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略[10]

馬略[10]

馬略(約公元前157~前86.1.13),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平民出身。早年曾在西庇阿(小)麾下參加圍攻努曼提亞(在今西班牙東北部)的戰爭。前119年任保民官。前115年任大法官。翌年任西班牙總督。前107年任執政官,針對當時羅馬軍隊兵源匱乏等弊端,實行軍事改革。前106年偕部將L.C.蘇拉進軍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亞國王朱古達,凱旋羅馬,結束朱古達戰爭。前104~前100年五次連任執政官,領兵抗擊日耳曼族條頓人和辛布里人入侵。同時繼續進行軍事改革。前88年蘇拉占據羅馬後亡命非洲,其追隨者大批被殺。前86年第7次任執政官,不久病逝。

人物生平

概述

馬略馬略

馬略(約公元前157~前86.1.13),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平民出身。早年曾在西庇阿(小)麾下參加圍攻努曼提亞(在今西班牙東北部)的戰爭。前119年任保民官。前115年任大法官。翌年任西班牙總督。前107年任執政官,針對當時羅馬軍隊兵源匱乏等弊端,實行軍事改革。前106年偕部將L.C.蘇拉進軍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亞國王朱古達,凱旋羅馬,結束朱古達戰爭。前104~前100年五次連任執政官,領兵抗擊日耳曼族條頓人和辛布里人入侵。同時繼續進行軍事改革。前88年蘇拉占據羅馬後亡命非洲,其追隨者大批被殺。前86年第7次任執政官,不久病逝。

早年生活

蓋烏斯·馬略出生在羅馬遠郊的一座村鎮裡,他的父親是位破產騎士的後代,以給地主當佃農為生。貧窮的早年生活打造了馬略勤勞直率、吝嗇兇殘的複雜性格。馬略很少接受教育,對學術毫無興趣,甚至連當時西方的通行外交語言希臘語都不學。

成年後的馬略投身行伍,在小西庇阿率領下,去西班牙參加紐曼細阿戰爭。戰爭期間,他作戰勇敢,能夠吃苦耐勞,受到統帥重視,得到提拔。戰後仍然步步高升,歷任參將和軍隊財務官。對此馬略並不滿足。為求更大發展,他轉入政界。公元前119年,他當選為保民官。初出茅廬,就表現出無所畏懼和不講情面,被認為是反對元老貴族的鬥士。但馬略在仕途上並不一帆風順,接下來競選市政官就慘遭失敗。公元前115年,再度競選公職,勉強當選為最後一名行政長官[大法官]。任滿之後,出任遠西班牙行省總督;各種公職鍛鍊了馬略的才能,並且使他積累起相當財富,得以躋身騎士行列。甚至還與古老的貴族世家聯姻,娶了愷撤的姑母尤利婭。

征戰北非

三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文明沒落,北非變成一個半開化的努米底亞王國。朱古達篡奪努米底亞王位,並利用當地人民對羅馬的仇恨殺死了基爾塔城所有的羅馬人。為了維護在北非的利益,羅馬於公元前111年對朱古達宣戰,於是爆發了“朱古達戰爭”。但由於政治腐敗和軍隊變質,羅馬在戰爭中屢次失利。到公元前109年,執政官梅特拉斯改善了羅馬軍隊的處境,但未能迅速結束戰爭,引起了不滿。馬略當時在軍中擔任副將,他利用自己所獲得的威望廣泛製造輿論,似乎只有他才能勝利結束戰爭。在騎士和平民的支持下,馬略果然以絕大多數選票被推舉為公元前107年執政官,授予他在北非作戰的全權。

就任執政宮之後,馬略立即著手招募新軍。他一反舊制,放棄早巳難於實行的兵役財產資格規定,改徵兵制為募兵制,招募自由民中的志願者入伍,由國家供養並提供武器,使軍隊得到大量補充。到了北非,馬略首先抓緊訓練,使軍隊適應當地酷熱缺水的條隊提高了戰鬥力,連連取得勝利,使朱古達陷入困境。但是,活捉朱古達從而於公元前105結束戰爭的榮譽落到馬略的副將蘇拉名下。兩人之間從此有了矛盾,為日後羅馬內戰播下了不祥的種子。

