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皮疽

馬皮疽

馬皮疽,病名。系指鼻柱壅腫,兩竅不通,焮痛等病證。出《證治準繩·雜病》。本病多由太陰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方用銀花甘草湯加減。因憂思內傷而致者,應固護肺脾。參見癰疽條。是由馬皮疽伯克霍爾德菌所致的傳染病。原系馬、騾及驢等單蹄獸類較為多發的一種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性發熱,呼吸道、皮膚、肌肉等處出現蜂窩織炎、壞死、膿腫和肉芽腫。有些呈慢性經過,間歇性發作,病程遷延可達數年之久。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對本病有所記載,並用拉丁語“Malleus”(惡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對馬類發生馬皮疽作了觀察。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類馬皮疽,L?ffer和Schütz(1882)首次從死於馬皮疽的馬體中檢出致病菌,1985年將此菌定名為馬皮疽桿菌(Pseudomonas mallei)。

中醫病名·馬皮疽

馬皮疽,病名。系指鼻柱壅腫,兩竅不通,焮痛等病證。出《證治準繩·雜病》。本病多由太陰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方用銀花甘草湯加減。因憂思內傷而致者,應固護肺脾。參見癰疽條。

西醫病名·馬皮疽

概述

是由馬皮疽伯克霍爾德菌所致的傳染病。原系馬、騾及驢等單蹄獸類較為多發的一種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性發熱,呼吸道、皮膚、肌肉等處出現蜂窩織炎、壞死、膿腫和肉芽腫。有些呈慢性經過,間歇性發作,病程遷延可達數年之久。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對本病有所記載,並用拉丁語“Malleus”(惡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對馬類發生馬皮疽作了觀察。Royer(1837年)首先描述了人類馬皮疽,L?ffer和Schütz(1882)首次從死於馬皮疽的馬體中檢出致病菌,1985年將此菌定名為馬皮疽桿菌(Pseudomonas mallei)。

疾病名稱

馬皮疽

英文名稱

glanders

別名

farcinia;hippocoryza;maliasmus;malleus;馬皮疽病;馬farcy;glanders malleus;rotz;鼻疔;鼻疽

分類

皮膚科 > 桿菌性皮膚病 > 皮膚非典型分枝桿菌感染

感染內科 > 細菌性感染

ICD號

A24.0

流行病學

20世紀以前,馬皮疽在人和動物中流行很廣泛,遍及世界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的馬皮疽曾嚴重流行於歐洲及巴爾幹半島時曾將大量患病的馬匹處死,才得以控制。近來許多國家已基本消滅本病,但有些使用馬從事生產的國家或地區(亞洲和南美洲),由於防治措施不力,馬的馬皮疽感染率仍較高(10%以上),危害仍十分嚴重,因而人的感染機會亦存在。國內迄今乃不同程度地分布於各養馬地區,主要在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吉林、青海、寧夏等地。

傳染源

主要為患病的馬、騾和驢。羊、貓、犬、駱駝、家兔、雪貂等也能感染馬皮疽桿菌。牛、豬和家禽對馬皮疽則無自然感染。患者作為傳染源亦有可能。實驗室工作者因不慎亦可感染此病。

傳播途徑

馬皮疽的傳播途徑可能有三種。

(1)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是人感染的主要途徑。由於皮膚外露或損傷部分直接接觸到病馬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受感染,尤其是飼料、醫療或屠宰病畜、處理病畜屍體時,馬皮疽桿菌經皮膚或黏膜破損處侵入人體。

(2)呼吸道傳播:當病畜咳嗽或打噴嚏時,可通過氣溶膠使健康的家畜、實驗人員、獸醫及飼養員感染。也可因清理病畜排泄物或打掃馬廄中吸入含病菌的塵埃而感染。新分離的病菌,致病力較強,可使實驗室工作人員吸入感染。

(3)消化道傳播:這家畜間馬皮疽傳播的主要方式。因家畜吃了被污染的水、飼料或牧場的草而感染。人經飲水或進食被污染的食物受感染者較為少見,但有因吃病馬的肉而受感染的報告。

人群易感性

人馬皮疽常為散發,往往與人的職業有明顯關係。本病多發生於獸醫、飼養員、騎兵及屠宰工人中,多數為男性,年齡多在20~40歲之間。

病因

病原體為馬馬皮疽桿菌(malleomyces mallei),為革蘭陰性需氧桿菌,菌體類似於白喉桿菌,一般化學消毒劑即可殺滅該菌。主要傳染源為病馬、病驢、病騾,病人可成為傳染源。人類感染多見與家畜有密切接觸者,病菌主要通過破損皮膚與眼、鼻、口腔等黏膜而侵入人體,病例多數發燒。

發病機制

馬皮疽主要通過接觸傳播,病菌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侵入人體,也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發現。

