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鄉[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馬街鄉]

馬街鄉[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馬街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街鄉黨委下轄黨總支11個,支部71個, 有黨員611人,其中預備黨員44人,女黨員75人,少數民族黨員559人,農村黨員530人,機關總支黨員81人。35歲以下的137人,36-45歲的有180人,46-54歲的有96人,55-59歲的有66人,60-69歲的有79人,70歲以上的有53人。

全鄉耕地總面積30871畝,其中水田15517畝,旱地15354畝,人均耕地1.1畝。世居哈尼族、彝族、傣族、瑤族、漢族五種民族,各民族團結和諧,各村委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完備,並建有一個民兵營,11個民兵連,全鄉共有普通民兵200人、機乾民兵45人,鄉武裝部設部長1名。

鄉鎮概況

2006年全鄉總戶數5794戶,總人口28846人,其中農業人口28305人,占總人口98.81%,少數民族人口26323人,占總人口的93%。

境內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70米(六蓬),最高海拔2761米(增益寨),年均氣溫18.4℃,年降水量1200毫米,年日照時間1800小時,年無霜期300天。

經濟與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馬街各族人民深受納樓土司和國民黨的雙重統治,缺衣少食,苦難深重。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有計畫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全鄉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打開山門,引進外援資金、技術、人才,開發礦業和荒山荒坡,對香蕉、甘蔗、草果、脫毒紅薯、棕櫚、茶葉、桔子和其他經濟林果進行了調整。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5891.6萬元,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241萬元和1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和2%;完成財政稅收15萬元,占全年計畫數20萬元的7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38萬元,糧食總產量10600噸,農村經濟總收入5356萬元,人均純收入1140元,人均有糧362公斤。

200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5891.6萬元,比2005年5307.5萬元增加了584.1萬元,年均增長11%;糧食總產量10600噸,比2005年增長了135噸;甘蔗種植面積11910畝,產量26202噸,產值445.4萬元,香蕉種植面積3715畝,產量876噸,產值70萬元;生豬存欄16840頭,出欄15452頭,大牲畜存欄10661頭,肉類總產量1621.4噸,畜牧業產值1570.8萬元。

基層組織

黨員學歷結構,大學本科7人,專科49人,中專34人,高中26人,國中175人,國小167人,文盲153人。

共青團馬街鄉委員會,班子成員7人,其中書記1人,組織委員1人,宣傳委員1人,委員4人,下轄14個團總支,91個團支部,現有團員987人,其中女團員426人。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GDP)5891.6萬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5257萬元,第二產業208萬元,第三產業426.6萬元。第一、二、三產業GDP比重8.9:0.4:0. 7。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03萬元。全年糧食總產10600噸,其中:玉米1447噸、土豆(折純)8噸。農村經濟總收入53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48萬元,林業553萬元,牧業1428萬元,工業98萬元,建築業91萬元,運輸業193萬元,商飲業111萬元,服務業22萬元。水果產量1174噸,年末生豬存欄16263頭,出欄13958頭,大牲畜存欄10661頭(匹),家禽出欄64715羽,肉類總產1621.4噸。土地總面積19641公頃,其中:耕地總面積7446.2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19.9公頃(06年Ⅱ類調查),其中:有林地面積7446.2公頃,灌木林地面積1727.4公頃,宜林荒山827.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1.5%。分布10個村、86個村民小組。在林業用地中,生態公益林面積5663.4公頃,商品林面積4556.5公頃(06年Ⅱ類調查面積)。

政務公開

鄉黨委、政府明確要求政務公開工作要本著“規範、明了、方便、實用”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我鄉公開欄設在民眾便於閱覽的地方,在政府大院、各村委會及部分村民小組、站所部門內設定了公開欄和公示牌。同時,還採用網路、廣播、會議、簡報等形式將有關政務予以公布,凡涉及經濟管理工作的,逐級向民眾公開,涉及農村的熱點、焦點問題的直接公開到戶、到人,並按法定程式、時間辦理好人大主席團交辦的代表建議,且做到儘快、及時公開,把常年公開、定期公開與隨時公開相結合,事前公開與事後公開相結合,並對已公開的內容隨時更新,達到增強工作透明度,加強民主監督,密切與人民民眾的聯繫,推行依法行政,優質行政,廉潔行政的效果。我鄉接待民眾來信來訪92件,接待來訪226人次,協調處理重大信訪問題9件,受理民間、民事糾紛57件,調處48件,調解成功46件,調解成功率80.7%。民眾反映的重點問題是基層財務管理、土地徵用、林業等問題。我鄉鄉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共26件,均進行了商討並作出了答覆。

