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登庸

馮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少時習儒,奮志功名。25歲進京會試未第,遂罷仕途之念,鏇歸故里,農教並行,以為生計。馮為人正直端莊,純樸和善,不重名利,甘居清平,高風亮節,世人敬佩。 馮目睹廣大農村缺醫少藥之苦,因而改習醫業,刻苦攻讀醫藥黃籍,泛覽百家雜見。尤對《內經》、《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條辯》等醫著,更是晝夜不輟,勤讀苦研,旁通其義。同時好交名醫為友,學習他們的行醫經驗。同治三年(1864)某日,有一名叫黃榮生的,來家造訪,詢知此人精於醫道,曾為御醫,因避禍流浪到此。馮慕其才,敬之若師,黃感其誠,悉將平生所學傳授於馮,並將其著《醫道保秘法》手稿相贈。在黃的竭誠指導下 ,馮的醫術更精,並以《經方派》著稱。時中和鄉有一因患疾而雙目失明者,延數醫罔效。後經馮診治,服藥五劑,視物有影,繼治一月而愈,復明如初。由此名聲大震,鄰近的開江、宣漢、萬源、雲陽等縣病員遠道而來求治者,不絕於門。馮行醫一生,不貪財利,志在活人,注重醫德,不分貧富,一概盡心竭力;童叟婦孺,應診使醫;貧家小戶,鰥寡孤獨,義診送藥。他的醫中施仁,拯濟貧苦,救人性命的人道主義精神,為醫界之風範。馮醫術精妙,時人譽為“神醫”。
馮畢生致力於醫學事業的發展,先後授徒150多人。他治學嚴謹,重視理論聯繫實際,務求學以致用。而且對家貧門徒,盡力資助,使其學業有成。其門徒如周華之、李海樓、馮九夷、王竹軒、雷應揚等人,都是成就較高的名醫。再傳門人如潘文炳、鍾子藩、王和卿等人,亦是學識豐富,並有著述的“儒醫”;近時開縣名醫中如李俊伯、唐榮恆、張宏濟、王光燭、張斗南等人,均為馮嫡傳後學者。馮還不遺餘力地挖掘古典醫籍精華,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加以翻譯闡述、編寫了《六經定法》、《察面觀行法》、《求真藥性四百味》、《傷寒經口訣》、《醫括總訣》、《醫囊捲縮》、《馮氏醫案》等書,惜乏資末刊,但廣為門人後學抄存。
馮登庸一生好舍己助人,濟憫貧苦,晚年無涓水之蓄,死後由門徒周華之置棺安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