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

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

《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一書作者為望月清司。作為一個事實,馬克思曾經在《大綱》的《各種形式》中對共同體如何向社會過渡作過專門的討論,這對於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立場來思考這一問題的人來說是一件幸事。日本馬克思主義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他們認真地研究了馬克思的有關論述,思考了東方社會如何過渡到市民社會這樣的問題,他們有關“共同體的三種形式”、“資本的原始積累”、“個體所有制”等問題的討論其實都緣於這一問題意識。由於日本與中國的類似性,他們的思考對於我國的具體實踐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內容簡介:“日本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流派,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研究可分為“文獻學研究和文本解讀”、“針對社會現實的實踐性研究”這樣兩個方面的話,由於遠離蘇聯意識形態的控制,日本對馬克思主義的文獻學研究和文本解讀相對自由,更接近馬克思恩格斯本人著作的原貌,其成果毫不遜色於掌握著原始手稿解釋權的“蘇聯東歐馬克思主義”;在針對社會現實的實踐性研究上,由於日本屬於東方,它對馬克思理論的吸收和套用明顯不同於“西方馬克思主義”,具有濃郁的東方色彩。正是因為“日本馬克思主義”具備這樣兩個特點,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蘇聯東歐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等級別的範疇。

圖書目錄

翻譯凡例/1
馬克思關於市民社會的歷史理論——關於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的譯者解說/1
中文版序言/1
序馬克思歷史理論和“唯物史觀”——內在研究和重構的方法/1
第一章 馬克思市民社會認識的形成/1
第一節 馬克思歷史理論和“市民社會”/1
一、“市民社會”與“資本主義”的問題/1
二、黑格爾的一普魯士的“市民社會”像/8
第二節 馬克思“市民社會”認識的形成/19
一、《德法年鑑》時期馬克思的市民社會認識/19
二、《巴黎手稿》中“市民社會”一詞消失的意義/30
第二章 異化和社會交往/42
第一節 異化理論中的經濟學/42
一、《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視野和輻射範圍/42
二、“異化勞動”的第一規定“自然的異化”的含義——勞動過程異化與自然/53
三、“異化勞動”的第二規定“勞動者的自我異化”的含義——“私人所有”析出的邏輯/65
第二節 社會交往的理論和歷史認識/79
一、《穆勒評註》中社會交往視座的設定——從“類”到“社會”/79
二、《穆勒評註》中的異化理論和“社會”認識/88
三、《穆勒評註》和《經濟學哲學(第三>手稿》中的分工和市民社會理論/99
第三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分工邏輯/116
第一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的現代視角/116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 )》研究的問題/116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 )》的版本/121
三、《神聖家族》和“聖麥克斯”中的準備工作——人論、所有論、社會論/128
第二節 人一社會理論的影響範圍/138
一、“現實的個人”和“飲食的人們”/138
二、第一章《費爾巴哈》中的“異化”問題——分工理論的過渡/149
第三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歷史理論/162
一、兩種分工論——普遍交往論和廢除分工論/162
二、兩種歷史理論(Ⅰ)——所有形態史論的構成——恩格斯/174
三、兩種歷史理論(Ⅱ)——分工展開史論和市民社會論——馬克思/186
四、兩種史論的位相與交錯/196
第四章 “社會聯繫”視角和市民社會/205
第一節 馬克思的“共同體”和“社會”/205
一、《關於費爾巴哈<第十條>提綱》中的“人的社會”/205
二、馬克思的共同體和社會/217
第二節 “社會聯繫”和市民社會/226
一、“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226
二、《哲學的貧困》中的“社會聯繫”/233
三、《僱傭勞動與資本》中的社會概念/242
第五章 “依賴關係”的世界史像/251
第一節 歷史中的人格和物象——“依賴關係”理論研究序言/25l
一、《穆勒評註》中的人格和物像/251
二、“依賴關係”理論的地位——《大綱》導言和貨幣章/259
三、交換價值的物象化/268
第二節 “依賴關係”史論的結構/278
一、“依賴關係”第二階段的市民社會理論/278
二、“依賴關係”第三階段的社會主義理論/287
三、分工的邏輯和統治的邏輯——“依賴關係”史論的影響範圍和局限/294
第六章 《資本家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分析/307
第一節 《各種形式》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的地位/307
一、《各種形式》的研究史/307
二、“第二循環的結束”問題——從整體上理解《各種形式》的線索/315
三、領有規律的轉化——“勞動和所有的同一性”及其分離/326
四、覆蓋《各種形式》的異化論視角/333
第二節 共同體三種類型分析的基礎視角——以“城市和農村的對立”為中心/340
一、共同團體(Gemeinwesen)和小所有制——以及本源共同團體的基本規定/340
二、共同體土地所有的第一種(亞細亞)形式/350
三、共同體土地所有制的第二種(古典古代)形式/360
四、共同體土地所有的第三種(日耳曼)形式/367
第三節 所有和本源積累的歷史理論/373
一、《各種形式》中關於所有的歷史理論——對蒲魯東所有理論批判的意義/373
二、“原始積累以前的過程”理論的問題——土地、工具、生活資料的所有和非所有/382
第七章 馬克思的古代和中世紀的世界像/393
第一節 土地所有一地租邏輯和分工邏輯的接點/393
一、“土地所有”範疇的成熟和獲得/393
二、“城市和農村的分工”視角和地租理論/404
第二節 馬克思的“奴隸制和農奴制”/418
一、農奴制和封建制的歷史聯繫/418
二、《資本論》中的“奴隸制和農奴制”/433
三、《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的“奴隸制或農奴制”觀/442
第三節 馬克思的“古代世界和中世紀”/453
一、對所謂“唯物史觀的公式”中“發展階段說”的探討/453
二、“古代世界”和“中世紀”的類型——以“城市和農村的對立”為標準/464
附論馬克斯·韋伯的城市理論和封建制度理論——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再認識/481
結語馬克思歷史理論和現代/498
後記/511
譯者後記/515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