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 2470畝(其中:田2162 畝,地 308畝),人均耕地 0.55畝,主要種植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 20210.8畝;水面面積 700畝,其他面積 7834.2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3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 1169戶通自來水,有59戶飲用井水。有 122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和80.41%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80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48戶(分別占總數的 68.65%和 46.48%)。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1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 19輛,拖拉機122輛,機車 6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162畝,有效灌溉率為 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16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8畝。
到2013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6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10戶;建有小水窖1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60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9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5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2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455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37萬元,占總收入的38.13%;畜牧業收入2338萬元,占總收入的51.3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240頭,肉牛297頭,肉羊254頭);漁業收入10.5萬元,占總收入的 0.17%;第二、三產業收入460萬元,占總收入的10.1%;工資性收入318萬元,占總收入的6.98%。農民人均純收入642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72人(占勞動力的18.78%),在省內務工520人,到省外務工5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省內。2013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32.8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1.41%。該村正在發展烤菸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擁有企業 4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24戶,共鄉村人口4666人,其中男性2381人,女性2285人。其中農業人口4016人,勞動力303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苗族87人,彝族58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47人,占人口總數的63.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386人,參合率94.22%;享受低保269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9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893戶,占農戶總數的76.06%。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2650平方米,擁有教師21人,在校學生474人,距離勤豐中學2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79人,其中小學生474人,中學生205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1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34.4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萬元,有固定資產56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16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其中男黨員84人、女黨員32人。該村黨支部1993年11月被中共祿豐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96年10月被中共祿豐縣委評為第二批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先進黨支部、1998年7月被中共勤豐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2001年7月被中共勤豐鎮黨委評為建黨80周年先進黨支部、2002年7月被中共勤豐鎮黨委評為黨風廉政建設二等獎、2003年7月2004年7月被中共勤豐鎮黨委評為黨建目標管理先進黨支部、2013年7月被中共勤豐鎮黨委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等。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馬街等22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水平有待提高;進村道路、人畜飲水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班子成員,以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按照“烤菸強村、糧食穩村、科技興村、產業富村”的發展思路,逐步提高馬街村廣大人民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實現“穩糧煙、調結構、促增收”為目標的農村經濟工作新突破。一是積極爭取創辦各級樣板煙基地,使良煙種植面積、產量、經濟效益穩步上升;二是引進、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三是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定單農業模式,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四是走產業結構調整的富村之路,充分利用黃坡水庫至大荒地一帶有利的土地資源,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加快全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儘快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