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規劃
馬街鎮位於陸良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公里,東與本縣雙箐口鄉接壤,南與召夸鎮,西南與大莫古鎮交界,西與中樞鎮、北同三岔河鎮相鄰。全鎮轄21個村委會,54個自然村,228個村民小組,有27000戶110943人,其中農業人口102333人,非農業人口8610人。
鎮黨委下設21個黨總支、8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563名。鎮域面積1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0501畝,其中水田36137畝,旱地34363畝,是一個以糧食、蠶桑、烤菸、畜牧、個體私營企業等為支柱的農業大鎮和商業重鎮。
地理環境
馬街鎮地處雲南省第一大壩子陸良縣的東南部、珠江流域的上游,屬北亞熱帶高原型冬乾夏濕氣候,光熱水資源條件較好,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乾旱、秋涼濕潤的特點,海拔1840m,光照2242.5h,年均溫14.7℃,降水量900—1000mm。
羅平縣馬街鎮位於曲靖市東部,羅平縣北部,在東經104°08′59"-104°18′26",北緯 25°04′36"-25°18′10"之間,東西最大橫距為17.88公里,南北縱距為25.75公里,轄區面積266平方公里,東北與富樂鎮接壤,東南與老廠鄉、九龍鎮相連,西面接阿崗鎮,西北與麒麟區東山鎮相鄰。轄荷葉、歹墨、魯基、戈背、馬街、松毛、阿東、支壁、扯土、宜那、鐵廠、革崗12個村(居)委會,86個自然村,128個村民小組。
距省會昆明240公里,距曲靖市112公里,距羅平縣城51公里,馬街是羅平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交通便捷,省道曲羅公路經過鐵廠、扯土兩村委會,縣城通往富樂鎮、老廠鄉的公路貫通鎮中南北,素有“旱碼頭”之稱。
地處黑箐梁子西北麓,境內地形由山地高原及山間小盆地組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牛頭山主峰,海拔2374米,最低點革崗小河,海拔1450米,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3.9℃,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19.4℃,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4.9℃,年降雨量1398.8mm,日照 1865小時,霜期101天。
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58349人,14029戶,其中男30277人、女28072人,農業人口55447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8:100,農業與非農人口比例為19:1,人口密度219.4人/平方公里,財政總收入為16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31元。境內住有漢族、彝族、回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57人,占總人口的13%。
各民族團結和諧,各村(居)委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完備,並建有一個民兵營,全鎮共有普通民兵3267 人、機乾民兵46人,鎮武裝部設部長一名、幹事兩名。
轄區內耕地面積為41473畝,農業人均耕地面積為0.74畝,土壤類型為紅壤、黃壤、山地黃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等,多呈酸性,少量為中性、微鹼性,屬泥質岩類和磷酸鹽岩類發育而成,適宜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玉米、洋芋、小麥、蕎等,經濟作物以烤菸、油菜為主。有林地9789.7公頃,林木以雲南松、華山松、杉木為主,森林覆蓋率達38%。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銅、硫鐵,其中煤炭儲量達2.5億噸,硫鐵礦達0.58億噸,被列為國家重點礦藏之一,主要生產原煤。煤礦有小海子煤礦、花山煤礦、九道溝煤礦、色戈三礦、泥勒煤礦、功成煤礦6個骨幹煤炭企業。鎮域內主要特色產品為菜油、蜂蜜、菸絲、滷肉等。
歷史沿革
馬街,古稱逢十二生肖屬馬天在此趕集而得名。
鎮以駐地得名,清朝時屬羅平州北鄉轄;
民國初年屬北區;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第五區轄;
1949年屬第四區轄;1951年屬第四、五區轄;
1952年屬第六、七區轄;1953年分屬第五、六區;
1958年分屬火箭、衛星、紅星公社;
1960年分屬馬街、老廠、歹墨公社;
1961年分屬馬街、舍迫、鐵廠、歹墨公社;
1963年分屬馬街、老廠區;
1970年分屬馬街、老廠公社;
1984年為馬街區;1988年置馬街鎮至今。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GDP)28326萬元,比上年增17.5%,其中:第一產業14804萬元,第二產業7449萬元,第三產業6073萬元。第一、二、三產業GDP比重52.3:26.3:21.4。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3萬元。全年糧食總產18628噸,其中:玉米13320 噸、小麥366噸、洋芋(折純)2370噸、其他穀物2032噸。農村經濟總收入319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80萬元,林業53萬元,牧業 5284萬元,工業7101萬元,建築業278萬元,運輸業3902萬元,商飲業5533萬元,服務業254萬元,完成烤菸收購6.9萬擔,實現收購總值 4256萬元,平均單產150公斤,畝產值1680元。水果產量250噸,年末生豬存欄26486頭,出欄44805頭,大牲畜存欄10122頭(匹),家禽出欄123010羽,肉類總產4694噸。封山育林3400畝,經濟林 96 畝,公益林3304 畝,2006年林業產值同比增加 39 %,義務植樹30萬株,在林改過程中,申請登記人工商品林及宜林荒山3萬餘畝,其中集體人工商品林及宜林荒山 23000 畝,林業“三定”時予以穩定的責任山 6戶3300畝 6宗地,原由集體統一管理現已分包到戶的約2100畝有林地,退耕還林地涉及 560 戶共 1896 畝,公益人工造林、天然林、難造林地經民眾討論決定由集體統一管理的約5萬畝。
全鎮居住磚混結構戶1708戶,磚木結構戶4407戶,土木結構戶7622戶,其它戶292戶。全年村莊道路硬化率達40%,建公廁54所,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全鎮共有農村勞動力30640人,占總人口數的52.5%。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28414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有1603人。2006年勞動力轉移人數為2150人,其中內地轉移1560人。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71億元,人均純收入3489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3%和8%;糧食總產4300萬公斤,比上年下降1%,人均有糧400公斤;現有桑園面積4萬畝,年養蠶10萬張,產繭4003噸,綜合收入1億元,分別增長33%和37%;桑園面積為全國鄉鎮第一,蠶繭產量占全縣1/2、全省1/4;烤菸面積6750畝,產量183萬斤,產值1134.3萬元,分別下降13%和4%;生豬存欄7.57萬頭,出欄20.7萬頭;畜牧業產值3.58億元、畜牧業收入1.86億元,分別增長14%和9.5%。
