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句

駢句

駢句,是一種講求對仗的藝術,它要求文字的對偶,重視聲韻的和諧。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駢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駢句在結構和字數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駢句是詩句的一種,與散句相對,散句則是相對於駢句而言,也可以說,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基本信息

來源

駢句駢句

駢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為,漢代產生賦這一文體之後,才盛行起來,到六朝時更發展成為駢體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對偶,稱為“駢四儷六”。

用法

中唐以後,駢體文衰落,但人們在文章中仍常用駢句,而且不限於四言六言。一般的說,一篇文章中僅使用幾個駢句,算不得“駢散結合”,必須使駢句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以算得。例:二人土上坐,一鳥口側鳴。兩句對仗十分嚴謹:第一字均為數詞,“二”對“一”。第二、三字各為名詞,“人”對“鳥”,“土”對“口”。第四字都是副詞,“上”對“側”。最後都是動詞,“坐”對“鳴”。進一步觀察還發現,二句的妙處不僅表現在它們的對仗工整,還有更深一層的內涵。“二人土上坐”一句,不僅敘述的是“兩個人坐在土上”的情景,還說明了“將兩個‘人’字放在‘土’字上面,就形成了‘坐’字”的事實。同樣,“一鳥口側鳴”不僅描繪出一副“一隻鳥兒側著嘴巴在叫”的畫面,又講出了“將一個‘口’字置於‘鳥’字的旁邊便構成了一個‘鳴’字”的結果。兩句既具有“巨觀”上的完整句子的含意,又具有“微觀”上的構造文字的內容。就是說,從外部上看是語義性的,從內部去看是字義性的。短短的十個字不僅對仗精確,還兼備內外兩層含意,堪稱佳句。

例子

在《岳陽樓記》、《與朱元思書》與《小石潭記》中有所體現,它語言的最顯著特點是駢散結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