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湖江之戰[1256年蒙宋馬湖江之戰]

馬湖江之戰[1256年蒙宋馬湖江之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256年,兀良合台奉蒙哥之命從雲南北上,計畫與汪德臣等部夾攻合州,在馬湖江(四川境內)大敗宋將張實號稱三萬兵,奪其船二百艘,但隨即被史俊打敗,不得不南返。

大將興兵

1256年,速不台之子,號稱蒙古戰神的兀良合台在基本壓制雲南之後,奉蒙哥汗之命率領所部北上,出烏蒙(雲南昭通),趨瀘江,計畫和汪德臣會師,合攻合州。

兀良合台在《元史》中戰績頗為神奇,據說在1258年自雲南東出,攻宋廣西、湖南之役【大小十三戰,殺宋兵四十餘萬,擒其將大小三人】。

當然,兀良合台此人在1223年9月跟著老爹速不台參與第一次蒙古西征時,就已經被伏爾加保加利亞人打敗過,4000精騎損失過半。考慮到兀良合台那時候才22歲,可以推說年輕。

後來兀良合台跟著拜答爾參與蒙古第二次西征,表現不詳,但應該混了不少軍事經驗。

1252年,蒙哥命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率軍攻打大理國。

大理國當時看似地盤大,其實不過是雲南各族的盟主而已,實際能控制的,不過大理城和鄯闡城(昆明)。而且國主段氏又被權臣高氏所挾持,舉國佞佛更是消耗了大量資源,內部矛盾叢生。

胡蔚《南詔野史》:“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三十七部攻平國公於鄯闡,其叔高明清戰死“

在紹興六年,貴州西南部的三十七部就已經崛起,反抗大理統治,並殺死了國相的叔父——大領主高明清,一度攻克鄯闡。後來三十七部匯聚成自杞國等小國。對於桀驁不馴的三十七部,大理國只能羈縻而已,同時自杞國還向南宋王朝稱臣,對南宋更加親近。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所謂蒙古攻大理是從青藏高原過去的絕世大迂迴的扯淡說法還是歇歇吧。除了西路軍兀良合台部要經過川西山地,其他兩路都是從四川盆地過去的,說不上多么艱險。

但是蒙古軍損失仍然很慘重,按魏源《元史新編·大理傳》:大理距蒙古萬里,無構釁之由,繞蜀逾滇黔,蠶叢不毛,皆宋斧劃棄地,無可乘之利,以漠北寒鄉士馬,趨炎瘴不服水土,死者數十萬。

魏源這裡當然是張口就來,實際上蒙古軍攻大理總共也才動用了不到十萬兵馬,但是損失大確是真的。

實際上大理本身壓根沒什麼像樣的抵抗,它的實力也不足以野戰抵抗蒙古軍。

當蒙軍抵達金沙江對岸之後,大理國國王段興智拒絕招降,以丞相高泰祥率軍屯戍金沙江沿線,又遣將領高通率一部駐會川,抵進蒙古軍。

1253年(蒙古憲宗三年、大理天定二年)十二月初,大理軍與蒙古中、西兩路軍對峙。兀良合台部越旦當嶺(今雲南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么些部落(今納西族),占領三賧(今麗江),從側後攻擊大理軍主力。

高泰祥見處境危急,匆忙退兵大理都城,憑堅固守。大理城東瀕洱水(今洱海),西倚點蒼山,北、南有龍首、龍尾兩關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據咽喉要地龍首關迎戰。

蒙古中、東路軍先後渡金沙江與西路軍會師於龍首關,合力攻擊,全殲大理軍主力,乘勝於十二月十五日占領都城。段興智、高泰祥向東潛逃。

蒙古兵在姚州抓獲高泰祥,“泰祥奔姚州,被執,諭之降,不屈,命斬於五華樓。”高泰祥臨刑,嘆曰:“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忽必烈認為他是忠臣,對其後代“許以世其官”。後來,高氏子孫有的被封為姚安、鶴慶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襲30多代,直至改土歸流。