在林權制度改革中,我鄉共有10個行政村有改革任務,改革工作主要通過承包經營、林地流轉、聯戶經營、分戶經營、“誰造誰有”等方式進行展開。截止2007年9月中旬,10個村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其中:應改革的商品林面積35890.5畝(商品林面積66417 畝(06年Ⅱ類調查面積),其中:退耕還林1256.4畝,承包地種植面積25470.6畝,零星林木1231.5畝,未成林造林地2568畝);區劃登記宗地數8375宗;完成(改革)均山到戶面積29729.8畝(有3000畝國有林統計到集體公 益林中),均山到戶率82.8%;應確權面積99276畝,完成確權面積90115.3畝,確權率達90.8%;發(換)證申請登記面積 90115.3畝,(其中:自留山(換證)面積40996.2畝,統一經營面積2754.7畝,家庭承包經營面積278.1畝,其它方式承包252.9畝),在林改過程中共發生山林糾紛52起 ,鄉內糾紛調處26起,有7起集體糾紛因裁定權等原因無法調解,山林糾紛調處率達86.7%。經過鄉級自查,10個村的林改質量均符合規定要求。

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我鄉林改工作已初見成效。全鄉10個改革村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落實改革面積90115.3畝,占應改任務的90.8%;完成10個改革村林權發證登記。

人口衛生

馬街鄉年平均溫度18.4℃,氣候宜人。馬街鄉衛生院有病床數量6張,有衛生技術人員9人,全鄉有村級衛生室9個,從業醫生25人,“四苗”覆蓋率95%;已婚育齡婦女人數6124人,已落實節育措施人數4991人,節育率81.5%,全年領取獨生子女證戶數30戶,全鄉獨生子女辦證總戶數202戶。為了能更好地開展計畫生育工作,在縣計生局和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排選優秀計生辦工作人員到昆明進行學習培訓。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由3人組成,2006年全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總計22935人,參合率為82.7%,新農合減免、補償17703人次,減免、補償資金149845.6元,享受低保人數3618人,參其中農村低保3522人,居民低保96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為213人,五保供養人數86人。

今年,我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展較快,農民參合積極性較高。醫療工作、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工作不斷加強,各種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嬰兒死亡率控制在27.33‰,住院分娩率25.28%,初級衛生保健達到基本合格,業務收入達90294.4元,門診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別為3254人次和11人次,重點傳染病監測已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鄉計生辦、計生服務所緊緊圍繞“黃牌警告”考核指標開展各項計生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全鄉廣大計生工作者和幹部民眾的努力,我鄉計畫生育率保持在94.9%,自然增長率控制5.5‰,完成三術任務為421例,鄉財政人均投入1.7元,出生率為12‰,綜合節育率為81.5%,《生育證》發放程式合格率為100%,基層統計台帳合格率為80%,違法生育人數控制在1人以下,“獎優免補”政策知曉率為90%。

文化教育

全鄉有幼稚園1所、完小11所、校點21個、初級中學1所,國中生在校人數1476名,小學生在校人數2935名,幼兒58名,有中學教師48名,國小教師152名,學齡兒童入學率99.7%,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中學升學率68%。

全鄉有文化站1個,老年活動中心20個,村級黨員活動室10個,村文化活動室28個,業餘文藝宣傳隊28支。有線電視覆蓋率3%,,衛星電視覆蓋率100%,廣播覆蓋率100%。

加強教育發展,年內投入約65萬元資金,建設鄉機關駐地幼稚園、昆甫大寨和新興二寨國小。目前,幼稚園建設已竣工。我鄉的“兩基”鞏固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形成了黨委重教,政府抓教,社會支教的良好氛圍。9月份,表彰了一批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舉辦了烏灣猛雅山歌節、龍街彝族火把節和馬街鄉2007年民族團結文藝匯演等活動,讓民眾度過了快樂的傳統民族民間節日,在民族團結文藝匯演時有建水縣官廳鎮高寨文藝隊、元陽縣白鷳鳥藝術團和南沙鎮楮皮寨文藝隊參加,加強了與外地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團結;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經濟與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前,馬街各族人民深受納樓土司和國民黨的雙重統治,缺衣少食,苦難深重。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有計畫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全鄉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打開山門,引進外援資金、技術、人才,開發礦業和荒山荒坡,對香蕉、荔枝、甘蔗、甜龍竹、棕櫚、桔子、茶葉和其他經濟林果進行了調整。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479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89萬元,糧食總產量10053噸,農村經濟總收入3648萬元,人均純收入808元,人均有糧371千克。

