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金鵬字志程,祖籍山東濟南,1913年出生於回族平民家庭。自幼入清真寺學經,後入濟南公立第五國小,1925年春畢業,適逢唐柯三、馬松亭、穆華庭、法靜軒等創辦成達師範學校,於是遵從母親“在頓亞上為眾求饒,生活中對人公正,教育中培養聖賢”的希望入成達師範學校求學,成為中國穆斯林青年中最早接受伊斯蘭師範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儘管學校生活清苦,“一天兩頓小米粥加玉米面餅子和幾根鹽水蘿蔔”,但馬金鵬仍然堅持學習、篤誠信仰,堅守五時拜功。1932年畢業,被選送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深造。
愛資哈爾大學是埃及最古老的伊斯蘭高等學府,是各國穆斯林青年嚮往的地方。馬金鵬除刻苦攻讀學校設定的專業課程外,還利用課餘練習阿語口語和聽力,開闊學術研究思路。為掌握《古蘭經》誦讀方法,他每個主麻日到清真寺聽有名的誦經師誦讀《古蘭經》,遇到喪主為亡人設立紀念棚也進去聽誦經師的誦念。為給今後學術研究積累較多的資料,他不僅參加愛資哈爾大學和其他學術團體舉辦的各種學術講座,還從每月2埃鎊生活費中省出一半,購買各種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教書籍,4年積累的書籍竟有5大木箱之多。
成師和愛大兩校10年教育,使馬金鵬的信仰和學識都日漸成熟。1936年畢業回國,他服務於母校,輔助埃及的兩位教授達理和伊卜拉欽為成達師範學校學生教授阿拉伯語,並為高年級增開了阿語報刊選讀課,頗受師生們的歡迎。
人物事跡
馬金鵬歸國第二年(1937年), 七·七事變爆發,國難方殷,成達師範舉校南遷。遷移之中,馬金鵬與另一位留埃同學金殿桂先生來到武漢。為粉碎日本妄圖在我國西北建立“回回國”的陰謀,校長唐柯三安排他們二人參加“甘寧青抗日救國宣傳團”。
宣傳團從武漢出發,跨越陝西、甘肅、青海、寧夏、阿拉善旗等40餘個省、市、縣,歷時一年,行程1.3萬里,採用火車、汽車、騎馬、牛車、步行等方式,深入清真寺、軍隊駐地、回民聚居區等,以《古蘭經》、聖訓為依據,演講120多場,聽眾多達60多萬人次。宣傳團動員西北回胞熱愛祖國,反抗外來侵略,號召西北回族軍政要員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致對外,為抗日戰爭作貢獻。1938年4月24日出版的《新華日報》社論《鞏固國內民族的團結》指出:“回教抗敵宣傳團等組織的成立……說明了有成千上萬的少數民族的民眾,已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 1938年10月宣傳團凱旋,10月15日《新華日報》在《回民一致表示堅決抗日》一文中稱讚:“他們帶回了我中華民族親密團結的福音,實為我抗戰勝利之一個重要保證。”
1938年秋,馬金鵬回到母校,不久後擔任《月華》主編,兼成達師範學校教務處輔導出版組組長,時年26歲,成為《月華》歷任主編中最年輕的一位。《月華》創刊於1929年,是民國時期辦刊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的伊斯蘭教期刊。當時正值全民抗戰時期,《月華》負有宣傳、動員回族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鬥爭的喉舌作用。為完成這項工作,馬金鵬運用他留學生的特殊條件,聯絡在埃留學生和服務於各地的同學,組成了《月華》第三批撰稿人隊伍。他個人也在日常教學和編輯工作之餘,撰寫了《怎樣加強回民抗戰意識》等十幾篇動員抗日救亡的文章。
人物成就
為實踐成達師範學校培養目標——三長(教長、校長、會長)之一的教長生活,1950年馬金鵬接受了上海穆斯林聘請,擔任上海福佑路清真寺教長。該寺是上海有名的大寺之一,達浦生、薛子明等著名阿訇曾在寺中擔任教職多年,鄉老的水平較高。當時恰逢新中國建立之初和抗美援朝時期,大的社會變化要求清真寺教長適應時代要求,用《古蘭經》、聖訓引導穆斯林民眾為新中國建設和抗美援朝作出貢獻。
順應新的時代,馬金鵬在講“臥爾茲”時引經據典,既滿足了穆斯林民眾的信仰需求,又為抗美援朝做了宣傳。在他的主持下,還開辦了穆斯林大學生及青少年學習輔導班,並引導穆斯林工商戶妥善處理勞資糾紛。他還發揮成達學生善於演講的特點,齋月里每晚進行演講,宣傳穆斯林前輩熱愛祖國的事跡,以及穆斯林在天文、數學、醫學等領域對人類的貢獻,並將演講文張貼在寺中,大大提高了效果。
3年屆滿,上海各界穆斯林贈送題有“穆民導師”的錦旗一百多面。日後在回憶這段教長經歷時,馬金鵬總是自謙,認為自己只是在報答中國穆斯林大眾的培育之恩,只是在踐行母親“在頓亞上為眾求饒”的希望。
工作經歷
1953年7月,馬金鵬接受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先生聘書,赴北大教授阿拉伯語,重新回到他鍾愛的教師崗位。在這所著名的高校里,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圖書館豐富的藏書使馬金鵬如獲至寶。在搞好教學工作之餘,他在書海中汲取營養,不斷充實自己,為後來豐碩的學術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礎。
馬金鵬一生粗茶淡飯,保持了穆斯林學者的正氣。作為篤信者,他履行“學習是穆斯林男女的天職”的聖訓,一生都沒間斷過學習。在馬金鵬逝世5周年時,他的學生陳嘉厚先生曾回憶說:“他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還擠出時間讀書,搞科研,博覽群書。系圖書館藏的大量阿拉伯語古今名著,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學、歷史、哲學或宗教,他都借閱,幾乎每本書的借閱卡上都有他的簽名。”
馬金鵬一生勤勉,譯著涉及語法、宗教、文學等各個領域。《 伊本·白圖泰遊記》譯本問世後,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推動了中國和摩洛哥兩國的友誼。晚年,馬金鵬以耄耋之年的病體,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把學術研究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向中國穆斯林交出了一位穆斯林學者最後的答卷——一部精美的《〈古蘭經〉譯註》,全美了他平生的夙願。
馬金鵬一生鍾愛《古蘭經》誦讀,每日誦讀《古蘭經》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留下了10盒《古蘭經》誦讀磁帶,他的誦讀不僅為廣大穆斯林所喜愛,也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漢族學者朱威烈先生曾回憶說:“這些年我在出訪阿拉伯國家期間,每當聽見清真寺傳出的宣禮聲,總會想起金鵬先生,因為在我的回民老師中,只有他的音色、音調和技巧能達到像在空中悠揚迴響的召禱聲那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