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釋義
竹馬,竹竿之意。古人取此穴時,須令患者騎於竹竿之上,故名。艾灸此穴,又稱騎竹馬灸法。
功能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定位
位於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橫紋中點之長為度,自尾骨尖向上直量,其盡端兩旁各一中指同身寸處是穴,約在第9、10胸椎棘突之間點左右旁開1寸,即筋縮穴兩側各1寸處,左右計2穴。
或在第10 胸椎兩旁各0.5寸處取穴。
解剖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9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布有第9或第10胸神經後支內側支,深層為第9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無名腫毒,發背腦疽,腸癰,牙痛,瘰癧,腫瘤,四肢下部癰疽瘡疔等。
操作
灸3-7壯,或溫灸5-15分鐘(三棱針挑刺放血,每日2-3次。出自《針灸奇穴療法大全》,供參考)。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癤腫,蜂窩織炎,各類膿腫,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毛囊炎等。
配伍
配阿是穴治背癰;配闌尾治慢性闌尾炎等。
相關論述
《醫經國小》:“騎竹馬穴騎竹取,癰疽惡瘡風證攻。”
《中國針灸學》:“此穴取法困難,取第十胸椎之兩側各五分即是。灸三十壯。主治癰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