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姓名:馮曉英性別:女
個人經歷:
1980—1984 中國人民大學第一分校學生
1984至今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人員
學術職稱: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
社區管理
流動人口管理
城市管理.
成就及榮譽
在研課題:北京市城鄉結合部流動人口聚居區合作治理研究
北京數位化城市管理和理論視角與完善思路
研究成果:
專著:當代北京流動人口管理制度變遷研究
由城鄉分治走向統籌共治—— 中國城城鄉結合部管理制度創新研究:以北京為例
論文:《對北京流動人口聚居區治理的認識與再思考》、《城市人口規模調控的政策反思》——以北京為例》等28餘篇【來自中國知網的搜尋】
[1]馮曉英. 重視基層社會組織在提升北京民生建設水平中的主體作用[A]. 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C].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266-267-268-269-270-271.
[2]馮曉英. 社會轉型中的潤滑劑——青年組織的新作為[A]. 劉志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C].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8-9-10-11-12.
[3]馮曉英. 城鄉結合部問題的成因與治理思路[A].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C].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6-87-88-89-90-91-92-93-94-95-96.
[4]馮曉英,. 城鄉統籌視角下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與創新——京渝成三市城鄉統籌發展的比較與啟示[J]. 北京社會科學,2012,(1).
[5]馮曉英,. 論北京“城中村”改造——兼述流動人口聚居區合作治理[J]. 人口研究,2010,(6).
[6]馮曉英,. 正視北京人口現狀 促進人口有序管理[J]. 城市管理與科技,2011,(5).
[7]馮曉英,. 統籌規劃配置 促進首都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J]. 北京觀察,2010,(6).
[8]馮曉英,. 城市公共環境秩序管理社會化的路徑選擇——關於建立北京數位化人口管理監督平台的調研與思考[J]. 新視野,2009,(4).
[9]馮曉英,. 公共治理視角下的城市管理[J]. 北京社會科學,2009,(6).
[10]馮曉英,. 對北京市流動人口聚居區治理的再思考[J]. 北京社會科學,2006,(6).
[11]馮曉英,. 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J]. 城市問題,2008,(1).
[12]馮曉英,.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流動人口管理制度變遷評述[J]. 北京社會科學,2008,(5).
[13]馮曉英. “非典”與流動人口管理模式改革路徑的選擇[J]. 城市問題,2003,(4).
[14]馮曉英. 城市人口規模調控政策的回顧與反思——以北京市為例[J]. 人口研究,2005,(5).
[15]馮曉英. 北京人口規模調控管見[J]. 前線,2005,(11).
[16]馮曉英. 北京城鄉結合部社區建設淺議[J]. 前線,2003,(11).
[17]馮曉英. 經營土地必須兼顧農民利益[J]. 首都經濟,2003,(9).
[18]馮曉英. 北京市城鄉結合部人口管理模式的制度選擇[J]. 北京社會科學,2004,(1).
[19]馮曉英. 北京地區流動人口的演變及其特徵[J]. 北京黨史,1999,(1).
[20]馬仲良,馮曉英. 有關社區的問答[J]. 前線,2000,(3).
[21]馮曉英. 北京社會經濟領域的發展依據與對策[J]. 北京社會科學,2001,(3).
[22]馮曉英. 社區實踐:幾個必須糾正的傾向[J]. 城市問題,2002,(1).
[23]馮曉英. “二元社會”:必須破解的制度性難題[J]. 城市問題,2002,(4).
[24]陳孟平,馮曉英,賴勤. 各國政府農用生產資料巨觀調控的比較研究[J]. 經濟研究參考,1994,(23).
[25]馮曉英. 對北京流動人口中農民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 經濟研究參考,1996,(E8).
[26]馮曉英. 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提高副食品有效供應——京郊副食品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北京社會科學,1997,(2).
[27]馮曉英,. 深化改革與婦女職業選擇——北京郊區農村婦女就業問題思考[J]. 農業經濟叢刊,1987,(6).
[28]馮曉英. 理論研究與調研報告 現階段中國城市社區組織路徑的選擇與思考[A]. .[C].: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80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