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淪陷[書籍]

香港大淪陷[書籍]
香港大淪陷[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港大淪陷(1941.12-1945.8)》是首部全景描述二戰香港淪陷史的專著,還原血與火的歷史畫面,記錄日本侵略者的罪惡鐵證!1941年,開埠百年的香港遭遇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日軍的野蠻侵略和殘暴統治導致屠殺、強姦,以及大饑荒帶來的人吃人的慘劇。對於港人來說,那場戰爭並沒有結束,因為慰安婦、軍票和勞工索償等歷史後遺症依然令人心痛……作者劉深先生,是一位資深記者和作家,多年從事香港淪陷歷史的研究,採訪了許多戰爭期間的當事人,也查閱了很多歷史文獻,並做過許多實地考察,《香港大淪陷(1941.12-1945.8)》可以說是關於香港淪陷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香港大淪陷(1941.12-1945.8)》是首部全景描述二戰香港淪陷史的專著,還原血與火的歷史畫面,記錄日本侵略者的罪惡鐵證!作者劉深先生,是一位資深記者和作家,多年從事香港淪陷歷史的研究,採訪了許多戰爭期間的當事人,也查閱了很多歷史文獻,並做過許多實地考察。

作者簡介

劉深,文學碩士,資深記者、作家、紀錄片導演。1959年生於遼寧瀋陽,1977年到遼寧省康平縣插隊,1982年畢業於遼寧師範學院中文系,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長期從事媒體工作。主要作品:紀實文學《百年情義恩澤錄》、《一個普通士兵的戰爭》,人文遊記《絕美之地——聖托里尼寫真》,文學作品《坦克中短篇小說集》,歷史文化專著《誰說深圳是小漁村》,人物傳記《戈與荷——葛庭燧何怡貞傳》,獨立導演紀錄片《25個字》,獲得第四十五屆休斯教國際電影節長片、紀錄片單元銅獎。

圖書目錄


引子
從遠古走來
歷史的連線埠
中日恩怨
戰爭陰雲
上卷 “花開,花開”
第一章 大戰在即
戰前
防禦形勢
第二章 戰事初起
空襲
第三章 長驅直入
進攻
血戰碉堡
第四章 半島陷落
防線失守
瘋狂的“勝利友”
第五章 隔海炮戰
對峙
勸降
第六章 港島交戰
搶灘登入
要塞之爭
將軍戰死
第七章 決死抵抗
絕地反擊
邱吉爾式的廢話
最後的抵抗
第八章 黑色聖誕
港督投降
陳策突圍
拒不投降的勇士
投降儀式
鐵蹄入城
中卷 黑暗年代
第九章 日治政府
“以戰養戰”
野蠻占領
強行遣返
第十章 屈辱生活
流浪兒
第十一章 苦難生涯
物資匱乏
人力交通
衛生與慈善
第十二章 軍票血淚
軍用手票
血淚控訴
第十三章 禽獸之師
慰安所
決絕抗暴
第十四章 悲慘世界
大饑荒
食人慘劇
禽獸施暴
下卷 浴火重生
第十五章 日化時代
奴化教育
畸形的娛樂
文化沉淪
第十六章 武裝抵抗
港九獨立大隊
敵後鬥爭
神槍劉黑仔
第十七章 生死營救
營救文化精英
營救美軍飛行員
戰俘營
傳奇營救
第十八章 苦盡甘來
核子彈
日本投降
盟軍受降
第十九章 惡有惡報
正義審判
罪魁酒井隆
惡魔下場
絞死“殺人王”
尾聲
最後的清算
英魂何歸
硝煙散盡
後記
附錄
開戰時雙方軍力對照表
日治時期歷任地方長官列表
日治時期主要糧食價格指數
香港人口統計
香港戶數人口調查
香港淪陷後第一次人口調查統計
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名單
香港華民代表會名單
香港華民各界協定會名單
香港占領地總督部組織名單
香港占領地區總督部區制
目治時期香港區域新名
1942年12月主要慈善團體情況統計
華民慈善總會補助撥配表
日治時期香港電台播音時間表
港九戲院票價表
參考文獻

