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彥,今年64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三十年來,他白手起家,從家具廠、造紙廠、再到現在的年產值3億元的北京文彥快樂科技發展公司,他始終銘記,他是吃董村的水長大的,沒有國家的好政策和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沒有黨的親切關懷和村民的關心幫助,就沒有文彥的今天。
14歲的時候,馬文彥就外出掙錢養家,之後學會了木工活。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了他創業的希望,靠300元手工作坊打家具起家,靠滾動發展於1985年又創辦起興隆木器廠,在當地政府和領導的關懷下,興隆木器廠逐漸興旺起來,也成了通州遠近聞名的個體“萬元戶”。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馬文彥不忘支教助學,為了讓村裡的孩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拿出當年純利的50%,為村建國小捐助5000元建校舍,添置教學用品。
1991年,根據市場需求,馬文彥迎難而上,果斷決策,籌建飛馬造紙廠。經過幾個月的實驗,當年6月,終於生產出國家檢測合格的衛生紙產品,無比興奮的他並沒有馬上把這批產品投放市場,而是決定將第一批准備先供應市場賺錢的產品發給了全村鄉親們。那一年,他們的“紅馬”牌衛生紙飛出通州,紅遍了全北京城。
飲水思源,致富不能忘鄉親。1992年春節前夕,造紙廠實現贏利後,為了讓全村百姓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馬文彥拿出3.5萬元,上到百歲老人,下到剛出生的娃娃,給每人發了過節費。1998年初,為了提高村委會辦事效率,他出資2.5萬元購買了一輛吉普車,贈送給村委會。98年10月,看到村裡的老井沒法再繼續用下去,鄉親們吃不上乾淨的水,馬文彥出資13萬元,為全村打了一口深水井,讓鄉親們飲上了清涼、甘甜的井水。
“小時候,家裡窮,上不起學,現在有錢了,也得想著村裡的孩子們。”2002年5月,馬文彥出資6萬多元,為本村45名小學生捐贈了一輛中巴汽車,解決了娃娃們上學路遠的安全問題,減輕了家長每天接送孩子的負擔。
成功不是僥倖,靠緊跟黨的政策和市場需求,走創新發展之路,才走到了今天。2003年,由於認識到造紙帶來的環境污染,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馬文彥狠心關掉了造紙廠,成立了北京文彥快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始築巢引鳳,做招商引資項目。剛轉型的企業就遇上了“非典”這股寒流,在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下,馬文彥率先在私個協會系統捐款15萬元,支持區、鎮政府和村委會抗擊“非典”……
“致富不能忘了家鄉,不能忘了哺育過我馬文彥成長的鄉親們”這些話他經常跟兒女提起。2009年冬天,他捐贈32萬元作為福利分給全村630多口村民,無論老少,每人得到500元生活補貼費。2010年12月22日,他又再次為村里百姓捐助32萬的過節費,捐助當天特意把兒子、女兒、孫子都叫來一起參加了捐贈儀式,他要告訴孩子們的是:不給孩子們留太多的錢,留給他們的是條本分做人的路,是顆懂得感恩的心……
三十年來,他憑藉艱苦創業,誠實守信,贏得了社會的信任和回報,擔任了區政協委員、區私個協副會長,榮獲過市級“光彩之星”、“精神文明獎章”、“信得過個體工商戶”和“優秀共產黨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還得到了原北京市市長王岐山的親切接見。
他始終謹記,文彥是農民的兒子,是國家政策和父老鄉親給了文彥發家致富的機遇和動力,讓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實,永遠不會忘記去回報社會、回報文彥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