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服

飛行服

飛行裝具主要包括頭盔、面罩、抗荷服和救生衣等,是飛行員飛行訓練,作戰和遇險救生的重要防護裝備。飛行服的原理很簡單:在雙臂和臀部之間以及雙腿之間安裝雙層飛行翼布,分別為前翼和後翼。飛行服作為飛行人員在空中執勤時著用的制式工作服,其種類包括抗荷服、高空代償服、調溫服、跳傘服、通風服、液冷服等。普通BASE跳愛好者從阿克峰跳下後,能夠堅持11秒左右再打開他們的降落傘,但是,庫斯馬和派克尼克並不想只做一個普通的愛好者,他們要像派屈克·迪·卡亞頓那樣做空中飛行,做一個“飛行人”。

簡介

飛行服飛行服

飛行服是飛行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時穿著的服裝,是保證飛行人員在飛行中,特別是在高空低氣壓、

缺氧等情況下能正常工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裝備。主要包括:頭盔、頭(圍)巾、風鏡、外上衣、褲子、皮靴、手套和毛衣褲、襯衣褲等。

按穿用季節,飛行服分為春秋季、夏季和冬季飛行服。通常上衣為夾克式,下衣為馬褲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兵冬季飛行服的面料是羊皮革,夏季飛行服外衣通常採用薄布料,具有防寒、防風、保暖性、透濕透氣性和輕便的特點。

顏色

飛行服飛行服

國外空軍飛行服的顏色一般為綠色,還有沙漠黃,用於在沙漠環境下穿著,都屬於保護色,在飛行員被

擊落後能起到偽裝作用。PLA現役飛行服是非常美麗的海藍色。剛引進蘇27時裝備過類似海洋迷彩的飛行服,後來被藍色飛行服替代。 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是橘紅色飛行服。

基本樣式

飛行服飛行服

在外國軍隊中,美軍的飛行服比較有代表性,為整體式,前部為拉鏈開口,腰部與袖口有搭伴式鬆緊帶,褲腳底部有拉鏈。衣服上共有 8個用拉鏈開合的口袋,胸部兩個,大腿前兩個,小腿前兩個,左臂 1個,

左大腿內側 1個,供裝帶飛行中和跳傘後必備的生活用品。

各國軍隊的飛行服均採用尼龍貼扣而沒有紐扣,是總結了50年代初西歐某國在一次陸海空三軍演習時,一名技術高超的飛行員因一粒紐扣掉進儀器中造成機毀人亡的事故而改革的。飛行服作為飛行人員在空中執勤時著用的制式工作服,其種類包括抗荷服、高空代償服、調溫服、跳傘服、通風服、液冷服等。

發展史

早在1933年,英國人就研製出第一代高空加壓服。第一個試製並大膽試用飛行服的,是美國人威萊·柏斯特。

1934年10月,各國飛行好手都聚集在倫敦,參加從倫敦飛往墨爾本的國際飛行大賽。柏斯特為了在這次大賽中奪標,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早在1931年,他在自己的飛行實踐中認識到,飛機飛得越高,就能飛得越快,但要在平流層中飛行,飛行員得穿戴特殊的服裝和帽子,起禦寒、供氧、防震及加壓的作用。

飛行服飛行服

1934年6月,柏斯特請了一位名叫古德里奇的工程師用降落傘的帆布特製了一件密封的衣服,用鉛制了一頂盔帽,花費了75美元。但當柏斯特穿著這件衣服到減壓室試驗時,剛一打氣衣服就崩破了,腰部裂開一條縫,世界上第一件飛行服就此告終。

7月底,第二件飛行服趕製完畢,立即進行試驗,柏斯特穿上它汗流浹背,只好脫下。 製作第三件飛行服時,古德里奇的好友考列里想出了一個妙法。他把飛行服分成二層,內層用較厚的橡皮袋製成,充氣後能對人的身體施加一定壓力;外層用一般帆布製成衣服模樣,以限止充氣後橡皮袋的形狀。8月,柏斯特穿著這件飛行服上天去兜了一圈,使它成了真正上天的第一件飛行服。

其後,美國、蘇聯、法國、德國等先後製成高空代償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一些國家又研製了不同型別的高空代償服和抗荷服。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工業已開發國家研製和裝備了結構輕便、氣密性和強度好、使用方便的飛行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60年代研製和裝備了高空代償服、抗荷服,並研製出通風服,以後又陸續研製出多種系列新型號,1982年研製出液冷服,更新了部隊裝備。為適應航空器的發展,飛行服將趨向於一服多功能、多用途,並向結構簡化輕便、穿著舒適、使用方便、熱負荷小的方向發展。

戶外飛行

能像鳥兒那樣張開雙翅在空中自由地翱翔是人類的夢想,自從人類發明了熱氣球、飛艇、降落傘、滑翔機和飛機這些飛行工具以後,大多數人都認為人類飛行的夢想已經實現,但現實是,大部分情況下,是人們在駕駛飛行器,而不是在自己飛,而庫斯馬和派克尼克發明的“飛行服”像是給穿著它的人插上了一對翅膀,當他們在空中張開飛行翼時,他們體會到了什麼才叫做人類自己的飛行。

這種飛行服是由高空飛行愛好者庫斯馬和他的克羅埃西亞籍搭檔派克尼克共同發明的,它能夠使穿著者的體表面積增加1倍,將他們從高空自由降落的速度減小到正常情況的1/3——55公里/小時,通常情況下,這種速度可以達到195公里/小時。