隨後,忽必烈回師,留下兀良合台繼續征服大理。

段興智逃到東部的鄯闡城(昆明),向三十七部召集勤王之兵,但援兵尚未趕到,兀良合台就已經追殺而至。

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段興智不但撿了條命,還得到蒙哥汗的賞識繼續掌管雲南,說不定比當初受高氏欺壓時還舒坦些,不由心花怒放,對蒙古感恩戴德,於是替蒙古兵當嚮導追殺大理殘餘抵抗,並親自率兵鎮壓大理境內反抗蒙古軍的各族人民。

段興智降得輕巧,雲貴各族卻不肯輕易投降。接下來,兀良合台雖然得到了大量大理僕從軍,卻不得不分兵四出,到處剿滅反抗勢力。雲南西南部的後果占壁王國直到1261年才被平定,貴州西南部的自杞國更是頑強得驚人,令兀良合台屢遭敗衄。

蓋以合刺章(蒙語烏蠻)戰士眾多,防守甚力,逐日搏鬥,蒙古軍不久僅存二萬人。
——《多桑蒙古史》
然未知,現屯大理兵數多寡。但報兀良遺其子親往其主處。亦未知所請何事?知蠻地識蠻情,無如謝濟,臣當奉聖旨,促其領管差人往探虛實。所有兀良兵馬斃死之餘,尚有三、四萬(蒙古,大理,麗江兵總和)。屯阿里,楚魏,建水,阿麻地頭。
——李曾伯《可齋雜稿》
臣得廣西經略司申特磨道農士貴報,八月間,敵攻華沙寨,被蠻兵殺死萬餘騎。思、明州黃炳等報,九月間敵攻某阿國,退戰敵人,殺死萬餘。
——南宋兩廣總兵來自特磨道(廣南)上報的前線戰報《貼黃》

雖然這些記載有誇張成分,也體現出自杞人的悍勇善戰,以及堡寨戰術與山地騎兵結合對蒙古人造成的殺傷(自杞國修建了大量古堡、戰壘、戰牆、烽火台,曾經用於抵抗大理軍,後用於抵禦蒙古)。按滇東黔西的自杞國雖然號稱兵員眾多,然而人口不到五十萬,戰兵不過萬餘(自杞號稱【勝兵十餘萬】,蓋壯年男子也,實際戰兵【有精騎萬計】,余者皆為輔兵民壯,以此推之,人口當在30——50萬之間),竟然讓蒙古人力戰六年,損失兵力數萬,代價不可謂不大。

1256年,兀良合台得到北上命令時,對於自杞國的圍剿已經進入後期,但是焦頭爛額的他恐怕也受夠了這群兇悍的山地蠻子了。在兀良合台看來,比起自杞國等蠻子,宋軍應該會好對付得多,因此興高采烈地率軍北上。

北路危機

這時候蒙古人已經在北邊搞事了很久了。

我們看《元史·汪德臣傳》:

甲寅春,旱,嘉陵漕舟水澀,議者欲棄去,德臣曰:“國家以蜀事托我,有死而已,奈何棄之!”盡殺所乘馬饗士。襲嘉川,得糧二千餘石。雲頂呂達將兵五千邀戰,即陣擒之,復得糧五千石。既而魚關、金牛水陸運偕至,屯田麥亦登,食用遂給。夏,獲宋提轄崔忠、鄭再立,縱令持檄諭苦竹,守將南清以城降,所俘城中民,悉歸之。東南戍卒數百有去志,德臣揣知之,給券縱去,皆泣謝。未幾,山寨相繼輸款。宋將余晦遣都統甘閏,以兵數萬城紫金山,德臣即選精卒,銜枚夜進,大破之,閏僅以身免。南清北覲,其下殺清妻子以叛,蜀將焦遠領兵餉之,德臣擊敗遠,盡獲所餉資糧。冬,蜀兵二萬復至,又敗之,獲糧百餘艘。魚關至沔水,迂迴為渡百有八,至是,悉為橋樑。

