿中溶質在特定條件下沉澱,形成晶體或非晶性固體析出。新鮮尿液不出現晶體,當尿液放置時間久,尤其置於冰櫃內,晶體析出。僅有少數幾種類型的晶體有臨床意義。
當原尿流經腎小管時,水被重吸收,尿液進一步濃縮。脫水(減少尿量)、飲食和服藥後導致溶質過飽和,無論在體內還是體外,尿液中都會有結晶形成。
1. 酸性尿結晶 尿酸形成無定形或非晶形鹽(鈉、鉀、鎂或鈣)。鏡下尿酸鹽結晶為多種形狀,典型表現為扁平和四面體,偏振光下尿酸會產生一系列干涉顏色。酸性尿中還可見其他結晶,如草酸鹽結晶、膽紅素結晶、胱氨酸結晶、亮氨酸結晶、膽固醇結晶等。
2. 鹼性尿結晶 常見無定形磷酸鹽結晶和尿氨結晶、碳酸鈣結晶等。無定形磷酸鹽結晶常干擾尿沉渣鏡檢。此時,應囑咐患者多飲水後重新留尿,即刻送檢。
尿液蛋白
試紙條法能夠快速篩選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質存在,但靈敏度低;腎小管性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時,試紙條法結果常呈假陰性,不能鑑別尿液中蛋白質成分。藉助尿液蛋白成分分析,可以對尿中非有形成分進行檢測,為臨床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依據。包括尿蛋白定量、特殊蛋白[ 如白蛋白、α2 - 巨球蛋白(α2-macroglobin, α2-MG)、尿液游離輕鏈等] 檢測、腎小管功能標記物如NAG、、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 RBP)、胱抑素C (cystatin C)、胺基酸、電解質和葡萄糖等。
尿液濕化學法檢測項目正常參考值因方法學不同有所差異,每個實驗室應建立本室對應項目的參考值。臨床上濕化學檢測項目結果大多同時測定尿肌酐來進行標化。
1. 尿蛋白定量
24 h 尿留取較為繁瑣,臨床上可以測定隨機尿蛋白與肌酐比值來替代24 h 尿蛋白定量。此法在蛋白定性“++”以下時,與24 h 尿蛋白定量結果有很好的相關性,但腎間質小管病變患者除外,大量蛋白尿時,最好行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尿蛋白定量是病情演變和療效判斷的重要參考指標。對蛋白尿的分析,可以對腎臟病變部位、腎小球疾病的病理生理特點、分型、治療方案的選擇和療效判斷等方面,提供十分有價值的信息。根據24 h 尿蛋白定量,將> 3.5 g 者稱為大量蛋白尿;< 1.0 g 者,稱為少量蛋白尿;兩者之間稱為中等量蛋白尿。
[ 正常參考值] < 0.15 g/24 h尿。
2. 尿白蛋白定量
一般常規方法無法檢測尿微量白蛋白,需藉助於特定蛋白質分析儀來檢測尿液白蛋白的排泄量。參照美國糖尿病協會標準,微量白蛋白尿排泄量為30 ~ 300 mg/24 h。除糖尿病外,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症、吸菸、口服避孕藥、激素替代治療、女性和老年患者等尿中白蛋白排泄,也可以有輕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可作為早期糖尿病腎病和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標誌。
[正常參考值] < 30 mg/24 h 尿
3. 尿液C3 測定
正常人、非腎小球性疾病患者,尿內檢測不出C3。尿C3 增加源於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變,正常情況下不易通過的大分子物質C3 從腎小球濾過;在腎小球內沉積的C3 以其抗原碎片形式排泄。臨床尿C3 可以預測患者對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效果。
[正常參考值] 尿C3 < 2.76 mg/L
4. 尿α2- 巨球蛋白測定
正常情況下α2-MG 不能經腎小球濾過,尿中α2-MG 增加,表明腎小球濾過屏障完整性破壞。
[正常參考值] α2-MG < 2.87 mg/L
5. 尿β2- 微球蛋白
