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報》的“社會之聲”欄目,發表了一篇題為“當代我國經濟學研究的十大轉變”的文章,署名馬丁(下稱馬文)。文中指出的“十大轉變”,包括從批判經濟學轉向建設經濟學;從對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排斥、否定轉向分析借鑑;等等。
“馬丁”的真名是宋龍祥,他是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講師。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作者的一篇普通文章,發表後卻引發軒然大波,驚動中央高層多位領導多次作出批示。整個過程歷時半年,被稱為“馬丁事件”。
馬文在《工人日報》發表後,《北京周報》和《新華文摘》先後轉發了馬丁的文章。
12月11日,日本時事通訊社從北京發出了約800字的電訊,稱“馬丁先生在這篇文章中倡議:為了適應中國改革所面臨的任務,要明確提出《資本論》等馬克思著作已失去有效性,並大膽採用凱恩斯等西方現代經濟學的成果”。像這樣斷章取義的報導還有幾處。
《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也很快據之報導。《朝日新聞》12月11日發表訊息時,加上了這樣的標題――“《資本論》失去有效性,提倡現代經濟學成果”;同時增加了一個近500字的注,無中生有地說,刊登馬文,是“黨中央的主流派”想要“試探國內的反響”。
12月19日,紐約出版的中文報紙《中報》發表了題為“揚棄學術功利主義――論中國對經濟學研究應有的態度”的社論,指責馬文認為《資本論》已失去“有效性”和主張“大膽引進”凱恩斯理論。這篇社論明確註明,是“根據日本《讀賣新聞》12月12日報導”。
為了證明日本時事通訊社是怎么斷章取義、無中生有作出報導的,這裡有必要引用一下馬文中的有關段落:
“在20世紀社會主義從科學理論變為活生生的現實以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面臨的任務不再是批判舊的資本主義世界了,而是面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界這一更艱巨的歷史任務。它必須把自己研究的重心放在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和增加國民財富上,放在經濟的穩定、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上,放在如何使社會主義經濟順利地運行上。而這些在《資本論》中是找不到現成答案的,因為馬克思從未陷入對未來社會的烏托邦式的幻想,他僅從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出發,對社會主義作了最一般、最抽象的預見。因此,中國經濟學家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的本本中走出來,在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不應從書本教條出發,而應從生動的事實出發,創立一門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學。”
不難看出,馬文中沒有認為《資本論》已失去了“有效性”的意思。馬文的主張,正好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相吻合。
內參頻上送,高層關注
《中報》為了使它的那篇社論在中國產生影響,在發稿前,就向新華社駐聯合國記者透露了這件事。12月18日,新華社駐聯合國記者發回了《中報》這篇社論。1986年1月25日出版的《紅旗》雜誌內刊《理論交流》,以“紐約《中報》論我國的經濟學研究”為題,轉發了《中報》的社論。稍後,新華社的《參考資料》也予以轉發。
2月21日,新華社編輯的供中央領導參閱的《國內動態清樣》,以“紐約《中報》批評我國某些經濟學家‘食洋不化’,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有強大的生命力”為題,加上前言,報導了《中報》的社論。
3月4日,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又以“馬克思主義學說有強大生命力――紐約《中報》批評我國某些經濟學家‘食洋不化’”為題,公開報導了《中報》的社論。《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文摘報》、上海《解放日報》社主辦的《報刊文摘》《理論信息報》等,也摘要轉載了《經濟參考報》的報導,從而使文章影響越來越大。遺憾的是,不論是內刊還是公開出版的報刊,在轉載紐約《中報》文章時,都沒有核對一下馬丁的原文,有的還增加了帶有傾向性、歪曲性的標題或字眼。由於在海內外媒體廣泛的傳播,各種內參不斷上送,馬文自然引起中央高層的重視。