後記

在神秘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時間節點是耐人尋味的。
今年是香港淪陷72周年,而72年前的1941年,則是香港開埠百年,所謂開埠百年,這只是一種比較中性的、體面的說法,更嚴謹地說,那是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100周年,那是香港的第一次淪陷。
所謂“淪陷”,是指國土遭到異族的入侵與統治,儘管這樣的統治可以是殘暴的,也可以是溫和的。然而,相信殖民者對於其所奴役的人充滿友善和尊重,這是天方夜譚。即便如此,英國式的淪陷與日本式的淪陷是絕對不能相提並論的,儘管他們的目的也許是相似的,但是,他們的手段和良知是具有天壤之別的。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民族情感來說,確實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人視亡國奴為奇恥大辱,有人實實在在地相信有奶就是娘。
但歷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斗轉星移,此消彼長,中國政府終於在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的主權,從此,香港結束了100多年流浪的歷史。為此,我為紀錄片《香港大淪陷》寫下了兩首歌曲的歌詞,就是香港從1841年至1997年滄桑變遷的寫照:
主題曲《重光》
百年繁勝一夢銷,
悲語伶仃是孤島;
東洋厲鬼猙獰日,
刀光血痕淚如濤。
歲月重光終有時,
舊恨新仇何當報;
縱使江山人心在,
歷史無處可逍遙。
片尾曲《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降下米字旗
回望九七,回望升起五星紅旗
回望九七,回望女王告別硬幣
回望九七,回望紫荊花開的信息
鴉片煙的灰燼已經飄散
維多利亞港的海風依舊新鮮
九十九個七月一日
那張日曆痛痛快快地撕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馬照跑舞照跳就是擔心四大天王有點老
選港姐買彩票就是害怕海邊鯊魚又騷擾
卡拉OK生猛海鮮樣樣都需要 氣溫血壓恒生指數有低也有高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別忘了道光年間洋槍和洋炮
別忘了殖民者銹跡斑斑的錨
要記住最後一個港督離去的背影
要記住歷史課本《南京條約》有幾條
回望九七,回望降下米字旗
回望九七,回望升起五星紅旗
回望九七,回望女王告別硬幣
回望九七,回望紫荊花開的信息
我不想就兩個殖民地的情景再多說什麼了,縱使不會有多少港人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和比較兩次淪陷的異同。總之,在寫完本書之後,我有如釋重負之感,仿佛終於翻完了不忍卒讀的歷史的最後一頁,將它丟在一邊,發誓再也不去碰它。
我研究二戰期間的香港淪陷史已經有六年時間,這項研究的起因十分偶然。2007年,我為一個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東江縱隊老戰士劉華勝先生寫傳記,不小心接觸到了那段歷史。
之所以說到不小心,是因為當時完全不知道接觸這段歷史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會對我產生怎樣的影響。
一轉眼,我為當年的抗日小鬼劉華勝老先生撰寫的傳記《百年情義恩澤錄》已經在香港出版五年了,老人家童年在香港的悲慘生活場景依然歷歷在目,他乞討過,偷竊過,飢餓的經歷使他至今依然對於米飯懷有複雜的情感。
如今已經八十多歲的劉老先生回憶起當年香港的官涌街,就是專門賣潲水飯的地方,那個時候,連潲水飯也分三六九等;他還回憶道:“當年油麻地一帶天天有收屍車流動收起餓殍,餓死的人身體都是軟綿綿的,收屍人一個抓住屍體的雙肩,一個抓住雙腳,那身體軟軟地往下沉,兩人合力一悠,就將軟軟的屍體拋上了木板做的手推車……”
因而,當劉華勝逃出那個人間地獄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抗日游擊隊,成為在日寇大本營里出沒自如的小小情報員……那段歷史不僅僅屬於他個人的回憶,更加屬於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從這本書出發,進而到香港淪陷的全部歷史,我走過的這條歷史線路看來是充滿邏輯性和必然性的。 我本來是文學和新聞專業出身,對於歷史研究向來是望而生畏的,因為我深深知道,歷史不是亂寫的,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寫的。
