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思想史多是由經典著作所構建的系譜,馬丁·路德著作本身恰恰滿足了這種思想史的需求,因此關於路德的研究多集中在路德的正式著作上。相比之下,路德學生記錄的《馬丁·路德桌邊談話錄》顯得尤為特殊,路德在餐桌上以一種輕鬆的談話姿態,闡述了他對神學和世俗生活各個方面的見解,坦率臧否同時代的人物,還談及他幸福的婚姻生活,與“魔鬼”鬥爭的宗教體驗,展現一個更為真實和生動的路德形象;談話還記錄了路德時代大量的趣聞趣事,從中可以了解16世紀德國的精神風貌,是不可多得的思想史研究資料。
編輯推薦
推薦一:《馬丁·路德桌邊談話錄》的作者馬丁·路德是德國偉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對基督教世界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路德以一種輕鬆的談話姿態,展示了他對神學和世俗生活各個方面的見解,包括他與魔鬼鬥爭的宗教體驗;又因為是在路德安靜的晚年進行的,與之前激烈的鬥爭狀態完全不一樣,可以展現出晚年路德的心態,因此,本書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思想史的材料。
推薦二:史密斯博士認為,閱讀《馬丁·路德桌邊談話錄》我們能掌握16世紀的中心思想、逸事和諷刺的愛、大眾的想法、強烈的宗教和民族感情。——PreservedSmith,Ph·D,Luther’s Table Talk,a Critical Study,New York: Th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推薦三:路德的坦率在《桌邊談話錄》這本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一出版,就受到了天主教徒和人文主義者的攻擊。但它無法阻止它在民眾中受到的歡迎程度,在16世紀結束之前,它至少有12個德語版,還不算拉丁文譯本。——凱特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推薦四:路德愛用比喻,語言生動,與其正式著作也有很大區別,充分體現了路德在公開與私人兩種場合下的不同風格。在正式的著作中,路德的比喻使用主要以《聖經》的用途為依據,而在私下的談話中,比喻頻頻使用,妙語連珠。如將上帝統治世界比喻成“就像一個為孩子搖搖籃的女僕睡著了一樣。”所以該書《馬丁·路德桌邊談話錄》非常值得大家一讀,可以從中看到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皮特博士加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譯者:林純潔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國宗教改革家。早年為奧古斯丁會修士,1512年獲維滕堡大學神學博士學位,並擔任《聖經》教授。1517年,在維滕堡發表《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的贖罪券,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路德倡導因信稱義,創立基督新教,影響了近代以來整個西方社會和基督教會的歷史;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語,奠定了現代德語的基礎
目錄
第1章論上帝的話語
第2章論上帝的工
第3章論世界的本性
第4章論偶像崇拜
第5章論耶穌基督
第6章’論聖靈
第7章論罪
第8章論自由意志
第9章論教義問答
第l0章論律法和福音
第11章論稱義
第12章論祈禱
第13章論洗禮
第14章論聖餐禮
第15章論教會
第16章論絕罰
第17章論布道和布道者
第18章論敵基督
第19章論煉獄
第20章論公會議
第21章論教父
第22章論列祖和先知
第23章論耶穌的使徒和門徒
第24章論天使
第25章論魔鬼及其工
第26章論誘惑和苦難
第27章論路德的敵人
第28章論過錯
第29章論基督徒的生活
第30章論婚姻與獨身
第31章論君主
第32章論衝突
第33章論疾病及其原因
第34章論死亡
第35章論復活
第36章論比喻
第37章論教會財產
第38章論自衛
第39章論律師
第40章論大學、文藝等類
第41章論天文學和占星術
第42章論學者
第43章論猶太人
第44章論土耳其人
第45章論國家與城市
第46章論天職
第47章雜記
附 錄論相應的職責
譯名表
譯後記
出版後記
後記
2003年我第一次到德國時,第一個落腳點竟然是名城愛森納赫——我當然是奔著巴赫去的,因為那是這位偉人的出生地。但第二天早晨起來時,我才知道這小城的山頂上還矗立著另一位更偉大人物的聖跡,那馬丁·路德工作和生活了10年之久的瓦爾特堡,他就是在這裡譯出了德語《聖經》,並從此引導了耶穌基督誕生後另一場偉大的宗教改革運動——勿寧說,這是型塑近代歐洲史乃至整個世界史的恆久力量。
不消說,第二天的整個上午都在瓦爾特堡里逡巡,這裡的一切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站在山頭向下眺望,淡淡的霧靄中若有若無地顯現出群山的輪廓和掩映在樹叢中的房舍和屋宇的尖頂。這不朽的瓦爾特堡還是激發華格納寫出名劇《唐豪瑟》的靈感源泉,那位熱愛音樂的伊莉莎白公主的賽歌廳也安臥於此,木紅色的家俱及裝飾散發著永久的藝術魅力,讓人駐足沉思,仿佛回到往昔的中世紀歲月中。
那以後,我斷續讀到馬丁·路德的一些文字,這也是我不斷聆聽巴赫的宗教康塔塔使然,其中那不朽的BWV80《上帝是我們的堅固城堡》的歌詞即是馬丁·路德所作,那鏗鏘婉轉的歌調常在疲憊時遺我以力量,是我經常揣悟在心的必聽之曲。
朱教授治西方中世紀及文藝復興史並文化研究,與其相識是非常愉快而有收益的過程;近日聊天,才知朱先生還是一個不錯的小提琴手,共同的愛樂喜好又讓我們有了許多共同話題。當我們在一起討論策劃出版一套西方人文名著譯叢的時候,他提到原來上課時曾組織學生翻譯過馬丁·路德的《桌邊談話錄》,我一聽大喜過望,當即決意出版此書——這將是我一生中莫大的榮幸。
讓我們最後以馬丁·路德作詞、巴赫作曲的《上帝是我們的堅固城堡》作結共勉:
上帝聖言永常存,
遠勝世上眾君王;
聖靈恩典為我有,
因主耶穌在我方;
親戚貨財可舍,
渺小浮生可喪;
敵雖陷害我身,
主道依然興旺。
——上主國度永久長!
