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原因
塞琉古王朝的安條克三世在公元前198年從埃及托勒密五世的手中奪取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雙方訂立和約。作為安撫與補償,安條克三世把女兒克莉奧佩特拉一世嫁給托勒密五世為妻。
安條克三世死,兒子塞琉古四世繼位,阿尼亞(Onias)任耶路撒冷大祭司。據說這期間,聖城耶路撒冷得到平安繁榮,眾民遵守 律法,聖殿金庫存款一百二十萬銀市與六十萬金幣。塞琉古四世曾遣人去搜刮這些財富,名義為存入王宮府庫,遭到猶太人強烈的抵制,沒有成功(《次經·馬卡比傳下卷》第3章)。塞琉古四世死後,兒子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Antiochus Ⅳ Epiphanes元前175~163年)繼承王位。就是這個安條克四世在其統治期間,瘋狂鎮壓猶太人的宗教,導致了一場震動巴勒斯坦的馬卡比大起義的爆發。
安條克四世伊皮法尼斯被猶太人的反抗行徑所激怒,決心要以希臘宗教來取代 猶太教。公元前168年,安條克四世公然宣布猶太教為非法,並採取各種嚴厲的措施來消滅猶太教。如下令廢止一切猶太教的節期、禁止行割禮、禁守安息日、大肆焚燒聖書、悍然在耶路撒冷聖殿里豎起希臘神祗奧林匹亞宙斯的祭壇,並在其上用猶太人視為不潔的豬進行獻祭,並強令猶太人吃食豬肉等等。安條克四世以上的倒行逆施引起猶太人的極端痛恨,一場武裝的反抗起義就此爆發。
起義爆發
安條克四世褻瀆猶太宗教的行動,並不能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在迫害中虔誠的猶太人以寧死不屈的氣概回答兇殘的敵人:如猶太德高望重的文士以利亞撒,安條克四世的官員要他放棄猶太人的信仰,強迫他吃豬肉,人撬開他的嘴,把豬肉塞了進去,以利亞撒忿怒地把豬肉吐了出來,表示寧死也不屈服。在場同情以利亞撒的老朋友,私下做了手腳,只要以利亞撒把豬肉帶走,裝作已吃下的樣子,這樣就可以逃避被處死的命運。以利亞撒義正詞嚴拒絕了,說這種欺騙手段和我這么大的年歲的人毫不相配,反使青年人誤認為九十多高齡的老人還放棄了信仰。他認為,即使我吃了豬肉也不過貪生多活上幾個年頭,卻將給自己的終生帶來永遠的屈辱和羞愧,還會導致許多青年人誤人歧途。他表示,我現在英勇就義了,表明我沒有白活這么大的年歲,我為青年人們今後所應遵循的道路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以利亞撒就這樣勇敢地走向了刑場。(《馬卡比傳下》7:18~31)。
以利亞撒為了信仰犧牲的榜樣,鼓勵了更多的年青人為了堅持猶太律法而視死如歸:一個猶太母親和她的七個兒子為堅持信仰被仇敵的官員逮捕拘禁,如表示願意吃食豬肉就可以免於一死。第一個兒子的回答是“寧可死也不拋棄祖先的傳統”。他因此被割下舌頭,被砍斷手腳,最後被扔進燒紅的大鍋里去。第二個兒子同樣受到折磨,被拔掉頭髮和剝下頭皮,他還是堅持不吃豬肉而死。接著士兵又開始轉向第三個兒子,他勇敢地伸出舌頭,攤開雙手接受酷刑至死。第四個兒子在受酷刑時臨死怒斥敵人說:上帝會救我脫離死亡,你們劊子手將永遠沉淪。接著第五、第六兒子也同樣受刑而死。這時仇敵的首領眼看只還有一個小兒子,就讓被悲痛折磨要死的母親去勸告最後的一個兒子。這位母親緊緊貼住小兒子的耳朵,用本國的語言對兒子說:“不要懼怕這些劊子手,你要證明自己配得上你的哥哥們,復活之日,我要把你和他們一起接回來。”兒子在怒斥安條克王說:“你用盡各種殘酷刑罰對待我們的人民,但你終究也逃不出上帝為你預備的懲罰!”之後,就英勇犧牲了。最後,這位可敬的母親也被處死了(《馬卡比傳下》7章)。
安條克四世一系列褻瀆、迫害猶太人信仰的措施,激起猶太人無比的憤恨和反抗。公元前168年,掀起馬卡比正式起義的領袖是耶路撒冷西北莫頂(Modein)城的老年祭司馬提亞(Mattathias)。當安條克四世的官員在莫頂城設希臘祭壇,強迫猶太人在祭壇前按異教禮儀獻祭時,馬提亞和他的兒子們以及猶太族人堅決不從。在官員利誘和恐嚇下,有一懦弱的猶太人屈服了,他走出來怯生生地上去獻祭了。馬提亞祭司見狀怒不可遏,當場上去把這人殺在祭壇上,同時一舉殺了希臘官員,拆毀祭壇。事情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祭司馬提亞號召全城居民說:“所有忠於上帝的聖約、服從上帝律法的人們,跟我來罷!”於是他舉起義旗,率領猶太民眾避入山林,進行抗擊塞琉古軍隊的英勇鬥爭。馬卡比起義運動正式展開。
起義的隊伍不斷壯大,鬥爭不斷取得勝利。起義軍嚴守摩西律法,為男孩補行割禮、遵守安息日等。正因如此,塞琉古開來鎮壓的軍隊一次利用了起義軍和百姓守安息日的時候,竟然於安息日發動進攻。起義軍束手待斃,不加還擊,甚至也不去堵塞藏身的洞口,這一次的突然襲擊,猶太起義者和男女、兒童,殉難者達一千人。血的慘痛教訓叫他們醒悟過來,馬提亞和其他領導人決定:此後即使遇到安息日,敵人膽敢進攻,也必須毅然進行反擊,決不能重蹈覆轍。
公元前166年,即起義後的第二年,馬提亞死。馬提亞有五個兒子,分別是1.約翰(John),又名迦地(Gaddi);2.西門(Simon),又名太西(Thassi);3.猶大(Judas),又名馬卡比(Maccabeus);4.以利亞撒(Eleazar),又名阿弗倫(Araran);5. 約拿單(Jonathan),又名亞腓斯(Apphus)。
馬提亞死後,由他的第三兒子猶大馬卡比接任領袖(公元前166~161年),繼續領導民眾抗擊塞琉古前來圍剿的軍隊,不斷取得勝利。馬提亞臨終前對猶太民眾曾有如下的囑咐:“猶大馬卡比終生強健,他將成為你們的統帥,率領你們衝鋒陷陣。要把所有遵守上帝律法的人都召集到你們周圍,為自己的人民報仇雪恨,向異教徒討還血債,永遠服從上帝的律法和誡命。”猶大馬卡比是馬提亞死後,起義軍處於困難時期勇於承擔責任、打擊敵人挽救危境的英雄。“馬卡比”原為猶大的綽號,含義為“錘子”,猶大正如一把有力的鐵錘狠狠地擊打敵人的頭顱。這場偉大的反宗教迫害與反政治迫害的起義,歷來就被稱為馬卡比起義。
主要意義
從公元前168年,祭司馬提亞掀起反抗安條克四世的宗教與政治的迫害,爆發了震動巴勒斯坦全地的馬卡比起義,經過長達歷年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終於在元前143年,在西門治理時代,獲得了擺脫塞琉古王朝統治的勝利。從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63年,羅馬占領巴勒斯坦為止,這段時期是為馬卡比(哈斯摩尼)王朝的獨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