好像汪德臣一個人攪得蜀中天翻地覆。

但是按《元史·太答兒(紐璘之父)傳》【歲壬子,率陝西西海、鞏昌諸軍攻宋,入蜀】,那么1252年汪德臣只是隨帶答兒入蜀。蒙哥元年【以帶答兒統四川等處蒙古、漢軍】,是以汪德臣所領絕不止自己的鞏昌兵馬。當然,1252年由於余玠尚在,帶答兒和汪德臣都沒討到什麼便宜,一座城都沒攻下,汪德臣本傳只能吹噓【蜀人憚其威名,諸郡環視,莫敢出斗】。

按《元史·速哥傳》,就在1254年(甲寅年)【歲甲寅,憲宗命從都元帥帖哥火魯赤等入蜀。乙卯,萬戶劉七哥、阿剌魯阿力與宋兵戰巴州,失利,陷敵中。速哥馳入其軍,奪劉七哥等以歸。】

蒙哥派了從都元帥帖哥火魯赤等人入蜀,1255年,蒙古軍還在巴州被宋軍打敗。

可見汪德臣能夠在蜀地大規模搞事,是因為得到了蒙哥派的大規模援兵,有兵力優勢。而且1253年余玠去世之後,南宋的蜀地指揮也混亂不堪;1254年王惟忠也被余晦、陳大方、丁大全誣告作“潛通蒙古”,遭到冤殺。在余晦的英明領導下,蜀地簡直是蒙古軍的天堂。

1255年余晦被罷免,南宋的蜀地局勢才開始好轉。蒲擇之一上台,宋軍就打出了巴州之捷,若非速哥力戰,估計要一次折損兩個萬戶。

所以1256年,蒙哥才【帝亦以宋人違命囚使,會議伐之】。

就好像植物大戰殭屍無限版一樣,打敗一波殭屍,過來的一定是更強的一大波殭屍。宋軍在巴州取得了勝利,蒙哥就要繼續增兵了。

兀良合台負責增援西路,東路則由諸王塔察兒、駙馬帖里垓領兵進攻南宋的兩淮。

不過在山東的時候出了一點意外,【過東平諸處,掠民羊豕】。

蒙古人的軍紀一向比較坑爹,於是在東平等地搶劫,蒙哥很不高興,【帝聞,遣使問罪】。

然後這一路就沒有記載了。南宋兩淮方向也沒有作戰的記錄。直到次年,塔察兒才率軍攻打南宋的樊城,不克而還。

個人推測,因為山東是世侯李璮和嚴忠范的地盤,塔察兒搶了他們的地盤,他們心裡不爽,應該會在補給上做手腳,所以原定的攻略兩淮的計畫也就泡湯了。

雖然如此,但四川方向仍然有極大的壓力。

兀良合台出擊

戰雲滿蜀川。

【淵調兵二萬往援川蜀,其後力戰於白河、沮河、玉泉。】南宋在兩湖的負責人,荊湖制置大使吳淵派兵兩萬,支援川蜀戰場的蒲擇之,與汪德臣、帖哥火魯赤等人鏖戰。

而兀良合台也從雲南北上,馬不停蹄趕往重慶,準備與汪德臣、帖哥火魯赤、帶答兒等人合攻合州,拔掉釣魚城。從之前宋軍擊敗蒙軍於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來看,汪德臣等人的活動範圍也是四川東北方向。