1986年2月,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鄧力群對《工人日報》發表馬丁文章提出了批評,說這是“高層次的精神污染”,是“典型的資產階級自由化”。
1986年2月22日,薄一波(時任中顧委副主任)在反映馬文的《國內動態詳情》上批示:“啟立同志(胡啟立,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編者注)抽空一閱。是否請厚澤(朱厚澤,時任中宣部部長――編者注)同志把各方議論綜合起來,研究一下。建議將馬丁文章和這篇清樣一起送中央政治局、書記處、中顧委常委一閱。”
2月23日,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批示:“啟立同志:建議將此件印發中央參閱檔案。原文所引工人日報文章,因住院不便查找,希中辦代查附後,但此件意義之重大遠超出一兩篇文章之上。當否,請酌定。”批示中所說“但此件意義之重大遠超出一兩篇文章之上”,在當時的背景下,其弦外之意耐人尋味。
但是,事態沒有進一步升級。這要歸因於另一個渠道給中央送材料的秦柳方。秦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一位老資格研究員。1986年2月,他給中央寫了報告,選了幾篇他認為是經濟理論研究領域有“自由化觀點”的文章,附在後面,其中就有馬丁的這篇文章。秦正是從新華社《參考資料》上收集到馬文的。他把報告列印後,分送胡喬木、鄧力群和胡繩等人。3月1日,胡喬木把這個材料報送給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國務院總理趙紫陽。
3月3日,趙紫陽對秦柳方的報告做了批示:“批判經濟理論上的自由化可要慎重,現在更需要的是大膽探索。”胡耀邦批示:“同意紫陽同志意見。”胡耀邦還要求中宣部邀請經濟界和理論界一些同志,專門就馬丁文章召開了一次座談會,以弄清事實,得出正確結論。
中宣部開會,風波平息
因馬文引起的“風波”發生時,正是大反所謂“精神污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此伏彼起之際。《工人日報》堅信馬文無錯,白紙黑字,沒有《資本論》“失去有效性”的字眼,沒有否定《資本論》,又何來所謂“精神污染”和“自由化”?《北京周報》和《新華文摘》則要求新華社澄清事實,作出糾正。為此,《北京周報》兩次致函新華社,3月13日,又給主管部門中宣部外宣局呈上報告,要求新華社就此作出說明。3月14日,主管《新華文摘》的人民出版社也給中宣部寫了報告。
3月21日出版的《國內動態清樣》(第624期),以“日本報紙報導《北京周報》的文章有歪曲,紐約《中報》對馬丁的批評不科學”為題發了訊息,對《國內動態清樣》第380期的報導予以糾正。
3月22日,中宣部以理論局的名義,邀請首都理論界、經濟界和新聞出版界的代表舉行座談會。3月22日,座談會召開。中宣部主管理論工作的副部長王惠德受部長朱厚澤的委託,主持座談會。會上,印發了《工人日報》發表的馬丁文章的全文,以及海內外媒體刊登的有關訊息、評論和文章。
于光遠在會上首先發言,認為馬文高度概括了我國經濟學研究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重大變化,是一篇好文章。他並指著我說,你和《工人日報》在這件事上不但沒有什麼錯,相反是有功的;《中報》對該文的指責是無的放矢;新華社兩份內參以外電歪曲報導為依據,以訛傳訛。曾彥修、董輔�、馮蘭瑞、蘇星、王若水等人在發言中也基本同意馬文的觀點,認為是一篇好文章,並對歪曲報導、以訛傳訛提出了批評。
原在新華社國內部分管內參、此時已調任《經濟參考報》總編輯的喻權域介紹了《國內動態清樣》編髮有關《中報》評論的經過,對未認真核對做了自我批評。不過,他著重談了自己對馬文的看法,在肯定馬文有不少好的見解、無原則性問題、可以發表的同時,認為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的發言不斷被人打斷,受到進一步質疑與批評。
在談到馬丁文章的同時,馮蘭瑞(中國社科院馬列主義研究所研究員)說,近年來,理論界氣氛比較緊張,這與個別同志“謊報軍情”、干擾領導同志決策關係重大。王若水(《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說,向中央反映情況是需要的,但提供信息必須真實,每一個環節失真一點,最後就面目全非了。另外,還應該提倡信息公開,至少保證作者本人知道。董輔�(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建議,中宣部應對個別向中央領導同志謊報理論界“軍情”、又不願意將自己的不同意見寫成文章來公開討論的同志進行批評幫助。
王惠德在會議總結髮言中,代表中宣部宣布兩條決定:鑒於《國內動態清樣》前次對馬文的報導失真,應根據這次座談會精神重新發一次《動態》;由中宣部將這次會議討論情況寫一簡報,上報中央。