記得剛剛開始研究香港淪陷史的時候,我是從網上搜尋開始的,其結果是關鍵字的條目雖然不少,但是大多重複而且簡略。
香港律師兼歷史文化學者關禮雄先生所著的《日占時期的香港》,是一本史料極為豐富的書,關先生也曾經是港人對日訴訟團的律師,他曾經在自己的律師樓里接受過我的採訪。
2007年5月出版的中文版《香港史》也是我受益匪淺的一本史學專著,儘管書中談及香港淪陷歷史的篇幅並不長,卻非常之精闢和扼要。我相信,這些精練的文字背後,是英國歷史學家弗蘭克·韋爾什先生所研究的豐富史籍,比如,他在注釋中說道:關於日軍進攻和占領香港的歷史,最佳著作是安德葛(Endacott and Birch)所著的《香港之蝕》(Hongkong Eclipse)。
然而,我對於這本《香港史》的兩位中文譯者卻不敢恭維,之所以這樣說,並不是冒犯他們的英文水平和史學功底,而是確確實實發現了書中一些明顯的翻譯錯誤。
有些人名的翻譯錯誤似乎是不能以“音譯”來推脫的,比如當代香港企業家胡應湘,即便是香港淪陷時期的國軍海軍中將陳策先生,也絕對不能隨便翻譯成“陳澤”的,因為傳奇的“獨腳將軍”陳策先生在香港淪陷和中國現代史上大名鼎鼎,哪怕是隨便上網搜尋一下,也決不會有譯名上的失誤。
在這裡大挑兩位譯者的毛病,我的用意絕非文人相輕,而是擔心這樣明顯的失誤是否會掩蓋一些我看不到的翻譯錯誤,那將會對本書的參考和引用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比如,我擔心兩位譯者將弗蘭克·韋爾什先生推崇的《香港之蝕》的兩位作者錯譯成一個人,我至今還懷疑那本書是Endacott和Birch兩個人所著。
挑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非常重視那本《香港之蝕》,我到處尋找該書的中譯本,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從已經做出的搜尋努力來看,這本書應該至今還沒有中譯本,因為我無論是在網上,還是香港的圖書館裡都沒有見到它的中譯本。而該書的英文原版我卻見到了蹤影,是在香港一個博物館的商品櫥窗里。
那是一本很厚也很貴的書,我猶豫再三卻沒有買,主要原因倒不僅僅是因為價格昂貴,最主要的是我的英文水平太差,無法閱讀它。況且,我當時偷偷地想過,反正我知道在哪裡可以買到,隨時都是可以買的。
由此,我真心希望有人會翻譯這本“Hongkong Eclipse”。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也許就是我無地自容的一天,因為我在沒有讀到這本書的時候,竟然就敢於下筆寫香港淪陷的歷史了。我相信,那本書的作者一定查閱了香港甚至日本和英國本土,可能還有加拿大、印度等國家檔案館裡的第一手資料。
即便是在本書即將付梓的今天,我依然面對著“Hongkong Eclipse”這個名字誠惶誠恐。我曾經這樣傻傻地想過,假如能夠有它的電子版也好,我可以藉助翻譯器大略地讀讀,那樣也許消除我的很多研究中的失誤。
雖然歷史已經遠去,很多第一手資料和當事人都已經遠去,但我依然堅信史學是嚴謹的;雖然史書和躺在博物館裡、圖書館的數據已經泛黃和殘缺不全,我依然堅信史學是有生命的,香港淪陷的歷史尤其使我相信這些想法。
即便我的研究過於匆匆忙忙,而且非常缺乏專業水平,但是,我相信香港歷史那些黑暗的歲月依然在本書中頑強地傳達出來。追憶歷史,悲傷滿懷;以史為鑑,慨當以慷!
本書的出版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這就是作為一部同名紀錄片甚至一部戰爭史詩故事片的藍本,將我收集的那些當年的圖片和影像搬上銀幕。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可以作為影片的文字版。
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影像的力量,就如同相信歷史的力量。
本書付印前夕,當年的抗日紅小鬼劉華勝老人於2013年4月11日與世長辭,他沒能看到本書的出版,謹此致以最沉痛的哀悼!
誠摯地感謝資深教育家李先啟先生為本書作序,誠摯地感謝我的老同學、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溫紅彥和中國日報網副總經理孫兵給予的大力支持。 誠摯地感謝蘇潤菁小姐,她是我若干年中多本著作最忠實的助手,她所付出的努力已經無以言表。
感謝柳絲思小姐、徐琳慧小姐、邰謙先生、劉越龍先生、劉暢先生、李小水先生在整理圖片和影像資料中所付出的辛苦勞動。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的很多資料文獻,包括“日寇志”等諸多網頁,已經儘可能地羅列在參考文獻中,然而,這一定是掛一漏萬,在此向所有的資料提供者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劉深
2013年5月於深圳上梅林