擊退日耳曼

從公元前二世紀末起,原是居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基姆伯爾(又稱辛伯里人)人和特烏托涅斯人為找尋新的居住地,向西南遷移。公元前105年這些日耳曼部落推進到阿拉烏西奧附近,殲滅了80,000(一說12萬)多羅馬軍隊。訊息傳到羅馬,朝野震驚,人們想到了馬略,便不顧法律傳統,在他尚未回到羅馬時,就選他為公元前104年執政官,任命他管理高盧行省,抗擊日耳曼人入侵。爾後三年,馬略連續當選執政官。公元前102年,馬略率軍與特烏托涅斯人會戰於阿克維·塞克斯提埃,特烏托涅斯人全軍復沒,被殺和被俘者共有十餘萬人之眾。一年之後,羅馬軍隊又在維爾凱列附近大敗基姆伯爾人,斬首十四萬,俘虜六萬(其中相當部分是婦孺)。至此,日耳曼人進攻終被打敗,消除了來北方的威脅,馬略成了羅馬最有聲望的人物,人們讚頌他拯救了義大利。

戰勝日耳曼人,是馬略一生事業的頂點。但戰爭的結束使馬略面臨喪失權力的危險。他個人的權力欲望,以及老兵們對於土地的要求和對戰爭的嚮往,都驅使他力圖繼續控制權力,於是再度投身於政治活動。

民主運動

當馬略在前線抗擊日耳曼的同時,羅馬的民主運動高漲起來。此時先後擔任保民官的民主派領的薩杜爾尼努斯和格拉烏基阿在羅馬進行反對元老貴族的鬥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法案。他們與馬略早有聯繫,互相支持。戰爭結束後,改革派希望得到獲勝的統帥及其軍隊的支持,而馬略也想利用改革派的幫助來賞賜自己的老兵,於是結成了真正的聯盟。

公元前100年,馬略第六次當選為執政官,薩杜爾尼努斯第二次當選為保民官,格拉烏基阿當選為行政長官。他們共同控制政局,實行改革法案,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規定分給從軍7年的馬略老兵以100猶格的份地,為此在許多地區建立公民殖民地。因為馬略軍中大多是義大利人,這一法案實際上還包含有擴大公民權的內容。但是,把國有土地作為份地來分配,不僅影響騎士的利益,而且也觸犯了依靠國有土地收入而獲得廉價糧食的城市平民。平民又反對給予義大利人平等的權利。因此騎士例向貴族派一邊,抵制改革,平民因力量分散而削弱。馬略的同盟者決定爭取公元前99年公職以保證改革法案的貫徹,為此甚至採取極端手段打死了競爭者。元老院藉機宣布戒嚴狀態,指令擔任執政官的馬略恢復秩序。馬略經過猶豫之後同意執行元老院指派的任務,背棄自己的同盟者,導致薩杜爾尼努斯和格拉烏基阿被貴族殺害。馬略的動搖表明他與騎士乃至元老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

晚年與蘇拉的鬥爭

民主運動受到挫折,馬略的威望也一落千丈。他感覺到平民對他的不滿,喪失了競選監察宮的勇氣和信心,託辭還願,渡海到小亞細亞去朝拜;後又返回羅馬,過著脫離政治的生活。直到公元前90年同盟戰爭爆發,年過花甲的馬略才又重新出現在羅馬政治舞台。

同盟戰爭期間,馬略應召在北方戰場擔任副將,受制於不高明的統帥路普斯,加之本人年事已高,精力衰退,行動遲緩,因而直到戰爭結束始終並無多大建樹。相反,他的競爭者蘇拉在南方戰場卻屢建軍功,得以當選為公元前88年執政官,井取得了對米特拉達特斯戰爭的指揮權。年邁的馬略不甘寂寞,渴望新的榮譽和權力,起而同蘇拉爭奪。騎士、平民、新公民和馬略老兵也反對蘇拉,擁戴馬略為統帥。公元前88年,保民宮盧福斯利用自己控制的一支號稱“元老院反對者”的武裝強行通過法案,剝奪蘇拉的指揮權,轉而交給馬略。蘇拉聞訊,率軍進攻羅馬。於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羅馬軍隊向自己城市進軍,內戰進入新的階段。由於馬略未能及時糾集起足夠的抵抗力量,蘇拉很快進入羅馬,處死盧福斯,取消了他的改革措施。馬略被迫逃亡。