2007全鎮企業個數達2680個,從業人員25730人,2006年、2007年實現創匯由零累計增加到1088萬美元,全鎮規模工業總產值達5.74億元,比上年增18%。實現工業增加值36580萬元,增長25%,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8%。實現利潤7997萬元,上交稅金3038萬元,增8%和7%。鄉鎮工業經濟推進了農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大小龍潭、大西、莊上等三個非公經濟發展片區和建築建材、食品深加工、生物製藥、化工、手工製造5大產業的非公經濟發展格局。其中規模化運作的企業44個,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2個,超過千萬元的7個,營業收入15.3億元。宏國集團、富強建材、大東生物製藥、過橋味素、食唯鮮等企業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農村手工業發展較快,“大龍潭鐵業村”、“尹旗堡小火爐村”、“良迪凳子村”、“郭家養豬村”、“泉豐豆腐村”等專業村聞名遐邇。 全鎮財政總收入1169萬元,鎮級273.2萬元,支出1169萬元,各項存款餘額17850萬元,貸款餘額13606萬元。
基礎設施
水利建設
馬街鎮境內總體水資源較為貧乏,五里箐水庫為小(二)型水庫,蓄水總量18餘萬立方米,小水窖470個,投資220萬元建成自來水廠,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解決了全鎮2萬餘人的飲水難題,有效緩解了馬街鎮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五通情況
結合“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按照“五通五有”的思路,馬街鎮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境內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新建和改造通鎮、通村公路119 公里,新增柏油、彈石、硬化路面45公里,鄉村道路硬化率為100%,村莊道路硬化率40%,村中道路硬化率為45%,境內有11萬伏變電站1座,電力供應充裕,全鎮已基本完成電網改造,有線電視網路覆蓋3個村(居)委會,有衛星廣播接收機8312個,全鎮郵電通信網路覆蓋率達100%。
能源建設
全鎮建有沼氣池288口,完成“一池三改”360戶,安裝太陽能的農戶43戶。
集貿市場
馬街鎮依託區位、交通、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小集鎮輻射帶動功能,因地制宜,建有馬街、鐵廠、歹墨、花山、小海子五個集貿市場。
鎮區街道情況
近年來,馬街鎮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集鎮街道全部硬化、亮化和綠化,商鋪林立,市場繁榮。政府駐地馬街及阿東、戈背等村有通往曲靖、羅平的固定客車。
小城鎮規劃面積由原來的1平方公里擴大到4平方公里。鎮區人均住房面積為20平方米,城鎮化率為18%,岩峰街是馬街鎮最早的街道,全長1200米,寬8-12米,是馬街最熱鬧,也是商貿交易最紅火的街道。街道兩旁栽有綠化樹木205棵,共安裝路燈60盞。
環衛設施
全鎮有垃圾池8個,垃圾填埋場1個。
產業
馬街是全省重要的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全市重要的優質煙生產基地。近年來,該鎮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產業特色鮮明。
2006年,全鎮工業生產,緊緊圍繞建設“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以煤炭、硫鐵礦為開採重點,以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為渠道,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核心,產品質量為中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最佳化本鎮投資環境,引進外資4000多萬元,為馬街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使農民收入得到增加,生產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全鎮企業個數21個,從業人員 1603 人,比2005年增 7%,增加值2077 萬元,比2005年增13%,營業收入 17157萬元,比2005年增 20%,上交稅金 252萬元,比2005年增 6%,工業現價總產值13522萬元,比2005年增19%。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不斷推進,在鞏固糧煙油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培育狀大薯類經濟、特色養殖,擴大玉米制種規模,2006年完成玉米制種1250畝,產量達250000公斤,實現產值125萬元。
人口醫療
馬街鎮年平均溫度13.9℃,氣候宜人。馬街鎮中心衛生院有病床數量32張,有衛生技術人員 31人,全鎮有村級衛生室12個,從業醫生49人,“四苗”覆蓋率97.5%;已婚育齡婦女人數9477人,已落實節育措施人數8030人,節育率85%,全年領取獨生子女證戶數105戶,全鎮獨生子女辦證總戶數479戶。
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由4人組成,2006年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13850戶,總計52785人,參合率為95.2%,享受低保人數1688人,參其中農村低保1524人,居民低保164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477人。
文化教育
全鎮有私立幼稚園1所、國小64所、初級中學2所,國中生在校人數3870名,小學生7776名,幼兒120名,有中學教師168名,國小教師345名,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國小升學率100%,中學升學率 65%。
全鎮有文化站1個,老年活動中心1個,村級黨員活動室12個,村文化活動室 12個,業餘文藝宣傳隊2支。有線電視覆蓋率25%,廣播覆蓋率95%。
馬街鎮是一個多民族雜居鎮,各族人民均有自己的淵源、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各民族長期相處,互相融洽,人民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有彝族民俗舞蹈隊一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楊小文”、民族民間舞蹈“跳歹”、民族文化之鄉“彝族歌舞之鄉”三個項目被列為市級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