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新唯物主義正確地理解物質概念的方法論原則。他指出:“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
基本思想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是對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從感覺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
理論意義
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列寧對物質做出了最本質的規定,指明了物質對於意識的獨立性、根源性,意識對於物質的依賴性、派生性。
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不可知論。物質這一客觀存在是可以“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即它是可以認識的對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認識之物,不存在不可認識之物。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將會不斷擴展和深化。
第三,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主張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學物質範疇同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聯繫,又把它們區別開來。
第四,體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舊唯物主義僅僅把自然事物理解為客觀存在,而對於社會事物,則由於不理解人類的實踐活動本身即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把歷史過程完全理解為一種主觀的存在。馬克思主義物質觀把人類實踐視為一種客觀存在並將其包括到對物質概念的理解中去,唯物主義的說明了歷史過程,揭示了自然的物質性與社會的物質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統一的說明自然過程和歷史過程的唯物主義原則,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觀點作用
意識對物質的作用
(1)意識是物質的最高產物 ,從人類意識的自然發生過程看,意識是物質普遍具有的反應特性長期演化的產物。從意識的真正發生過程來看,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馬克思說:“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
(2)意識是物質世界的主觀現象 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就是說,意識的真正本質是對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這是馬克思對意識本質的科學理解和規定。
(3)意識的能動作用馬克思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意識對物質的相對獨立性的最好體現。
物質與運動、時空
(1)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運動是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同樣是不可想像的、不存在的。構想沒有運動的物質,將導致形上學;構想沒有物質的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特殊狀態,即不顯著的運動。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統一性表現在,二者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其矛盾性表現在,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只有把握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才能正確理解物質世界及其運動形式的多樣性,才能理解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2)物質運動與時空的關係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間隔性、順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總是一個過程,同時,事物運動的不同狀態又以彼此存在的間隔長短、順序先後表現著相互聯繫的關係。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具體物質形態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物質運動時空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其根本就是通過社會物質的存在與社會變化的關係,是認識社會的一個重要觀念,同時又是尋找社會本原的最有特性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