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騎鵝歷險記》是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芙(1858—1940)的代表作。自該書第一次出版到拉格洛芙去世,它總共已經發行了350萬冊,此後,每隔幾年又再版一次,是瑞典文學作品中發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此書迄今已被譯成50餘種文字,這部作品不僅使拉格洛芙飲譽瑞典國內文壇,而且也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壇上的地位。《騎鵝歷險記》的瑞典文篇名直譯應為《尼爾斯·豪格爾森週遊瑞典的奇妙旅行》,書中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寫一個名叫尼爾斯的14歲小男孩的故事,他家住瑞典南部,父母都是善良、勤勞卻又十分貧困的農民。他不愛讀書學習,調皮搗蛋,好作弄小動物。一個初春,尼爾斯的父母上教堂去了,他在家裡因為捉弄一個小精靈而被精靈用妖法變成一個拇指一般大的小人兒。正在這時,一群大雁從空中飛過,家中一隻雄鵝也想展翅跟隨大雁飛行,尼爾斯為了不讓雄鵝飛走,緊緊抱住鵝的脖子,不料卻被雄鵝帶上高空。從此,他騎在鵝背上,跟隨著大雁走南闖北,週遊各地,從南方一直飛到最北部的拉普蘭省,歷時8個月才返回家鄉。他騎在鵝背上看到了自己祖國的奇峰異川、旖旎風光,學習了祖國的地理歷史,聽了許多故事傳說,也飽嘗了不少風險和苦難。在漫遊中,他從旅伴和其他動物身上學到不少優點,逐漸改正了自己淘氣調皮的缺點,培養了勇於舍己、助人為樂的優秀品德。當他重返家鄉時,不僅重新變成了一個高大漂亮的男孩子,而且成了一個溫柔、善良、樂於助人且又勤勞的好孩子。作者通過這個故事來啟發少年兒童從小培養良好的品德,要有刻苦學習知識的渴求,向別人學習,克服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因而這部作品是很富有教育意義的,它使少年兒童的心靈變得更純潔更善良,更富於同情和憐憫。與此同時,少年兒童讀者從尼爾斯的漫遊中也飽覽了瑞典的錦繡河山,學習了它的地理歷史知識和文化傳統,也熟悉了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各種動物和植物,從而增進了對祖國的熱愛,也就是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作者的用心是良苦的,而效果也是極佳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瑞典最近幾代人,上自國王、首相,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自幼閱讀過這本書,在這個故事的潛移默化之下長大。這部書的影響之大怎么說也是不會過高的。
愛國愛家是拉格洛芙創作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她的作品,除了一部《假基督的奇蹟》以外,其餘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祖國瑞典、家鄉豐姆蘭省、甚至自己的莊園為背景的,正如她在《騎鵝歷險記》一書中所說的那樣:“這么多年來,她無論走到哪裡,都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她誠然看到其他地方比那裡更美也更好,但是她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她在童年時期的故鄉所感受到的那種安謐和歡悅。”拉格洛芙的這一思想深受瑞典各階層讀者的歡迎。《騎鵝歷險記》一書雖然主要是為少年兒童而寫,但是卻又不同於一般的兒童讀物。這部洋洋巨著成年人讀起來也是趣味盎然,愛不釋手的。這本書並沒有懸念叢生、迴腸盪氣的故事,那么是什麼東西使這么一部像記流水賬的旅行日誌般的作品變得如此富有魅力呢?
由於本書讀者對象主要是少年兒童,因此作者大量採取擬人的寫法,並且把幻想同真實交織在一起,把人類世界發生的事情搬到動物、植物世界中去,這樣使整個作品有了動感,有了情節。人和擬人化的動植物活躍行動於其間並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滿情趣,使作品極為生動浪漫。以本書主人公尼爾斯為例,他不愛學習,貪吃貪睡,且又十分淘氣,愛捉弄小動物,這種調皮的小男孩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其人,但是作者讓他因此受罰變成一個拇指大的小人兒,這顯然是作者豐富的幻想所創作出來的一個生動的形象,為作品披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大家知道,歷史、地理比較枯燥乏味,不大容易取得孩子們的好感。而這本書恰恰是要讓孩子們熟悉瑞典的山川河流、地形地貌,這個任務是不輕鬆的。作者從教育學現點出發,認為要使孩子了解、熟悉瑞典,從而熱愛它,首先要使孩子們產生興趣,而使他們產生興趣的最好辦法莫過於用講故事的辦法來傳授實際知識,這樣能使豐富而寶貴的知識不知不覺灌輸入孩子們的頭腦。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不但使少年兒童們易於接受,而且可以使他們記得很牢。因此,她在《騎鵝歷險記》中穿插了大量童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有的是為了向讀者敘述歷史事實,有的是為了講述地形地貌,有的是為了介紹動植物的生活和生長規律,有的則是為了讚揚扶助弱者的優良品德,歌頌善良戰勝邪惡,純真的愛戰勝自私、冷酷和殘暴。總之,在拉格洛芙的筆下,瑞典的地理、歷史、文化、植物、動物無不變成了膾炙人口的故事傳說。這種藝術上獨具匠心的手法引人入勝,使作品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形象而生動的比喻是《騎鵝歷險記》創作中的另一個重要的藝術特色。作者根據兒童的心理,把瑞典的平原山川、城市島嶼和江河湖泊都比喻成孩子們熟悉的東西,一方面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使他們讀後能牢記心頭。當男孩子尼爾斯變成拇指兒大的小人兒坐在鵝背上第一次從高空向下俯視時,他看到底下有一塊五彩繽紛的大方格子布,拉格洛芙把瑞典南部一塊種著不同莊稼又有房屋和花園的斯康耐大平原比喻成一塊色彩斑斕的大方格子布是十分形象而又逼真的,這樣的大平原從高空往下看的確像一塊大方格子布,而方格子布又是孩子們所常見的布料。全書像這類生動逼真的比喻還有很多,使作品呈現出絢爛奪目的浪漫色彩。