馬皮疽的臨床表現

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

潛伏期在3周以內。早期有發熱、頭痛、乏力、嘔吐、腹瀉等前驅症狀。皮膚損害為紅色丘疹、水皰,迅速變為結節、膿皰和潰瘍。潰瘍的特點為基底部呈油污狀,邊緣不整齊,表面覆以膿性和血性滲出物,幾天或數周后發生轉移性損害,在鄰區皮膚或皮下組織內沿淋巴管發生多個結節,以後同樣發生膿腫潰爛,難以癒合而形成瘺管。若病菌侵犯鼻黏膜,則鼻中隔、齶部出現廣泛性壞死性組織破壞。病菌也可侵入呼吸道黏膜,出現血性黏液性鼻涕。病菌進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還可引起肺炎、內臟多發性膿腫、多發性關節炎或引起死亡。

慢性型

患者全身症狀輕微,皮膚損害少,而在皮膚深層及肌肉內出現結節、膿腫和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可出現菌血症,長期間歇發作,半數人可自然痊癒,也有病人因身體衰竭或併發症而死亡。

馬皮疽的併發症

病菌進入血液可引起菌血症,還可引起肺炎、內臟多發性膿腫、多發性關節炎或引起死亡。

實驗室檢查

膿液或分泌物塗片檢查及培養

塗片後可作亞甲藍、吉姆薩、瑞特等染色,可見兩極濃染的桿菌,但不易與類馬皮疽伯克霍爾德菌相鑑別。近來以螢光抗體染色法,其特異性最高。培養亦能獲得陽性的可能。污染雜菌較多的樣品,直接分離培養有時不易成功,則常進行Strauss反應,即將樣品用生理鹽水研磨製成5~10倍乳制,每毫升加青黴素1000U於室溫下作用3h後,取上清液給體重約250g雄性豚鼠腹腔注射0.5ml,3~5天后豚鼠發生陰囊紅腫、睪丸鞘膜炎和睪丸炎,而後化膿、破潰,多於2~3周間死亡,必要時豚鼠死後可剖檢,採取膿汁作細菌培養分離,進一步證實。

血液培養

伴有敗血症者,可獲陽性結果,一般患者陽性率不高。

免疫學檢查

血清可作血凝及補體結合試驗,前者敏感性較高,效價在1∶640以上才有診斷價值,後者特異性較強,但操作麻煩,效價>1∶20才有參考意義。現已建立了較簡便的固相補體結合試驗,對照孔與試驗孔溶血環直徑差在6mm以上者,判為陽性。近來套用新的馬皮疽檢驗方法,如間接乳膠凝集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單擴散溶血試驗、螢光抗體試驗和基因探針法等,但國內尚未廣泛套用。馬皮疽菌素皮內試驗:將馬皮疽菌素作1∶1000稀釋後,取0.1ml注入前臂皮內,經24~48h,於局部出現紅腫現象為陽性反應,常在病程4周內呈陽性反應,可持續數年。

輔助檢查

急性肺部感染,胸部X片可見大葉性肺炎或局限性密度增高影。

診斷

接觸病畜者皮膚出現特徵性損害應考慮本病的可能,取患者鼻腔分泌物或皮膚潰瘍處的膿液塗片檢查出革蘭陰性馬皮疽桿菌,也可用呂氏鹼性美藍染色檢出形似白喉桿菌的細菌可以確診。

鑑別診斷

馬皮疽需與孢子絲菌病、急性化膿性感染、壞疽性膿皮病相鑑別。

馬皮疽的治療

嚴格隔離病人,急性病人早期損害一經發現即行手術切除。全身可用廣譜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治療,中醫治療參見類馬皮疽。

馬馬皮疽相當於中醫“鼻疔”,多因肺經火毒上攻,兼感毒邪,致使氣血凝結而引起。中醫宜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止痛。方用消瘡飲加減,外用紫色潰瘍膏。

預後

馬皮疽的急性型預後極差,若不治療其病死率在90%以上。慢性或亞臨床型其治癒率可達30%~50%。近年來套用有效抗生素或化學藥物治療後,病死率有明顯下降。

馬皮疽的預防

首先要消滅馬類間馬皮疽的流行,套用馬皮疽菌素滴眼試驗,可以鑑別出感染和未感染的馬匹,即將馬皮疽菌素滴入馬眼結膜囊內,於滴眼後的第3,6,9,24h觀察反應,如發生結膜炎,並分泌膿性眼眵者為陽性反應。已證明受感染的馬類,不論其症狀有無,都應立即處死,並深埋。對污染的馬廄雜物套用含氯石灰等徹底消毒。曾與病畜接觸的馬匹,即使其眼試驗陰性者,亦應隔離3周觀察。對從事馬匹工作的人,進行預防知識的教育,對患者應特別注意排泄物及污染物的消毒。對從事馬皮疽桿菌檢驗的實驗室工作者,必須注意無菌操作與消毒。對可疑受染者進行醫學觀察3周。

相關藥品

氧、亞甲藍、青黴素、磺胺

相關檢查

補體結合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