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女強人艾琳·布魯勒 (蘿拉·琳妮飾),是一間律師事務所的合作人之一,充滿野心的她一口答應了事務所老闆卡爾 ( 科魯姆·費奧瑞 飾)要她接下的理察·摩爾神父 ( 湯姆·威爾金森 飾)的案子。摩爾神父所在天主教堂收容了被認定為惡魔纏身的艾米麗·羅絲 ( 珍妮弗·卡彭特 飾),摩爾神父為其驅魔失敗,艾米麗最終死亡,此事使教堂陷入與民間團體的訴訟官司。隨著案件辯護的推進,艾琳即將面對人生中最不可思議,無法以理性解釋的靈異經驗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蘿拉·琳妮 | 艾琳·布魯勒 | |
亨利·科澤尼 | Dr. Briggs | |
湯姆·威爾金森 | 理察·摩爾神父 | |
坎貝爾·斯科特 | 伊桑·托馬斯 | |
珍妮弗·卡彭特 | 艾米麗·羅絲 | |
肯尼斯·威爾什 | Dr. Mueller | |
JR·波恩 | Ray | |
索瑞·安達斯魯 | Dr. Adani | |
科魯姆·費奧瑞 | 卡爾 | |
祖舒華·克洛斯 | Jason | |
Duncan Fraser | Dr. Cartwright | |
Mary Beth Hurt | Judge Brewster | |
Steve Archer | Guy in Bar | |
Mary Black | Dr. Vogel | |
Julian Christopher | District Attorney | |
阿倫·道格拉斯 | Asst. DA | |
Lorena Gale | Jury Foreman | |
瑞安·麥克唐納德 | Student in Classroom | |
John Innes | University Professor | |
Jeff Johnson | Umbrella Guy | |
Andrew Wheeler | Nathaniel Rose | |
Cori Lee Urhahn | Umbrella Girl | |
Clay St. Thomas | Reporter on TV | |
Bobby Stewart | Bailiff | |
Joanna Piros | News Anchorperson |
職員表
製作人 | 保羅·哈里斯·博德曼;加里·盧切西 |
導演 | 斯科特·德瑞克森 |
副導演(助理) | Tony Adler;Morgan Beggs;Mark Bunting |
編劇 | 斯科特·德瑞克森;保羅·哈里斯·博德曼 |
攝影 | 湯姆·斯特恩 |
剪輯 | Je克里斯多福·楊ff Betancourt |
美術設計 | Sandi Tanaka |
服裝設計 | Tish Monaghan |
視覺特效 | Michael Shelton |
[以上演職員表信息來自 ]
角色介紹
| |
| |
| |
| |
|
音樂原聲
原聲碟: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
表演者 | Christopher Young |
發行時間 | 2005年09月09日 |
唱片公司 | Lakeshore |
曲目 | 01Prologue;02Emily Rose;03The Suffering Begins;04Interlude#1 |
05First Possession;06Second Possession;07Third Possession | |
08Interlude #2;09The Exorcism;10Six Demons;11Interlude #3 | |
12A Vision of the Virgin Mary;13Martyrdom;14For Anneliese Michel |
幕後花絮
•該片故事原型發生在70年代,遭遇同片中艾米麗相同命運的是德國女孩Anneliese Michel。
•該片的最初靈感源於費利西塔絲·古德曼博士所著的《The Exorcism of Anneliese Michel》,古德曼是一名專門研究邪靈附體的人類學家。
•在該片結尾,蘿拉·琳妮床邊的鬧鐘顯示為11:14,電影《11:14》和該片都是由Firm Films製作的。
•在拍攝艾米麗在教堂中身體後仰的場景時,珍妮弗·卡彭特曾借用特技器材保持身體姿勢。 該片中使用了兩具人偶。
•為了扮演艾米麗,卡彭特像運動員一樣進行準備,無論從肢體動作到精神狀態都能惟妙惟肖、收放自如。她還查閱了多本關於附體和驅魔的書籍,並對癲癇也有研究。在拍攝完驅魔場景後,現場很多人都以為她真被魔鬼附體了。
•[以上花絮信息來自 ]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類別 | 獲獎方 | 結果 |
2006 | 第15屆 | MTV電影獎 | 最佳受驚表演 | 珍妮弗·卡彭特 | 獲獎 |
最佳突破表演 | 提名 | ||||
第32屆 | 土星獎 | 最佳恐怖電影 | 《驅魔》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蘿拉·琳妮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珍妮弗·卡彭特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在義大利,驅魔很是盛行。斯科特·德瑞克森和保羅·哈里斯·博德曼創作劇本的靈感源於偶然遭遇的真實故事。他們二人聽過一段真實驅魔儀式的錄音,那錄音讓他們感到陰風刺骨、不寒而慄。他們了解了驅魔的背景,有個年輕女孩失去了生命,一系列疑問隨之產生。隨後他們便藉由這個題材,編寫出了該片劇本。
製作人加里·盧切西和銀幕珍寶電影公司總裁克林特·卡爾派柏一起閱讀了該片劇本並被深深吸引,兩人在讀過該劇本的當晚就買下了它。
選角
該片女主人公艾琳·布魯納和理察·摩爾神父二人是故事發展的基礎,而且代表著爭議雙方。製作人把這兩個角色的演員選取當做首要任務、重中之重,最終選定蘿拉·琳妮和湯姆·威爾金森。蘿拉·琳妮因為被角色內心的分裂對峙和掙扎所吸引,決定出演;導演看中了湯姆·威爾金森的面孔流露出的那種偉大人性和眼神深處藏著的滄桑。
