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

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是一種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其他疾病的發作性胸骨後疼痛,比較常見,但其病因尚不明確。本病常與其他功能性胃腸病症狀重疊,伴精神心理障礙,使患者臨床症狀加重。

病因

本病的病因不完全清楚,與生理及心理因素均有關。

臨床表現

本病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胸骨後或胸骨下非灼燒樣疼痛或不適感。可自發產生或由進食、體位、體力活動等多種因素誘發。可伴有咽喉異物感、吞咽困難、燒心、噯氣及其他胃腸道症狀。患者常因恐病心理而伴失眠、焦慮、抑鬱,甚至驚恐發作等多種精神心理障礙,病程長者可有食慾缺乏、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的表現。患者常反覆就診,但常規檢查不能發現明確的器質性病變。

檢查

1.冠狀動脈造影
心血管無異常。
2.心電圖
無明顯異常。
3.上消化道內鏡檢查
主要是明確有無器質性食管源性胸痛。
4.食管功能檢查
包括24h食管pH監測、食管壓力測定、高精度阻抗-食管壓力檢測和24小時食管雙極pH-阻抗監測等。食管功能檢查的目的是確定有無食管功能障礙或酸反流及其與胸痛的關係。

診斷

此病屬於排除性診斷。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的羅馬Ⅲ標準如下。
1.胸骨後非灼燒樣疼痛或非灼燒樣不適。
2.無胃食管返流導致該症狀的依據。
3.無組織病理學依據的食管動力障礙。
診斷前症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符合以上診斷標準。

治療

治療功能性胸痛前應仔細排除心源性和胃食管反流病。若暫時不宜進行有創檢查,可按胃食管反流病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試驗性治療。排除器質性疾病後,主要採取對症治療。
1.緩解症狀
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改善功能性胸痛症狀的作用有限。茶鹼可阻斷腺苷介導的疼痛發作,改善患者痛覺。此外,還有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治療、催眠、生物反饋治療等。
2.抗抑鬱藥和抗焦慮藥
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過中樞或外周機制改善患者疼痛,調節自主神經反射,抑制皮質中樞的激活等,可用小劑量三環類抗抑鬱藥及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

預後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行為干預治療效果較好,預後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