雖然兀良合台這人很多時候不靠譜,但他畢竟是蒙古一方能夠獨當一面的名將。

經過余晦的禍害,南宋蜀軍甚為疲弱,假如令兀良合台成功趕到,指揮大軍圍攻,這時候的釣魚城尚非兩年後的情況,城防未曾完備,一旦淪陷,川蜀戰場將全線崩壞。

兀良合台沿著河谷上行,取道烏蒙(今雲南昭通)﹐從陸路進軍至石門關(今四川高縣西北),一戰攻破,直抵敘州(今四川宜賓東北),而後向著瀘州行進。

他的目的地是合州(圖上藍圈)。

兀良合台行軍路線及目的地 兀良合台行軍路線及目的地

汪德臣等人已經在附近活動,只有拿下合州,才能放心大膽地進攻重慶。

從地圖上看,兀良合台是計畫經過瀘州之後,沿著金沙江北岸而行,而後沿著平原直抵合州。

他沒有攻陷敘州和瀘州的計畫,這兩個州都是南宋經營已久的要塞,他不打算在堅城下浪費時間。

初戰馬湖江

宋軍很快做出了行動。

負責抵抗的是南宋都統制張實,曾經是余玠麾下的大將(玠之治蜀也,任都統張實治軍旅,安撫王惟忠治財賦,監簿朱文炳接賓客,皆有常度),他率領水軍號稱三萬。

張實並不是什麼廢物點心,他曾經在余玠麾下立下不小的戰功(己卯,余玠言:「都統制張實等以戰功,承制便宜與官三轉,給刺史象符、金銀器二百兩、銀三百兩、緡錢一萬,余將士依等第轉官,給金銀符、錢帛有差。」)。

但是他明顯不擅長水戰。

不擅長水戰的張實卻來指揮水軍,可見南宋的官僚系統很有問題。

結果就是【卻宋將張都統兵三萬,奪其船二百艘於馬湖江,斬獲不可勝計】。

(兩年後張實又在馬湖江和紐璘打了一場,結果直接被活捉了。但張實是條漢子,蒙哥遣張實招諭至劍門苦竹隘。張實入隘,遂與守將楊立併力據守,堅持數月才城破,張實被肢解處死)

實在無法理解這仗是怎么打的,水軍打陸軍,結果水軍全部被俘虜了。可能是兀良合台建了浮橋然後鉤住張實的船,把水戰打成了陸戰吧。

當然,南宋的水軍也有頗多弊病。

據羅榮邦教授的研究,宋朝水軍於1164至1204年間達到巔峰。其後,在量的方面雖略有增長,但質的方面衰落甚遽。蒙宋戰爭開始後,水軍損耗甚大,未能及時補充,以致船隻短少,士兵缺額,訓練不良,士氣不振,而且不斷徵用商船,亦使商船主離心離德。

吳潛即屢次奏陳水軍衰敗情狀。如在1239年他指出鎮江水軍五千人,其中「人物堅壯可以出戰者,極不過五百人,餘皆疲癃脆懦、纖細短弱,指一可什,決不能於驚濤巨浪之中,飛戈走戟,擊刺如神,此皆三十年之積弊」。十四年後,他對定海水軍亦有相同印象,可見情形未見改善。他因而感嘆說:「使天佑國家,虜馬不至於飲江,猶之可也。萬一如叛臣宗雄武、金之才輩之慮之計,則江南之事,豈不甚岌岌乎?」可見在這位邊防重臣心目中,水軍已無力擔負江防、海防之重任。

總之兀良合台俘虜兩百艘船,大破張實,感到非常得意。

兀良合台還俘虜了大量的南宋水兵和水手,決定靠著這支新獲得的龐大艦隊,直趨重慶,然後沿著嘉陵江去合州。

水路比陸路快得多,補給也容易。

當他依靠虜獲而來的龐大艦隊,順江直下的時候,一支小小的艦隊跟隨在了他的身後。

驚濤駭浪

兀良合台一定會為自己沒有攻陷敘州而後悔。

史俊,大宋敘州知州。

張實率領號稱三萬大軍,尚且慘敗。強敵之前,他大可龜縮自保。

然而,史俊不打算退縮,他食天子之祿,分天子之憂,這只是一方面。他更是百姓的父母官,要守護這片大地的子民。

敘州城內有一支小小的艦隊,雖然不大,卻很精幹。

南宋水軍多招募沿海之人,理論上戰鬥力很強,但是官僚體系腐化下難免會有各種腌臢事。張實的那支號稱有三萬人的艦隊可能就吃虧在這裡。

但史俊的艦隊在他的精心調教下,卻是士氣高昂,人人有保家衛國之心。

當下,東風正急,馬湖江上,駭浪滔天。

兀良合台志得意滿,大勝之後,根本想不到有人竟敢銜尾而行。

正當東風迅猛,史俊率領舟師乘風破浪,憑著順流而下的威力以及風勢,在呼嘯的風聲中,如同尖刀直插入兀良合台的艦隊當中。

當兀良合台反應過來時,兩軍已經開始交戰。

兀良合台大驚,馬上命各舟上的監軍監督降卒,與敵接戰。

但史俊順水順風,取得先手,將兀良合台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而後,宋軍士卒紛紛射出火箭,或以拍桿、撞角攻擊敵船。