作者還十分注意使前呼後應的情節同獨立成章的故事相結合。全書在以尼爾斯從人變成拇指大的小人兒,又從小人兒重變成人為主線的故事中間穿插了許多獨立成篇的故事、童話和傳說,使得各章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聯貫。拉格洛芙十分擅長採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
為了使少年兒童能夠看懂、記得住,真正掌握知識,她基本上是用平鋪直敘和素筆白描的寫法,文字也很樸實,對景物除了必要的幾句交代和敘述之外,一般不作重筆濃彩、長篇大論的描寫。
《騎鵝歷險記》一書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欣賞性於一身的優秀讀物,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作者介紹
塞爾瑪·拉格洛芙於1858年11月20日誕生在瑞典西部風景秀麗的豐姆蘭省的莫爾巴卡莊園。她的父親是位陸軍中尉,結婚後一直居住在莫爾巴卡莊園,從事農業勞動。他性格開朗,心地善良,不但能彈奏、唱歌,而且十分喜愛文學,勞動之餘,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朗讀詩歌和小說。父親酷愛文學這一特點以及熱愛豐姆蘭家鄉風俗習慣的傳統是塞爾瑪·拉格洛芙從她父親那裡獲得的兩項極為寶貴的遺產,對她的文學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父親以外,祖母和姑媽對拉格洛芙的成長也有很大影響。她們兩人心中裝著講不完的豐姆蘭民間傳說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講起故事來語調感人,表情豐富,孩子們喜歡圍著她,從早到晚聽她講故事。拉格洛芙出生後不久左腳不幸成了殘廢,3歲半時,兩腳完全麻痹不能行動,從此以後她總是坐在椅子上聽祖母、姑媽和其他許多人講傳說和故事。7歲以後開始大量閱讀,書籍給她病殘的身體帶來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讀到一本關於美國印第安人的冒險傳說,激發起將來要從事寫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雙腿經過多次治療後能像健康人一樣行走,但是走起路來腳仍然有一點兒跛。
1881年夏,拉格洛芙在婦女運動積極分子、女作家愛娃·弗里克賽爾的鼓勵下,決心一面寫作,一面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女教師。她不顧父母反對,設法籌借到一筆款子,於同年只身前往斯德哥爾摩求學,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師範學院。1885年畢業後到南部的蘭茲克羅納女子學校任教,教學之餘,她積極參加政治集會,投身世界和平運動,深夜則伏案創作。
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作者兒時的莊園同瑞典其他莊園一樣也從興旺走向了破落,最後於80年代末被賣掉了。她十分依戀田園生活,第一部作品《古斯泰·貝林的故事》(1891)以強烈的懷舊感記錄了莊園傳統和生活習慣,抒發了自己的戀鄉之情。但是這部作品在瑞典國內起初非但沒有多少人問津,相反文學評論家們還發表了頗帶貶義的評論,認為這本書是“神奇夢幻和宜人描寫大雜燴的失敗之作”等等。
1893年1月,拉格洛芙的文學生涯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時刻。世界著名的丹麥文學評論家喬治·勃朗克斯在哥本哈根發表了讚揚《古斯泰·貝林的故事》的評論文章,這不僅使此書在丹麥受到歡迎,而且也改變了瑞典國內評論界對這部作品以及對拉格洛芙本人的態度。1894年當她的短篇小說集《無形的鎖鏈》出版時一下子售出了三千五百冊,這在19世紀90年代的瑞典是十分罕見的。這一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拉格洛芙的創作熱情,她辭掉教員工作,走上了專心從事寫作的職業作家之路。
以後她出版了長篇小說《假基督的奇蹟》(1897)、《耶路撒冷》(1902)和短篇小說集《基督的故事》(1904)以及根據16世紀流傳在瑞典西海岸的古老傳說寫成的敘述謀財害命故事的長篇小說《阿爾奈先生的錢》(1904)。期間,瑞典國小教師協會負責人達林建議她為瑞典國小寫一本新的教科書,她欣然同意。1904年夏她開始跋山涉水到瑞典全國各地考察,為寫“一本關於瑞典的、適合孩子們在學校閱讀的書……一本富有教益、嚴肅認真和沒有一句假話的書”做準備。1906年至1907年,這部《騎鵝歷險記》問世了,它成了一部世界名著,使她贏得了與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聲譽。她在國內外的地位和聲望也不斷提高,1907年5月當選為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榮譽博士,190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14年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挪威、芬蘭、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家還把本國最高勳章授予她。《騎鵝歷險記》也給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她有能力買回童年時代住過的莫爾巴卡莊園。從1915年起到她去世,她一直居住在這座莊園裡。她一面辛勤地經營莊園,一面積極創作,發表了一系列長篇小說和回憶錄。
1940年2月,82歲高齡的拉格洛芙計畫為她的好友蘇菲·埃爾康撰寫一本傳記小說,可惜只寫了兩章,她自己不幸於3月8日患腦溢血,3月16日清晨去世。這位在瑞典享有崇高地位和聲譽的女作家一生沒有結婚,把畢生精力獻給了文學事業,她逝世時正值芬蘭冬戰爆發,德國法西斯攻占鄰國丹麥和挪威,對她的悼念很快被隆隆的炮聲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