2002年全鄉農業總產值3089萬元,比1995年的1423萬元增加了1675萬元,年均增長16.8%;糧食總產量10053噸,比1995年增長了2610噸,創歷史最高水平;甘蔗種植面積11880畝,產量26322噸,產值395萬元,香蕉種植面積7286畝,產量729噸,產值209萬元;生豬存欄12311頭,出欄11006頭,大牲畜存欄10720頭,肉類總產量1120噸,畜牧業產值999萬元。

到2002年有酒廠、棕毛廠、茶廠、汽修廠、食品加工、礦產等鄉鎮企業,總產值718萬元。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多年的調整,一、二、三產業的比例1995年的61.9:9.8:28.3調整為2002年的78:6:16;糧經種植比例由1995年的7:3調整為2002年的6:4。

2002年全鄉有9所六年制完小,23個教學點,有1所普通中學,中國小教職員2E 200人,在校學生3951人,已基本實現“普六”,青壯年文盲明顯下降;有1所鄉級衛生院,10名醫務人員,有10所村級衛生室,23名鄉村醫生,基本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堅持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湧現出了牛街、小昆甫等省、州、縣級文明村、文明戶。

人文地理

馬街鄉是一塊人民富庶文化歷史悠久之地,山川秀美、人傑地靈。馬街鄉境內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鎮江王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紅河江邊的“倭尼墳”。此外,還有鄉納樓土司舊址及部分遺產,西觀音山原始林區中的土司避暑遺址、哈尼族神話傳說中的飛天來石、神掌石、草帽石哈尼梯田都屬鄉內珍貴文物和文化遺產。

馬街鄉的納樓土司歷史長,轄地廣,影響大。明洪武十五年(1382),稱“納樓茶甸副長官司”直到民國時期。清末由於土司普姓家族內互相爭奪權位。造成骨肉相殘不止,直接影響到紅河兩岸社會穩定。清光緒九年(1883),把它一分為四個土舍,將轄區八個里分割開,使普氏家族的四個支系各管轄兩個里,都是納樓茶甸土司官,使之各得其所,相安不爭,既消弱了土司勢力,又有利於滿清統治者分之治之。四土舍承袋職務人物:第一舍普為本(普國林伯父);第二舍普文禮(普安邦);第三舍普應元(即普鈞堂);第四舍普應隆(普欽邦)。仍冠納樓總名。臨安府所轄9土司15掌寨之首。

馬街鄉哈尼族祖先最早從大理遷徙途經昆明、玉溪、通海、建水、建水狗街、官廳到我鄉境內六蓬、丫多,來到了六蓬,要渡過紅河但是由於紅河水泛濫,這支遷徙的哈尼族們過不了紅河,他們為了鎮住紅河河神,讓河神不再泛濫好讓他們渡過紅河,就在六蓬建蓋了鎮江王廟。他們平安渡過紅河後尋找適合他們繁衍生息之地,分散居住到紅河南岸各地。

2007年,哈尼族已發展到近20000人,是馬街鄉主體民族。有村落46個,哈尼梯田15000畝。他們主要節日有六月年、十月年和祭龍三大節日慶典。哈尼族在生產生活中創立了自己豐富的、多姿多彩的、優美的哈尼族歌舞,馬街境內保留有民間傳統的多聲部演唱形式,一般在山間田野勞作之餘即興演唱,歌聲此起彼伏有如排山倒海之勢,娓娓動聽,順山而來,迴蕩山谷。

馬街鄉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半山一帶,以阿路嘎村委會最多。分兩個支系(羅上李和太和李),傳統節日有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孟弄村從封建土司統治時期至今一直保持著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都要跳樂作舞山歌對唱的習俗。

馬街鄉傣族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地帶,分別阿有兩個支系,即旱傣和花腰傣,其中以烏灣村委會旱傣居多。他們在長期勞動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勐雅(烏灣)山歌節(農曆五月初五)。

瑤族獨特的習俗是受蓋活動。即每位男子在長到10歲時,都要經過受蓋一關。受蓋時殺豬宰羊,親朋好友前來慶賀,並請瑤寨老先生念三天三夜經文,到第三天上午該受該男孩從三米高的樹上抱成一團掉下來,樹下有七、八個成年男子用網接著。該男孩經過受蓋一關後意味著自己長大成人,可上山打獵,分擔家庭負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