呼籲寬鬆的輿論環境
3月25日,在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召集的一個討論社會科學發展戰略的會議上,不少人又談及“馬丁事件”。
于光遠說,這次“風波”涉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怎么看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發展,就必須先造成學術自由的空氣,允許人們展開討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還有的專家指出,學術自由、科學發展的環境,目前還未完全形成,“科學無禁區”還沒有真正實現。在特別需要大膽探索的時候,根本不顧對方原意,像堂吉訶德同風車作戰似地搞大批判,這種極不嚴肅的做法為什麼居然得逞一時呢?為什麼這種極不稱職、謊報軍情的“哨兵”仍占據輿論陣地的要塞?這種狀況不改變,知識分子根本不能擁有一個寬鬆活潑的學術生態環境,歸根結底不利於改革開放順利進行。
1986年4月1日,上海《社會報》發表題為“學術要自由,探索要大膽/‘馬丁事件’引起我國理論界關注/人們再也不允許破壞學術生態環境的怪現象繼續存在下去”的文章。
4月7日,《世界經濟導報》重新刊登了馬丁文章的全文,並轉載了《中報》的社論以及日本《讀賣新聞》的報導。
緊接著,《文匯報》《經濟學周刊》《長江日報》《新華日報》紛紛發表有關“馬丁事件”的評論文章,但多半並不是評論馬丁文章本身,而是“馬丁事件”引發的呼籲,諸如批評和反映情況要實事求是,輿論宣傳和理論研究需要寬鬆的環境――這對馬丁文章來說,是題外話;對“馬丁事件”來說,卻是題中應有之義。
“馬丁事件”已過去了20多年。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今天,重提這一事件,是因為其中的經驗教訓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值得記取。■
相關詞條
-
6·12美國奧蘭多槍擊事件
6·12美國奧蘭多槍擊事件是指2016年6月12日,佛羅里達州奧蘭多一家名為“脈搏”(Pulse)的同志酒吧發生的一起大規模槍擊案,共造成49人死亡,4...
事件經過 人員傷亡 襲擊者身份 各方反應 事件影響 -
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
1968年4月4日,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博士遭槍擊致死。當時,他正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洛蘭汽車旅館二樓他臥室外的陽台上,身體倚著陽台的欄桿,同民權運動...
簡介 事件 後續 -
阿斯頓·馬丁
阿斯頓·馬丁(AstonMartin) 汽車公司設在英國蓋頓,公司主要生產敞篷旅行車、賽車和限量版的跑車。阿斯頓.馬丁公司始建於1913年3月,創始人是...
歷史簡述 車型信息 車標 車型報價 銷售戰略 -
特雷翁·馬丁
特雷翁·馬丁,美國邁阿密地區的一名高二學生。2012年2月26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被協警喬治·齊默曼槍殺。
人物簡介 涉案及調查 社會回響 種族歧視 事件時間表 -
瑞奇•馬丁
瑞奇·馬丁(Ricky Martin),原名恩里克·馬丁·莫拉萊斯(Enrique Martín Morales),1971年出生於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
早年經歷 演藝經歷 個人生活 主要作品 獲獎記錄 -
里奇·馬丁
瑞奇·馬丁(Ricky Martin),原名恩里克·馬丁·莫拉萊斯(Enrique Martín Morales),1971年出生於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
早年經歷 演藝經歷 個人生活 主要作品 獲獎記錄 -
洛克希德·馬丁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全稱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前身是洛克西德公司,創建於1912年,是一家美國航空航天製造商。公司在1995年與馬丁·瑪麗埃塔公司合...
歷史沿革 公司發展 社會影響 重要資產 公司產品 -
馬丁·路德·金[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非裔美國人,出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美國牧...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