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浮躁、焦慮,盲目而且混亂,功利泛濫,實用主義盛行的現代文化被學者李兆忠稱之為“騾子文化”,這個詞並無貶義,也無調侃之意,只是一個比喻。意為“非驢非馬,亦驢亦馬”、“亦中亦西,非中非西”。它的來源是文化的引進。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合之後的文化即為“騾子文化”。一百多年來,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斷地交鋒、碰撞,雖然造就過輝煌的文化時代,但也失去了文化的主體性。騾子文化缺乏主體性,其實就是沒有主心骨,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里,只能左右搖擺,隨波逐流。所以,當今文化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找回我們的主心骨。
來源
“騾子文化”是從100多年前開始。它的來源是文化的引進。
現代文化都是從西方搬來的,搬運它們的是留學生,從晚清到民國,留學生們從國外搬來許許多多的文化思想,可能有人會覺得西學就是一個整體,其實不然,留學生們去的地方不同,歐洲、美國、蘇聯等等,搬來的自然也不同。這些文化最終在中國匯聚,互相衝突、博弈,然後逐漸中國化,已然和原初不同。到上世紀中葉,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成為正統,將其他文化排擠在外,在整個冷戰時代占據上風。開放以後,諸多西方文化再一次被引進,新一輪的西化開始。
從全盤西化到全球化儘管都是引進外來文化,但三個階段,各有不同。早期的西化,是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後來是全盤蘇化,新的西化則是全球化。
形成
根據生物雜交的一般原理,第一代的兼具雙方的優點,品種最佳,之後逐漸退化。這個生物學原理同樣符合中國現代留學史的實況。從晚清到民國時代,可算是第一代留學生,那個時代產生了很多學貫中西、通古博今的文化巨人,可以稱之為超級騾子,他們之間也互相碰撞、互相交融,造就了燦爛的文化時代,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然而,第一代之後,文化的退化如同生物的退化一樣,讓人不得不注意,不得不焦慮。先輩的遺產也越來越難以為後人繼承。新時期以來,不管是發揚傳統文化的尋根派,還是崇尚現代文化的現代派,雖然一直都在爭論,在碰撞,但是已經缺少了一百年前的那種盛況,沒有學貫中西的背景,表面上熱鬧,卻少了先輩的眼光和氣魄。有點兒關公戰秦瓊的意思,其實是在表演,在作秀。
特點
文化缺乏主心骨 文化陷入困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到處碰壁,到處尋找適合自己的那一面,卻總是不得其要,李兆忠認為,這是因為缺乏主心骨。
他說:“融合之後的文化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是消極的一面也不能忽視,留學的意義與貢獻,怎么估計也不會過分。胡適將留學比作擺渡西方文明的‘舟楫’,將留學生比作‘舵手’與‘篙師’;季羨林將留學生比作‘中國的普羅米修斯’、現代化的報春花,都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留學帶來的並非都是美麗的風景。騾子文化是一種不自然、主體性欠缺的文化,它搖擺多變,缺乏定力,在外部世界的影響刺激下,每每陷於非理性的狂奔,這一點,不管是第一代,還是之後的,都是一樣。過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中國的文化語境至少經歷了六次劇烈的變化,令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缺乏主體性,就是缺乏主心骨,只是隨波逐流,無法紮根不動,李兆忠說:“這是騾子文化的尷尬,也是騾子文化的宿命,我們都變成了騾子”。
問題
沒有留學,便沒有現代中國,不過這種留學帶來的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融合之後,並非已經高枕無憂,融合之後,依舊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注意的問題。文化沒有主心骨,當全球化來臨的時候,處境就堪憂。文化該往何處去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反思的結果令人悲觀。沒幾天都有一個語種消失。我們在百年的時間裡遭遇了西方更加強勢的文化,但是傳統文化畢竟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大可能一下子被侵蝕,但是這更需要注意,因為慢往往會讓人失去警惕。
社會浮躁、焦慮,精神盲目而混亂。傳統文化不斷地重組,但是它的核心在變化,復古變成了一種點綴。所謂的國學熱,傳統文化復興,更像是一把虛火。
現在的局面是,傳統文化的許多潛規則還在,比如官本位,另外一面,又有許多被西方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尋根派動輒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古董,現代派對西方文化生吞活剝卻又往往一知半解。功利泛漫、庸俗猖獗、實用盛行。這些其實都是沒有主心骨的表現,也是結果。
現代文化是克隆出來的,並非生長出來的,當初有特殊環境的影響,可以把這些問題都暫時忽略。而到了現在,思想文化分化,這種克隆出來的現代文化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克隆的總是壽命不長,難以遺傳等等。由留學帶來的現代文化,其好處是融合性強,壞處則是主體不明確,缺乏定義,容易被影響,悲觀地說,文化會不會解體,都是需要擔憂的。所以,現代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尋找文化的主體性,找到自己的主心骨,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