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雲閣

飛雲閣

飛雲閣原名“望雲閣”,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城北,始建於唐朝末年。

簡介

當時,危全諷擔任撫州刺史。他組織百姓,修築城牆,歷時3年,修成了外城和子城。所謂子城,就是城中城,位於今撫州一中一帶,周長1里225步(每步5市尺),約計875米,辟有三門,東門叫承春門,南門叫通教門,北門叫望雲門,每座城門上建有高閣,望雲門的高閣就叫望雲閣。在古代,望雲閣與承春閣、通教閣一直是“矗然鼎峙”,交相輝映。但不知從何時起,望雲閣被改名為“飛雲閣” 。

文史記載

相傳飛雲閣上名聯甚多。其中一聯云:“衡宇相望,千秋韻事飛雲閣;江河不廢,一瓣心香仰止亭”,還有一聯云:“曉風楊柳,初日芙蓉,詩筆生花,斗酒百篇成雅集;南浦飛雲,西山卷雨,江城似畫,一樓千古壯奇觀”, 對飛雲閣充滿贊意。

飛雲閣歷經多次重修。相傳明朝末年,飛雲閣又一次重修成功,請當時的文壇領袖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四才子題寫閣名。四才子欣然應允。他們來到新修的閣樓上,陳際泰在閣匾上寫了一個斗大的“飛”字,羅萬藻在閣匾上寫了一個斗大的“雲”字,但沒寫最後一點,章世純在閣匾上寫了一個斗大的“閣”字,艾南英看來要無事可做了。此時,主事人發現“雲”字少了一點,忙請羅萬藻補上。羅萬藻笑道:“不忙,自有人補上。還是請你先把匾掛起來吧。”主事人聽了,心裡直嘀咕。心想:補一點怎么要掛起來呢?平放著不是更好補嗎?他不知四才子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只好把匾掛到閣上。艾南英見匾掛定,遂拿起一團綿麻,飽蘸濃墨,“登登登”走下閣去,跨上一匹駿馬,“得得得”跑出閣外。跑了10餘步,他勒住馬頭,返轉身來,把手中的墨團往閣樓上扔去。只聽到“嗖”的一聲,墨團不偏不倚,正中飛雲閣匾上“雲”字的點位。“好!這一點補得好!”人群中立即爆發出了一陣喝彩聲。事後,人們仔細端詳那四人合寫而成的“飛雲閣”三字,覺得渾然天成,剛勁有力,無不拍案叫絕。

今天,在撫州一中東南方的伍家巷,有一個飛雲閣小區。但小區的地理位置,與古代的飛雲閣原址相比,實在有些南轅北轍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