此時,馬略經歷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光。他亡命在外,流離顛簸,幾次面臨死亡,都神話船地幸免於難。最後在靠近非洲大陸的一個小島落腳,徵集到一支不足千人的隊伍,等候時機的到來。

蘇拉率軍出征東方離開羅馬後,改革派乘機活動,於公元前87年選舉秦納為執政官。秦納反對蘇拉的政策,遇到蘇拉黨徒的鎮壓。他逃出羅馬,在義大利各地募集軍隊準備與蘇拉派較量。馬略聞訊,立即在埃特魯里亞登入,與秦納匯合一起向羅馬進軍,包圍了首都並切斷糧食運輸統迫使元老院不得不投降。他們控制了羅馬政局後,恢復盧福斯的法案,取消部分債務,增加糧食分配,實行幣制改革。與此同時,他們實行前所未有的恐怖統治,宣市政敵不受法律保護,搜殺蘇拉黨羽,致使許多著名人物和無辜者慘遭殺戮。

逝世

公元前86年,馬略第七次當選為執政官,然而任職不過十幾天即因病去世。

人物成就

軍事方面

馬略的軍事成就,從他個人來說,是和他在治軍和指揮作戰方面的才能分不開的。他深知羅馬軍隊的墮落,紀律的敗壞,特別重視軍紀的整頓。馬略治軍,貴在身體力行,雖然當了統帥,仍舊能與士兵一樣過艱難的生活,親自挖掘壕溝,建造營寨。他賞罰分明,但看功過,不問親疏。這些作風使他深受士兵擁戴,士兵們都樂於服從他的命令。馬略十分重視軍隊的給養和士兵的訓練,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訓練,決不輕易投入戰鬥。儘管他天性粗魯急躁,在戰場上卻表現出極有耐心,遭遇敵人從不匆促應戰。必待士兵們具有充沛旺盛的鬥志時,方才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決戰。

政治方面

馬略的軍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產生巨大的影響。軍事改革部分地解決了小農破產後謀求生路的問題,有利於加強羅馬國家機器和社會的安定。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民使士兵與生產完全失去聯繫,服役期長達16年,變成了職業軍隊。這些職業軍人在戰時依靠軍餉和掠獲物,戰後則有希望分得土地,他們有著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變成了一支政治力量。同時,軍事改革改變了士兵和統帥的關係,士兵們戰時擁護使他們獲得勝利和財富的統帥,在戰後則支持統帥爭奪新戰爭的指揮權和為他們爭取份地。統帥因此也就完全可以利用聽從他指揮的軍隊達到自己的目的。從此,羅馬政治鬥爭出現了新的因素,即軍隊參預政治,政治鬥爭帶上鮮明的軍事色彩。

社會評價

回顧馬略一生活動,明顯看出可分為兩個不同階段。公元前二世紀末,對外戰爭的需要使馬略在軍事活動中充分顯露其才能,使羅馬國家兩次擺脫危機,從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權力和榮譽。進入公元前一世紀後,馬略幾乎沒有機會從事軍事活動,主要投身於政治鬥爭,其間幾經起落,並不顧利。同他傑出的軍事才能相比,他在政治上則不夠堅定和果斷,在政治鬥爭中必得依傍他人,不能獨立行動,更不能審時度勢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付諸實現。到了晚年,更是表現出偏狹和報復心理,為強烈的虛榮心和權力欲所驅使。但總的來說,馬略一生站在改革派立場推進了羅馬社會的發展,有功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特別是他開創的軍事改革,振興了國家實力,加強了羅馬國家機器,促進了共和向帝制的轉化。實際上,在馬略時代已經出現“三頭政治”和“獨裁制”的兆頭,只是出於條件尚未成熟,不曾正式實現。

