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者介紹
亞伯拉罕·馬斯洛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1926年考入康乃爾大學,3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徵進行研究。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
馬斯洛陸續寫出了《動機與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宗教、價值觀和高峰體驗》、《科學心理學》、《人性能達的境界》、《人的動機理論》等著作,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便出自《人的動機理論》,該理論問世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在人力資源行業,教育行業,流動人口管理,青年教師管理,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心理學,企業薪酬制定等方面都有運用。
內容
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要
呼吸 | 水 | 食物 | 睡眠 | 生理平衡 | 分泌 | 性 |
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4]
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
人身安全 | 健康保障 | 資源所有性 | 財產所有性 | 道德保障 | 工作職位保障 | 家庭安全 |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
、效應器官、智慧型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5]
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
友情 | 愛情 | 性親密 |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關係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4]
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
自我尊重 | 信心 | 成就 | 對他人尊重 | 被他人尊重 |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
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價值。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
道德 | 創造力 | 自覺性 | 問題解決能力 | 公正度 | 接受現實能力 |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
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乾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更高需求
自我超越的需求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一個模稜兩可的論點。通常被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中。1954年,馬斯洛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探討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敬需要與自我實現需要之間。
理論解析
1.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
2.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後,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後,後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
3.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4.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5.馬斯洛和其他的行為心理學家都認為,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在開發中國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大,而高級需要占主導的人數比例較小;在已開發國家,則剛好相反。
理論套用
一、生理需求套用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也稱級別最低、最具優勢的需
求,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未滿足生理需求的特徵:什麼都不想,只想讓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觀明顯變得脆弱。例如:當一個人極需要食物時,會不擇手段地搶奪食物。人民在戰亂時,是不會排隊領麵包的。 假設人為報酬而工作,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餘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6]
二、安全需求套用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同樣屬於低級別的需求,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徵:感到自己對身邊的事物受到威脅,覺得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險的。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危險的、而變的緊張、彷徨不安、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例如:一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而開始變得不相信這社會,變得不敢表現自己、不敢擁有社交生活(因為他認為社交是危險的),而藉此來保護自身安全。一個成人,工作不順利,薪水微薄,養不起家人,而變的自暴自棄,每天利用喝酒,吸菸來尋找短暫的安逸感。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收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6]
三、社交需求套用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徵: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人的關懷,而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例如:一個沒有受到父母關懷的青少年,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沒有價值,所以在學校交朋友,無視道德觀和理性地積極地尋找朋友或是同類。譬如說:青少年為了讓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幫別人做牛做馬,甚至吸菸,惡作劇等。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溫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4]
四、尊重需求套用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徵:變的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富豪為了自己名利而賺錢,或是捐款。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6]
五、自我實現需求套用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缺乏自我實現需求的特徵: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虛感給推動著,要自己去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在這世上做的事,極需要有讓他能更充實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讓一個人深刻的體驗到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的事物。也開始認為,價值觀、道德觀勝過金錢、愛人、尊重和社會的偏見。例如:一個真心為了幫助他人而捐款的人。一位武術家、運動家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一流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了比昨天更好而工作。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畫時為下級留有餘地。[4]
六、超自我實現套用
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是馬斯洛在晚期時,所提出的一個理論。這是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的一股“忘我”的體驗。 一位藝術家在畫圖時,感受不到時間的消逝,他在畫圖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跟一秒一樣快,但每一秒卻活的比一個禮拜還充實。
在馬斯洛一生當中並沒有提到超自我實現這一層次,只有自我超越需求( Self-Transcendence needs),而且經常被合併至自我實現需求層次中。超自我實現也許是傳播和翻譯過程中的失誤。
套用實例
了解員工的需要是套用需要層次論對員工進行激勵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不同組織中、不同時期的員工以及組織中不同的員工的需要充滿差異性,而且經常變化。因此,管理者應該經常性地用各種方式進行調研,弄清員工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從企業經營消費者滿意(CS)戰略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需求層次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將行銷方法建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考慮,不同的需求也即產生不同的行銷手段。
根據五個需求層次,可以劃分出五個消費者市場:
1. 生理需求→滿足最低需求層次的市場,消費者只要求產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求→滿足對“安全”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對身體的影響
3. 社交需求→滿足對“交際”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際形象
4. 尊重需求→滿足對產品有與眾不同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的象徵意義
5. 自我實現→滿足對產品有自己判斷標準的市場,消費者擁有自己固定的品牌 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就越不容易被滿足。
經濟學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獲得的滿意度”,也就是說,同樣的洗衣粉,滿足消費者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市場的競爭,總是越低端越激烈,價格競爭顯然是將“需求層次”降到最低,消費者感覺不到其他層次的“滿意”,願意支付的價格當然也低。
理論評價
積極方面
1.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規律的。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占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啟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消極方面
1.需要層次理論存在著人本主義局限性。
2.人的動機是行為的原因,而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
3.需求歸類有重疊傾向。
4.需要層次理論具有自我中心的傾向。
5.需要滿足的標準和程度是模糊的。
理論爭議
Douglas T Hall和 Khalil Nougaim曾做過5年的相關研究,沒有足夠實驗證據證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關係的確存在;即使需求層次存在,但其之間的聯繫並不明顯。隨著主管人員的升遷,他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重要程度上有逐漸減少的傾向,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有增強傾向。需求層次的提高,是職位上升的結果,而不是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後產生的。換句話說,需求沒什麼層次之分。
Wahba, M. A.和 Bridwell, L. G在1976年發表於《組織行為和人類表達》(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的文章《馬斯洛反思:對需求層次理論的研究概述》( 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中表示馬斯洛理論的需求排名,或者某些特定需求存在的證據並不足。[7]
Geert Hofstede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批評為種族中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