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馬飛[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馬飛,為一常見人名。比較知名的有:潮劇導演、作曲家,吉林大學總會計師,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等。

潮劇導演、作曲家

個人簡介

馬飛(1923-1989),又名馬餘輝。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人。

潮劇名教戲(作曲兼編劇)。中國

戲劇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理事。曾任廣東潮劇院藝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馬飛學生出身,1935年在老一枝香班當童伶習旦行(青衣)。天資聰穎,因在學生時期演過白話

劇和演唱歌曲,有良好文化音樂基礎,很快掌握潮劇表演程式和演唱技巧,入班不過三年便開始擔任教戲。19

38年起先後在老玉梨春、老賽寶豐班任教。1950年在潮汕文聯潮劇改進會編導組任副組長。1952年在粵東潮劇團、源正潮劇團當導演。1958年任廣東潮劇院藝術室編導兼作曲。1970年任汕頭地區文化局戲改組組長兼地區潮劇團作曲。1978年廣東潮劇院恢復建制,任潮劇院藝術室音樂組長。

1952年隨團參加中南戲曲會演。1959年隨廣東潮劇院一團到北京參加國慶10周年獻禮演出。1965年被邀到中央歌舞劇院協助歌劇《南海長城》作曲。1981年隨中國廣東潮劇團到泰國、新加坡和香港演出。1983年隨廣東潮劇院一團到上海、杭州等地演出。

編導編寫的作品

編導作曲的劇目有《珠宮血淚》、《西施》、《文素臣》等。合作整理改編並作曲劇目有古裝戲戲《生死恨》、《紅娘仔》、《玉面狼》、《翠娘盜今》、《卓文君》、《南冠草》、《桃花過渡》、《寶蓮燈》、《告親夫》、《搜樓》等,現代戲《小二黑結婚》、《白毛女》《小女婿》、《志願軍的未婚妻》、《南海長城》、《黨重給我光明》、《東海最前線》等。導演、作曲劇目有《趙寵寫狀》、《金花女》、《牆頭馬上》、《老少配》、《許阿梅鐵山起義》、《姑娘心裡不平靜》等。作曲的劇目有《井邊會》、《磨房會》、《回書》、《金山戰鼓》、《劉明珠》、《活捉孫富》、《香羅帕》、《六月雪》、《瓊花》、《歡迎你入社》、《搖錢樹》、《中秋之夜》、《萬山紅》、《迎風山》、《婦女代表》、《杜鵑山》、《沙家浜》、《龍江頌》、《海港》等。

參加編寫的劇本《黨重給我光明》在《劇本》月刊發表、劇本《告親夫》出版單行本。參加創作並拍攝成潮劇藝術影片的有《告親夫》、《劉明珠》和《鬧開封》。灌製成唱片和卡式帶的有《告親夫》、《劉明珠》、《六月雪》、《香羅帕》、《換偶記》、《金花女》、《井邊會》、《回書》、《磨房會》、《寶蓮燈》、《趙寵寫狀》、《金山戰鼓》、《姑娘心裡不平靜》等。錄像出版發行的有《六月雪》、《井邊會》、《回書》、《趙寵寫狀》、《金花女》、《香羅帕》、《換偶記》等。

成就

馬飛集演員、編劇、導演、作曲兼司鼓於一身。尤以作曲成就最高,影響最大。他譜曲的劇目旋律流暢,舞台動作性強,結構嚴謹,充分發揮音樂唱腔塑造人物形象和推進戲劇高潮的功能。具有個人鮮明的藝術風格。

個人生平

馬飛,男,潮劇導演、作曲家。原名馬餘輝,生於廣東省潮陽市和平鎮的一個普通家庭。

12歲時,由於酷愛戲劇,自願投身潮劇老一技香班當童伶。因其聲質清麗,“戲性”聰穎而扮演“烏衫”行當,善唱“活五”曲,受到觀眾的青睞。15歲,應聘到潮劇老玉梨春班負起“教戲”重任,被人們稱為“奴仔”先生而初露頭角。1949年轉入潮劇老賽寶豐班,曾把電影《文素臣》改編移植為潮劇,風靡一時。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服務於粵東潮劇團與源正潮劇團。1959年廣東潮劇院成立後,一直繼續從事編劇、作曲與導演工作,為潮劇事業貢獻畢生精力,留下了一批音樂形象鮮明,韻味無窮的保留劇目,如古裝戲《鬧開封》、《告親夫》、《劉明珠》、《蘆林會》等。上述諸劇同時又被搬上銀幕,譽滿海內外,為潮劇史譜下新篇。

在舊社會,從事潮劇“教戲”工作的先生們,既能為劇本譜曲,也能司鼓,“教戲”時,既能一字一句為演員示範唱念,又能夠為演員示範表演動作(俗稱“行戲”),而他除了有上述才能外,同時,由於孩提時曾於家鄉國小讀過幾年書,才思敏捷,還當上了編劇先生,是一位能演、能編、能導,又能作曲、司鼓、操琴拉弦的潮劇藝術家,多才多藝,受到潮劇界同仁所器重。

他才華洋溢,是一位性格開朗,平易近人的戲劇家。人們既稱他為“老藝人”,又稱他為“新文藝工作者”。所謂老藝人,不僅是因為他出身童伶,同時也因為他滿腹經綸,有著豐富的潮劇傳統藝術,其作品如古裝戲《西施》、《珠宮血淚》、《卓文君》,以及根據潮州歌冊《玉麒麟》改編的《玉面狼》等。都帶有濃郁的劇種特色,古樸文雅,耐人尋味。他尤其善於運用潮劇傳統曲牌,潮州民樂的優美旋律塑造人物的音樂形象,抒發人物情感,如古裝戲《六月雪》的竇娥,《金花女》的金花,《井邊會》的李三娘等,其纏綿悲切,婉轉低回的曲句,令不少觀眾悽然淚落;所謂新文藝工作者,不僅是因為他曾經進過“孔子門”,讀過冊,也因為他曾於1950年兼任潮劇改進會編導組副組長,1970年兼任汕頭地區文化局戲改組組長,先後參與領導潮劇工作,具有一定理論水平與工作能力。正因為這樣,劇團藝人均把他當成良師益友,親密無間。

振興潮劇貴在行動,在源正潮劇團期間,剛好是封建“童伶制”已被廢除的時候。為了“推陳出新”,他回響號召,扶持“大小生”(成年演員)擔綱主演,並為“大小生”的唱腔進行多方研究探索,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為了提高青年演員的藝術素質,數年如一日,不論酷暑寒冬,每天清晨他總是帶領全體女演員上台練習跑圓場,行碎步,甩水袖,掛腿拉腔等基本功;晚間則以小劇目為教材,培養新生力量,確保演員隊伍後繼有人。

難能可貴的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堅持不懈地積極創作(包括改編或與人合作)和執導(或作曲)潮劇現代戲如《春生和小青》、《小二黑結婚》、《白毛女》、《婦女代表》、《志願軍的未婚妻》、《東海最前線》、《姑娘心裡不平靜》、《歡迎你入社》、《中秋之夜》、《搖錢樹》、《萬山紅》、《迎風山》、《瓊花》、《南海長城》等20多出,是熱心耕耘潮劇現代戲的佼佼者,因而才名遠播,梨園益香。1965年,中央歌舞劇院為了排演歌劇《南海長城》、慕其才華,特派員專程來汕,請他上京協助作曲與排練,傳為佳語。

馬飛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廣東潮劇院藝術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他的生平已被列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1996年出版)。

出生:1923年2月21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六日

逝世:1989年5月28日,農曆己巳年四月廿四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