馬略改革

背景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失敗後,羅馬社會內部的鬥爭仍在繼續,形成了所謂的貴族派和民主派。貴族派以保守的元老貴族為主體,民主派則是指那些憑藉平民運動打擊元老貴族、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人。格拉古兄弟死後,元老院立即進行了針對改革的反攻倒算。公元前111年,元老院立法宣布,任何私人占有的義大利和行省公地皆屬私產,大土地的占有不再受任何限制。小農的破產使建立在其上的羅馬公民兵制度隨之瓦解,羅馬兵源逐漸枯竭、軍紀敗壞,士氣渙散,這些變化導致的危害在公元前110至公元前105年對北非努米底亞國王的朱古達戰爭中充分體現出來。羅馬軍隊屢次敗北,喪失了以往的戰鬥力。當元老院毫無振作表現時,騎士和平民便推舉軍人出身的馬略為公元前107年的執政官並任軍事統帥,進行了重大的軍事改革。他放棄徵召有產公民服役的公民兵制,改行募兵制,凡志願又符合服役條件的公民無論財產等級皆可應募人伍。服役期為16年,國家負擔武器裝備並發薪餉,退伍後分給土地。馬略還把屬於同盟者身份的義大利城市和農村的自由民徵募入伍,加之大量的無產貧民皆可參加軍隊,羅馬兵源問題得到解決。馬略整頓軍紀,嚴格訓練,使士兵戰鬥力大為提高。公元前107年,馬略以執政官身份率領他訓練的新兵奔赴戰場,扭轉了戰局,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馬略的軍事改革結束了羅馬公民兵制度,解決了因小農衰微導致的兵源枯竭問題,使大量的無產貧民加入軍隊,既鞏固了羅馬政權,又穩定了羅馬社會。但是馬略的改革使原有的公民兵變成了長期服役的職業軍隊,遂造成了軍人的跋扈,亦使以往的內爭變成內戰,為軍事獨裁政治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馬略改革的成功也把他自己推到了羅馬政治舞台的中心,他乘朱古達戰爭勝利之餘威,又擊敗了侵入波河流域的森布里人、條頓人,並連任公元前104至公元前101年的執政官。但馬略低賤的農民出身不可能使他得到元老院的徹底信任,他憑藉顯赫的戰功僅能使他成為自下而上、位居極品的“新人”。馬略自然成為當時民主派擁戴的領袖,儘管他對此極不情願。

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魯蘇斯重提給義大利同盟者以公民權的法案,竟遭暗殺,義大利人憤然掀起“同盟戰爭”(公元前91——公元前88年)。戰爭的結果使絕大多數的義大利人獲得了羅馬公民權。在同盟戰爭中,馬略手下的1個部將蘇拉立下了赫赫戰功,聲望逐漸超過了馬略,蘇拉出身於元老貴族家庭,在當選為公元前88年的執政官之後,儼然以元老派的代表與馬略相爭。當時,小亞細亞的本都國王米特里達提乘羅馬內戰發起反羅馬統治的米特里達提戰爭,馬略和蘇拉為爭奪統帥地位發生衝突,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分別將統帥權授予蘇拉和馬略。結果導致了蘇拉和馬略之間的火拚,蘇拉占據上風,馬略被宣布為公敵,出逃北非。蘇拉掌權之後,取消了平民會議,限制保民官權力,元老院被宣布為最高權力機關,不經元老院批准,公民會議不得通過任何法案。他還指派300名黨羽充任元老,使元老院成為他個人權力的工具。

蘇拉平定羅馬後,率軍與米特里達提作戰,並沿途鎮壓了雅典等希臘城邦的反抗。但當蘇拉主力東調之際,馬略聯合另一民主派貴族秦那在羅馬趁機活動,攻占蘇拉分子盤踞的羅馬城,並對蘇拉分子進行以牙還牙的血腥報復。蘇拉被宣布為公敵,一切蘇拉的立法被剷除,馬略和秦那同被選為公元前86年的執政官(馬略是第七次當選),但不久馬略病死,秦那成為領袖,在羅馬當政數年,實施了一些民主改革。領兵在外的蘇拉,聞訊後遂與米特里達提締和,結束了已勝利在望的第一次米特里達提戰爭(公元前89一公元前85年),率大軍轉回羅馬。公元前83年春天,蘇拉的軍隊在義大利登入,隨即展開激烈的內戰。此時秦那已死,但他和馬略的餘黨尚在,戰鬥十分殘酷,死者達到10萬之數。公元前82年,蘇拉攻入羅馬,有90名元老、15名高級長官和2600名騎士列入蘇拉的公敵名單。一時血雨腥風籠罩羅馬,無數的貴族和平民遭到屠殺,財產被掠奪。這可能是羅馬城內,羅馬人對羅馬人最大的1次屠殺。