扮演艾米麗的珍妮弗·卡彭特是由蘿拉·琳妮推薦的,兩人因曾合作過百老匯劇目《激情年代》而結緣。參加試鏡的卡朋特直接改變了導演德瑞克森的拍攝想法,導演驚嘆她的表演可以不加特效,表演本身就極具恐怖韻味。
後期製作
該片的視覺設計借鑑了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特點,經過精心構思,代表恐怖的橙色、代表質詢的栗色和代表希望的白色成為整部影片的主色調。另外,德瑞克森還參考了達里歐·阿基多和英格瑪·伯格曼的視覺風格,該片中除非是那些最注重信仰和傳統的場景,其他場景都力求呈現真實的生活,故意遠離哥特風格。
該片在拍攝艾米麗的世界時,設計師布魯斯賓與攝影師湯姆·斯特恩密切協作,兩人從艾米麗途經的建築入手進行擠壓,並增加了顏色飽和度。
在視覺特效方面,該片運用了先進的追蹤化妝技術。該技術先是在電腦中繪製出演員頭部的三維模型,在完成特定場景的拍攝後,特效技師將畫面角度、動作和光線條件都轉換到三位頭像上,從而完成化妝過程。
[以上幕後製作信息來自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1. Firm Films(美國); 2. Screen Gems Inc.(美國)(presents) ;3. Lakeshore Entertainment |
發行公司 | 博偉國際 (2005)(theatrical) ; Falcon(捷克)(2005);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德國) (2005) |
Sony Pictures Releasing(新加坡)(2005)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2006)(DVD) | |
LK-TEL(阿根廷) (2006);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2005) (theatrical) | |
Screen Gems Inc.(美國)(2005)(theatrical) (a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company) | |
Sony Pictures Releasing(荷蘭)(2005)(theatrical) ;RTL Entertainment (2007) (TV) | |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2006)(DVD)/(2007) (DVD) (Blu-Ray Disc)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2005年9月1日 | 義大利 | 2005年11月17日 | 克羅埃西亞 |
2005年11月4日 | 中國台灣 | 2005年11月18日 | 南非 |
2005年11月17日 | 中國香港 | 西班牙 | |
2005年9月9日 | 美國 | 哥倫比亞 | |
加拿大 | 冰島 | ||
2005年10月7日 | 瑞士 | 2005年11月23日 | 菲律賓 |
義大利 | 2005年11月24日 | 瑞士 | |
2005年10月21日 | 拉脫維亞 | 泰國 | |
愛沙尼亞 | 德國 | ||
2005年10月27日 | 澳大利亞 | 匈牙利 | |
2005年10月28日 | 波蘭 | 2005年11月25日 | 英國 |
2005年10月29日 | 芬蘭 | 奧地利 | |
2005年11月5日 | 保加利亞 | 2005年11月30日 | 阿聯 |
2005年11月9日 | 比利時 | 科威特 | |
2005年11月10日 | 新加坡 | 2005年12月1日 | 捷克 |
斯洛維尼亞 | 阿根廷 | ||
以色列 | 2005年12月2日 | 土耳其 | |
智利 | 瑞典 | ||
希臘 | 巴西 | ||
2005年11月11日 | 墨西哥 | 2005年12月7日 | 瑞士 |
芬蘭 | 法國 | ||
丹麥 | 埃及 | ||
2005年11月17日 | 荷蘭 | 2005年12月22日 | 葡萄牙 |
俄羅斯 |
[以上信息來自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初始時似一部講述真人真事,揭露迷信害人的教育片,但隨著故事繼續,參與全程辯護、堅定的無神論女律師艾琳,在不斷深入後也信仰動搖、深受震撼,事實真相到底如何,觀眾也疑心重重。雖然以“驅魔”為賣點,還與之前的《驅魔人》有著相似的情節,但該片多採用令觀眾毛骨悚然的閃回和跳躍的圖像,極少有噁心恐怖的鏡頭,依然讓觀眾看得驚心動魄、不寒而慄。該片的經典不僅在於它的徹入肌膚的恐怖要素,也不僅在於它高超的敘事技巧,更不僅僅在於演員的出色表演以及美術燈光所營造的氛圍,它的動人心魄在於它具有大多靈異片都沒能達到的真實情境。該片不像其他以嚇人為樂的靈異恐怖電影,雖然在不停的驅魔情節閃回中不乏嚇人的瞬間,然而真實的沉重卻讓它站到了雲端,加上顯得別出心裁、甚至有些另類的形式,除了非常聰明地把恐怖鏡頭弄得別有新意,還加入了緊張的法庭戲為主線,多了很多唇槍舌戰的精彩、法庭上人性的爭鬥,它便成為了混合在一起的異乎尋常智慧型的特色作品。由蘿拉·琳妮飾演的不依不饒的艾琳,一步一步地逼出了艾米麗從著魔到死亡的真相,讓人不寒而慄的真相被步步揭開,冷厲的風格著實讓觀眾倒吸一口涼氣。 (騰訊娛樂評)
該片消除了一般邪魔電影與觀眾的天然距離,它沒有一般恐怖片,比如殭屍、怪物那樣一看就不真實的東西,真實的設定仿佛就發生在觀眾身邊,魔鬼的靈魂似乎隨時潛入觀眾的身心。 (新浪娛樂評)
該片故事與風格不落窠臼,它包含了許多有趣的元素,不同於觀眾熟悉的‘標準恐怖片’”。 (新浪娛樂評)
該片令大多數影評人覺得心驚膽戰。 (《紐約時報》評)
該片能令觀眾產生同情與共鳴。 (《多倫環球郵報》評)
負面評價
該片作為恐怖片未免太過於沉悶。 (《紐約每日新聞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