序言

談到香港歷史,有這樣一個名詞是繞不過去的,這就是“三年零八個月”,如果你問到一個孩子,恐怕他也會眨眨眼睛向你點點頭。
“三年零八個月”,幾乎是港人標誌性的常識概念。是香港人對歷史耿耿於懷嗎?是香港人喜歡懷舊嗎?是香港人喜歡學究氣嗎?都不是,因為“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是香港人最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那孤島歲月雖然已經漸行漸遠,但我們無法忘記當年的日本兵在香港任意殺人的殘暴,我們無法忘記那大饑荒中人吃人的慘劇,我們無法忘記那最為野蠻的金融和物資掠奪,我們無法忘記聖史蒂芬學院裡的禽獸暴行,也為香港女性拚死抗暴的勇氣和犧牲精神而震撼,這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女性反抗強暴最典型的例證。
那段歷史已經煙消雲散了嗎?香港應該擦掉那段沉痛的歷史記憶嗎?回答是決然否定的。
儘管日本汽車會在香港的大街上跑,儘管日本電器會在年輕人的新房中擺設著,儘管日本歌星在香港有著不少冬粉,但是,請不要忘記,滙豐銀行門口的銅獅身上還有當年日軍留下的彈孔,那些悲慘的勞工和慰安婦,那些持有大量廢棄軍票的老人在垂暮之年依然抱著死不暝目的決心。
日本人曾經聲稱要和中國打百年戰爭,事實上,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戰爭歷史已經有1300多年。李鴻章曾斷言:日本“誠為中國永遠大患”,因此,中國今天依然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千古未有之變局”——中日之戰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在此之前,日本人還只敢打打朝鮮半島的主意,從公元4世紀到6世紀,幾次攻打朝鮮半島均以失敗告終。
公元659年,日本人經過長達一個世紀的重整旗鼓,捲土重來進攻朝鮮半島,唐朝政府出兵援助朝鮮半島上的盟國新羅,對抗日本和它在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盟國百濟和高句麗。那一年,百濟進攻新羅,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配合新羅5萬精兵擊潰百濟。
公元633年8月,日本出兵萬餘人援助百濟。唐、新羅水軍與百濟和日本援軍於白江口激戰,經四個回合,日、百聯軍大敗,百濟國從此滅亡。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人認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撼動唐王朝,於是開始臥薪嘗膽,不斷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的文化和技術,其目的依然是有朝一日征服中國。從公元7世紀白江口之戰到19世紀的甲午海戰,日本終於熬到千年等一回的報仇雪恨之日。
公元1274年和1281年,元代的蒙古政權組成漢人、蒙古人、女真和朝鮮聯軍10萬之眾,兩度出兵,分兩路從中國南方和朝鮮對日本本土發起進攻,其中漢人是主力軍,lO萬大軍中占了8萬。海洋畢竟不是草原,只擅騎射,不習水性的聯軍由於海洋浩瀚船力所限落敗而歸,這是中國人唯一一次遠征日本。
16世紀末葉,日軍先後於公元1591年和1597年兩次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丁酉再亂”或“萬曆三大征”。應朝鮮國王請求,明萬曆皇帝兩度派兵援朝,前後歷時七年,最多時出兵50萬人,與朝鮮軍隊聯手將日軍擊敗,但明王朝為此付出軍事上和經濟上的沉重代價。
19世紀70年代,日本侵占台灣島,起因是1871年11月,琉球漁民69人因遇颶風漂流到台灣南部,其中有54個人為台灣“生番”(高山族人)所殺,琉球國王為此向日本求救。
1874年4月,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以“台灣事務都督”身份,率兵3600人,乘三艘軍艦、五艘輪船征討台灣。日軍在台灣登入之後,清政府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率福建水師和湘軍5000人入台,李鴻章又抽調淮軍精銳槍隊6500人增援。