戰鬥非常激烈,史載【調舟師與大元兵戰,凡十三合】。

兀良合台雖然不懂水戰,但他俘虜了不少宋軍水軍軍官,他們在兀良合台的凶威下,不得不為蒙古人作戰,於是兩軍在江面上來回遊斗,有十三回合。

然而一方鬥志昂揚,保家衛國,一方卻是被逼迫著作戰,雖然眾寡不敵,史俊一方卻漸漸取得優勢。

有降卒殺死蒙古士兵,奪船靠岸逃走。

兀良合台大驚,心知軍心已亂,只見江面上沉船無數,蒙古士卒和大理僕從軍也多有沉入水中餵魚的。

接下來兀良合台是如何逃脫的,無法判斷。也許他率領尚能控制的舟師,逆流而上強行衝出,又或者他直接靠岸下船,從陸路逃回雲南。

史俊悵然瞧著奪回的那些船隻,這本來就是大宋之物。

結語

事後,史俊得到嘉獎,【詔俊官三轉,仍帶閣門行宣贊舍人】。加官三級,可見戰功可觀。

《元史·兀良合台傳》則聲稱兀良合台成功地與帖哥火魯赤、帶答兒會師。

不過兀良合台傳又說【丁巳,以雲南平,遣使獻捷於朝,且請依漢故事,以西南夷悉為郡縣,從之。賜其軍銀五千兩、彩幣二萬四千匹,授銀印,加大元帥。還鎮大理,遂經六盤山至臨洮府,與大營合。月余,復西征烏蠻。秋九月,遣使招降交趾】。

兀良合台從雲南出兵時已經是1256年下半年,然後第二年又被蒙哥召到草原上加封為大元帥(理由是平定雲南的戰功,也就是說兀良合台出擊四川確實沒怎么立功),路上經過川西、臨洮、六盤山,一來一回之後,竟然1257年上半年還沒過。

如果兀良合台成功跑到合州,和汪德臣等人猛攻釣魚城再回雲南的話,這時間線怎么也對不上。而且也找不到相關的作戰記錄。

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兀良合台確實被史俊給打回去了。當然損失不見得多大,被史俊幹掉的,主要應該是張實麾下的水軍士卒。

然而史俊以寡擊眾,成功阻擊蒙古名將兀良合台,挫敗了其與汪德臣等人會師合州城下的計畫。於是乎1256年汪德臣等人的川東北作戰也草草結束,蒲擇之得到京湖戰區的吳淵的援軍後輕鬆抵擋了他們的進攻,蒙哥汗六年這次三路伐宋,就無聲無息地終結了。

蒙哥非常惱火,次年終於決定要親自出馬,於是有了1258-1259年的釣魚城之戰。

史俊在茫茫歷史的塵海中,只是一個小人物,馬湖江之戰後,再無有關他的記載。

可是歷史往往就是由無數小人物的奮鬥所扭轉。

兀良合台回到雲南之後,討伐了交趾,攻陷其首都升龍,迫使交趾國主投降(兀良合台雖然水平不穩定,經常得意忘形,但還是有兩把刷子),徹底平定了自杞等反抗勢力,又一度侵宋被打敗(1258年騷擾宋境,【遇敵少卻,亡軍士四人】,這個數據有問題,有說法認為他損失了兩萬人,但這又顯得太多了)。忽必烈離開時,留給兀良合台還有兩萬蒙古兵,但是經過一系列戰鬥的損耗,1259年兀良合台從雲南出兵進攻南宋的廣西湖南時,僅有【四王騎兵三千,蠻、僰萬人】,蒙古兵只有3000,即便考慮到雲南需要軍隊留守,這個兵力也實在奇怪(當然這1.3萬人多是精銳,仍然給南宋帶來不少麻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