出版人申明
2012年12月7日
序言
鄭重其事地來談論經濟發展與文化強國之間的關係對我們內心世界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和責任重大的,因為這裡展現的學術研究面非常廣泛,常常令人感到難以把握其思想細部的豐富內涵。不過,現在這種困難由時代的發展自己解決了: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這套人文譯叢,不僅要透著深沉的博愛和普遍的人文精神來提升社會的物質文明,而且還要讓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藝術都聯合成為一個整體,成為展現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圖像。作為在生理、物質、社會、文化、情感等基本處境中生活的高等生物,人類的經濟結構必定是同人類的政治、文化和情感結構緊密聯繫的:一個永無止境的追求,就是不斷創造出優秀的文化,以此來推動人類文明和人類幸福的滾滾向前。
人類有一種嚮往美好事物的天性。朱光潛先生在《談美感教育》中說:“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不同的活動。這三種心理活動恰和三種事物價值相當:真關於知,善關於意,美關於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別真偽,尋求真理。人能發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趨善避惡,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喜歡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愛美,三者都是人類天性;人生來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備,人生才完美。”這裡選編的優秀的世界人文名著,與一般的常識性的作品不同,它的任務是要表現出人類動態的歷史經驗、生命的模式,以及知覺、情感、情緒等的複雜形式。為此,我們需要通過“歷史的理解”和“歷史的敘述”來把人類的經驗轉化成為一個個直接、具體和生動的故事。儘管這也是客觀的歷史作品,卻能置你于思考之中,使整個閱讀過程成為不斷發展了的智力演繹,用以考驗讀者的能力,或者說,以此來檢驗讀者的信心。通過閱讀,讀者會充分體會到人類智性活動本身的情趣和活力,理解它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這套叢書旨在顯露西方社會發展的真正根基,揭示重大事件的文化背景,特別是闡明西方各國文化發展的特點,這是編輯出版這套書庫的一個出發點。重大的政治事件或重大的歷史轉折,如果沒有社會文化為其支撐,是不可能被理解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這個書庫展現的是現實主義對夢境幻象的絕對勝利:芸芸眾生髮出了自己的吶喊,人們以一種謙虛的精神,把歷史聖殿還原成了真實的樸素世界。不用說,這正是我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裡,在我們所說的語言中,所有優秀的作品都讓我們感覺到了事件細部的深層意義,而這同樣也是理解社會發展的關鍵。
編輯這套叢書,我們始終抱著崇高的理想,忠誠於文化強國的信仰,確立做人做事的原則。我們的目的,在於以一種只有學養深厚的學者才能領會的擇善而從,建立起一種對21世紀社會文化發展的人文關懷,以此來推動學科和學科分支的發展。我們要以前沿性、創新性的作品,來道出社會發展和學科邁進的脈絡和方向。文筆的靈活,敘事的細膩,尤其是深入分析與事物評價兩者之間的交融結合,能夠顯示出創新型作者們的睿智和思想高度。
這套叢書以收錄學術名著的譯作為主。翻譯作品包括古典學術名著和現當代學術經典著作兩個部分,前者包括古典作家如彼特拉克、薄伽丘、托馬斯·莫爾等人學術名著的翻譯,後者包括自20世紀以來現當代最為重要的文化名著。叢書的重要任務是,以知識學的原則和方法精選和出版優秀的學術及準學術著作,從文化史的角度,選擇那些能夠對當前我們國家和今人生活提供最大幫助的作品。我們想在這裡做一些補救性的工作,集中出版一批現當代重要作家的學術名著,以此來展現當前世界人文學術發展的前沿平台,這將對我國當前的人文學科發展產生應有的推動作用。
叢書將成為展示西方社會文化的重要視窗,成為一個大家喜聞樂見的圖書館。如何選擇適當種類的優秀作品並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使之成為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推動人文學科發展的來源,這是我們最原始、最基本的宗旨。通過出版這樣的作品,我們將向追求進步的讀者們展示一個新奇而美麗的文化世界——充滿驚異和興奮。叢書的全部文字都將閃爍一種赤誠之心,糅合著道德品質與智慧,有時夾雜著一絲宜人的憂鬱,卻讓人對文化越來越了解,越來越親切。記住,與文化相聚的一切人都會感到一種真正的幸福。與其說是我們對此有信心,不如說是那朵飄浮在讀者內心的透明的彩雲,更使我們感動,更使我們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