事實上,雙方當時是麻稈打狼——兩頭害怕,最終清政府給日本5萬兩白銀,日本人拿了錢撤兵。正是這件事,使李鴻章深感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並在日本撤兵之後致函總理衙門,發出了日本“誠為中國永遠大患”的沉重預警,提出儘快強大水師,以抵禦日本來犯。
然而,僅僅20年後,李鴻章一語成讖,中日甲午戰爭改變了日中關係的歷史。
1894年,因為朝鮮內亂,中國和日本軍隊相繼在朝鮮登入,並很快相互接火,接著是甲午海戰的中國水師慘敗。中日甲午戰爭的結局使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軍費2億兩白銀,外加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白銀。
1900年,日本加入八國聯軍,清政府簽署《辛丑條約》,賠償4.5億兩白銀,即庚子賠款,中國人均攤一兩,其中日本拿到其中的7.73%,為3000多萬兩,加上甲午戰爭的賠款,日本短短几年內從中國大撈的不義之財已達天文數字。
1904年,日俄為爭奪中國東北的控制權在中國遼東地區開戰,清政府居然劃出交戰區宣布“局外中立”,自此,日本人染指中國東北。後來,1931年的“九一八”,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已是眾所周知。
除了以上所述中日千年戰事之外,日本自元末明初時起就開始騷擾中國沿海地區,即史上所稱的“倭寇”。從14世紀開始,日本浪人、武士和海盜與中國奸商、海盜、流氓、土豪劣紳乃至貪官污吏勾結而甚為猖獗。明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在浙江台州桃渚村殺人放火,把嬰兒拴在竿上用開水澆,令人髮指。倭寇橫行時竟然一次糾集上百艘戰船,兵分幾路。
平倭大將戚繼光曾經讓倭寇聞風喪膽,但是,他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無奈封建王朝夕陽西下,倭寇不是戚繼光一個人能殺得完的。
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月,慈禧太后下詔,將釣魚台島賞給郵傳部尚書盛宣懷做採藥用地,如今採藥和釣魚都不靠譜了,這個無人居住的小島已經成為中日之間新的矛盾焦點。
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日本政府依然在推行歪曲歷史的教科書,日本政要依然要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依然推行釣魚島“國有化”的方針,日本軍方依然攔截在釣魚島海域正常執行公務的中國海監飛機和船隻。這一切,依然在刺痛中國人的心。
釣魚島是它所在的列島群中最大的一個島嶼,才不過4平方公里多一點,島上基岩裸露,淡水稀缺,向來無人居住。為一個荒涼小島大動干戈,其背後顯然別有用意。因而,“中日不再戰”,“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是一廂情願的。
香港戰爭史,是二戰期間東方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日軍留下的種種暴行,就發生在如今人們熟悉的港九街市上。但是,關於那場戰爭,至今沒有一本全景記錄的史書,資料和有關書籍的記載也比較零散,本書作者劉深先生,是一位資深記者和作家,多年從事香港淪陷歷史的研究,採訪了許多戰爭期間的當事人,也查閱了很多歷史文獻,並做過許多實地考察,本書可以說是關於香港淪陷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今日之香港在祖國的懷抱里日益繁榮,今日之中國在世界上日益強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記住歷史,會讓我們反思戰爭,珍惜和平。
中國人民歷來是愛好和平的,但是,我們並不懼怕任何挑戰。從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欺侮,中國人民曾經是戰爭的受害者,因此更加珍惜和平,我們不會忘記歷史。歷史的邏輯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建設一個強大的祖國,正是包括香港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李先啟
2013年元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