β2-MG 分子量小,可直接從腎小球濾過,但在近端小管可完全重吸收。尿β2-MG 異常,表明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惡性腫瘤患者由於血β2-MG 濃度顯著增高,濾過量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也可使尿β2-MG濃度升高。尿內β2-MG 極不穩定,在偏酸環境中容易降解。因此,留取標本時應鹼化尿液,確保結果準確。
[正常參考值] 尿液β2-MG < 0.3 mg/L
6. 尿視黃醇結合蛋白(RBP)
RBP可從腎小球自由濾過,在近曲小管完全重吸收。尿RBP 濃度升高,表明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見於腎小管間質病變。尿RBP 檢測有助於早期檢測腎小管功能損傷,也有助於判斷預後和對治療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RBP 半衰期約為12 h,血中水平受肝臟合成功能的影響。如肝臟合成功能下降或營養不良,從腎小球濾過的RBP 量減少,即使出現腎小管病變,尿液RBP 也可能在正常範圍。
[正常參考值] 尿液RBP < 0.5 mg/L
7. 尿N- 乙醯-β- 葡萄糖苷酶(NAG)
NAG是存在於細胞溶酶體內的酸性水解酶,在近曲腎小管上皮細胞含量豐富。大多數腎臟疾病伴腎小管間質損害時,尿NAG 活性異常,是早期腎小管功能損害的可靠、敏感指標。一些重金屬中毒、糖尿病腎病早期、各種腎小球腎炎、使用某些藥物(如氨基糖苷類藥物)時,尿NAG 均可升高。
[正常參考值] 尿液NAG < 16.70 U/(g·Cr)
8. 尿胱抑素C(Cystatin C, Cys C)
Cys C可從腎小球自由濾過,被腎小管上皮細胞完全再吸收,並在細胞內降解,不進入管周循環;腎小管上皮細胞也不分泌Cys C 至管腔。尿Cys C 檢測受干擾因素少,對臨床的診斷意義值得研究。
[正常參考值] 尿液Cystatin C < 0.15mg/L
9. 尿溶菌酶測定
溶菌酶可從腎小球自由濾過,近端小管對溶菌酶有強大的重吸收能力,正常人尿液中溶菌酶含量極低。一般情況下,尿溶菌酶升高,常表明腎小管功能異常。當血漿中溶菌酶含量顯著增高時(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腎小球濾液中溶菌酶的量遠遠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嚴重尿路感染時,尿中大量白細胞釋放溶菌酶,也會導致尿溶菌酶升高。臨床套用溶菌酶檢查診斷腎臟病時,應注意血中濃度異常增高和尿路感染兩種情況。
[正常參考值] 尿溶菌酶< 0.5 mg/L
10. 尿胺基酸檢測
正常情況下,原尿中99%以上的胺基酸經腎小管上皮細胞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液中胺基酸含量極少,並維持在比較恆定的水平。在一些病理情況下,如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管損傷、遺傳性疾病存在胺基酸轉運蛋白缺陷等,都會引起尿胺基酸含量增加。
[正常參考值] 尿胺基酸67.6 ~ 367.0 mg/24h
11. 免疫球蛋白輕鏈
免疫球蛋白輕鏈分為к 和λ 兩種類型,可從腎小球自由濾過,但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少,對腎小管上皮細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多發性骨髓瘤B 細胞克隆增生,產生大量游離輕鏈,可從腎小球濾過,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尿常規定性檢查往往陰性。腎小球疾病時,尿液中免疫球蛋白也可能增加,此時尿游離輕鏈可輕度升高。此外,Waldenström 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及其他漿細胞病患者尿液中游離輕鏈可顯著升高。
[正常參考值] 尿液游離輕鏈 κ < 35 mg/L,λ < 50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