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歷史
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米里維橋戰役中君士坦丁一世擊敗馬克森提烏斯,於312年完成整座建築的建造。遺址靠近當時的和平大殿,位於羅馬廣場的北側。皇帝馬克森提烏斯也曾干預維納斯神廟和羅馬城的建設。
建築結構
如今的遺址是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北面的通道,三座巨大的拱頂式穹隆,覆蓋在四個39米高的大橋墩上,是這座遺蹟的最大特點,也標誌這當時高超的建築技藝。穹頂的天花板是先進的減重混凝土八角圓孔天花板。建築原址的東面是一個投影拱廊,西端為後殿,內有巨大的君士坦丁一世的雕像,雕像現藏於卡比托利歐博物館中。南面為突出的四列門廊。
847年,建築的南部和中部地區,在地震中被摧毀。1349年,中殿的拱頂也在另一場地震中倒塌,8座20米高的立柱,只有一個保存下來,教皇保羅五世於1614年,把這座立柱遷移到聖馬利亞馬焦雷大教堂中。
建築工程
馬克森提烏斯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羅馬建築工程的奇蹟,是當時最大的建築結構,也是是一個獨特的建築,採用了最先進的工程技術,無論是高度,規模上,還穹頂承重等細節上,都處於當時建築技術領先的絕對地位,並在圖拉真廣場和戴克里先浴場上有所的創新。
與當時的許多大巴西利卡相似,比如Basilica Ulpia,它在中殿中間有一個巨大的開放空間,但是與其他的大教堂不同,它不是用柱子支撐天花板,而是用拱門結構支撐整個建築物。與傳統的巴西利卡的另一個區別是建築結構的屋頂,傳統的巴西利卡是用平頂建造,而馬克森提烏斯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卻是是一個摺疊的屋頂,不僅減少了整座建築的重量,而且也減少了施加在外部拱門上的水平力量。
歷史事件
1960年夏季奧林比克運動會的摔跤比賽,在這裡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