蘇拉從此獲得至高無上的統治權。他被“選舉”為終身獨裁官,成為實際上的國王。但蘇拉卻沒有建立帝制,他在獨裁之時,竭力保護共和國的體制,執政官仍在選舉。在立法和司法上,元老院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已形同虛設。公元前79年,就在蘇拉權勢如日中天之時,他在1次公民大會上突然宣布放棄所有的權力。是功成名就之後的疲憊和厭倦?還是由於健康的原因?蘇拉的引退,是1個歷史之謎。

引退後的第二年,蘇拉病死,但其黨羽憑其餘威依然控制著羅馬,這種黑暗僵死的局面直到斯巴達克起義時才被打破。

改革措施

(1)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從前公民按財產分等級編組百人隊,無財產在原則上不服兵役。馬略放棄了傳統的財產資格限制,“不再按照祖先實行的等級徵兵的方法,而允許任何公民志願參軍,其中大部分是無產者。”①實行募兵制大大改善了兵源不足的狀況,使馬略很快徵集到了補充北非軍團所需的新兵。

(2)延長士兵服役的年限。按照公民兵制度,羅馬軍隊只是在戰爭開始後臨時徵集,戰後即予解散。法律規定每位從17到60歲的公民皆有義務承擔兵役。實際上參加過16次出征即可解除這一義務,騎士只需10次。募兵制實行以後,士兵的服役年限相應延長,一般為16年。與此同時,馬略還規定老兵退役後可以從國家那裡分得一塊份地作為補償。馬略的這一措施使獲取土地和服兵役緊密地聯繫起來,此後,服兵役變成了貧困公民獲取土地的先決條件。

(3)實行固定的軍餉報酬。按馬略推行的制度,士兵脫離生產,無法自養。為保證士兵的生活,馬略規定:士兵的薪餉和武裝由國家供給。從這時開始,普通步兵每年可領薪一千二百阿司,百人隊長加倍,騎兵則為三倍。

(4)改革軍隊編制,調整戰術隊形。隨著軍隊性質的改變,軍隊成份的擴大和軍隊戰鬥力的提高,馬略對當時的軍隊組織和戰術隊形也作了相應的改革。在馬略改革以前,羅馬通常有四個軍團,由兩位執政官統領。最年輕和最貧困的編入輕裝兵,其次則按年齡和財產狀況編入長矛兵和主力兵,最年長的和最富有的編入後備兵。每一個軍團有1200名輕裝兵、1200名長矛兵、1200名主力兵、600名後備兵和300名騎兵,共4500人。在軍團組織的編制上,長矛兵1200人,分編為10箇中隊或連,每箇中隊為120人;主力兵的人數和分編方法同上;後備兵600人,分編為10箇中隊,每箇中隊60人;輕裝兵1200人,只要不作別用,就分編在上述30箇中隊中,每箇中隊40人。長矛兵構成第一線,並且每箇中隊都展開成橫隊,其縱深大約為6列。在長矛兵的後面配置第二線,由主力兵的10箇中隊組成,掩護第一線各中隊之間的間隙;主力兵的後面為後備兵;各線之間都保持適當的距離。輕裝兵在正前面和兩翼成散開隊伍作戰。原先的羅馬軍團因具有戰術單位小、運動性大、幾乎在任何地形上都能作戰等特點,所以,比希臘方陣有明顯的優越性。但這種戰術隊伍本身就是建立在公民兵制基礎上的,是以戰士的不同程度的訓練為基礎的,所以,一旦公民兵制被破壞,原先的戰術形式也必須加以改進,馬略改革正好完成了這一任務。馬略改變了羅馬軍隊歷來相傳的隊形排列,擴大了戰術單位,開始在軍團里設立大隊這一新的單位,並用大隊來代替中隊作為其戰術單位。每個軍團一般由10個大隊組成,而每一個大隊又由3箇中隊編成。軍團通常配置成三線。第一線4個大隊,第二、三線各3個大隊。軍團的這種排列形式,雖然還保留著原先的三排列隊法,但由於戰士在武器、年齡和服役年限長短差別的消失,所以,這種列隊法的內容實際上已經與原先的列隊方法有了本質的區別。

(5)統一武器裝備。馬略實行聯隊制,使重裝步兵內部的差別歸於消失。為使所有重裝步兵的作戰能力趨於一致,馬略規定,所有重裝步兵一律配備殺傷力極大的投槍和短劍。武器的改進和統一大大地提高了整個軍團的作戰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