此外,它還可以使穿著者在水平方向上的飛行速度達到128公里/小時,這一速度甚至超過了小型飛機的飛行速度。穿著這種飛行服的人在高空落下時雖然不能夠保持飛行時的高度,但他們在打開降落傘前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可以達到3~5公里,因此,感覺上如同在飛。

以血獻祭

1998年,庫斯馬和派克尼克穿著他們自己設計的飛行服,從義大利的阿克峰上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在這之前他們都是BASE跳(使用降落傘從高層建築、電視塔、高架橋和懸崖上跳下,在一定高度打開降落傘自由降落的運動)的發燒友。派克尼克從小就是飛行迷,在孩提時,他就自己設計了一個降落傘,並讓家裡養的寵物鼠穿著自己的小發明從6樓降落,長大後,派克尼克加入克羅埃西亞國家跳傘隊,而那時他研製先進降落傘的熱情還十分高漲。

普通BASE跳愛好者從阿克峰跳下後,能夠堅持11秒左右再打開他們的降落傘,但是,庫斯馬和派克尼克並不想只做一個普通的愛好者,他們要像派屈克·迪·卡亞頓那樣做空中飛行,做一個“飛行人”。1997年,卡亞頓憑藉自己製造的飛行服創造了高空飛行的新紀錄,他從阿克峰上跳下後27秒才打開降落傘。

降落傘

這種希望完全依靠人體自身的力量像鳥兒一樣在空中飛行的念頭,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19世紀初,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們認為人類在空中翱翔的時代到來了,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認為,藉助飛行工具進行的飛行並沒有完成人類飛行的夢想,這些情況下是滑翔機或者飛機在飛,而人不過是這些工具的駕駛者;所謂人類真正的飛行,應該是像鳥類那樣能夠拍動翅膀,自由地控制飛行的方向與路線,以及選擇降落的地點。

人類有了“第一對翅膀”是因為降落傘的原因。早期從事跳傘的人,從來不敢在空中做長時間的停留再打開降落傘,因為跳傘員的身體可能上下顛倒,傘在這時就可能纏繞成一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跳傘員發明了早期的“飛行服”,這種裝置如同給跳傘人插上了一對翅膀,可以使他們擺脫降落傘打開之前身體翻滾的狀態。

不過,比較完善的飛行服是法國人萊昂·瓦倫蒂設計的,他根據蝙蝠翅膀的原理為自己設計出了一套飛行服,它有堅固的支架,所以可以做得很大,但不幸的是,瓦倫蒂在1956年進行飛行試驗時,其龐大的飛行翼撞到飛機,瓦倫蒂則因備用降落傘被飛行翼纏繞住打不開而不幸罹難。

那個時代還沒有堅固的合成材料出現,飛行服的材料主要是不太結實的紡織品,因此,飛行翼需要有木棒或者金屬骨架來支撐,而這種情況通常導致兩種後果:要么是飛行服可以飛得很好,但是使穿著者者陷入瘋狂翻滾的狀態,要么是打開降落傘的繩索位置設計不合理而被飛行翼的骨架所纏繞而無法打開。

奠基人

現代飛行服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才出現,為此貢獻最大的就是派屈克·迪·卡亞頓。卡亞頓的飛行服採用的是雙層降落傘布,這種合成材料非常結實,因此無須使用木製或金屬骨架,而在飛行的過程中,飛行翼的雙層材料中間被空氣填充,因此會變得更加牢固。卡亞頓靠著這種新玩意兒做過多次高空飛行試驗,而其他BASE跳愛好者都為卡亞頓的勇氣所折服。卡亞頓的朋友肯特就說:“當你看著他從飛機或者山峰上一躍而下並張開雙臂伸展翅膀的時候,你不得不說,這種冒險換了別人做不了。”

不過,畢竟人不是鳥,總有很多事情是你在空中不能應付的。1998年4月,卡亞頓在美國夏威夷進行新改進的飛行服試飛時,降落傘竟被纏住而無法打開,卡亞頓則以195公里的時速衝到了地面。

生死抉擇

1998年8月,當庫斯馬和派克尼克站在阿克峰頂上準備像卡亞頓那樣飛一次時,他們對卡亞頓罹難的原因已經很熟悉了,他們也十分清楚這項冒險運動的死亡率達到96%。然而,這些都阻止不了他們完成自己的飛行之夢的衝動。而更為瘋狂的是,他們決定飛行成功後開辦自己的飛行人公司,專門生產飛行翼,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庫斯馬和派克尼克還根據瓦倫蒂的著作《飛行人》把自己的飛行服公司取名為“飛行人”。不過,他們設計出的飛行服不但要讓專業和業餘的跳傘愛好者適合使用,還要能夠滿足普通大眾使用的需要。庫斯馬曾試圖借鑑卡亞頓的經驗,但卡亞頓遺產的繼承人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庫斯馬和派克尼克不得不自己動手重新設計出一套自己的飛行服。

基本原理

飛行服的原理很簡單:在雙臂和臀部之間以及雙腿之間安裝雙層飛行翼布,分別為前翼和後翼。前後翼上均開有透氣孔,前翼的透氣孔開在腋窩處,而後翼的透氣孔則開在臀部下方。透氣孔的作用是使前後翼在飛行時充滿氣體,這樣飛行翼就能充分舒展,而氣體在排出飛行翼時,方向被轉變為向下,這樣就能增加飛行時的升力。

決定飛行服在飛行過程中能夠產生多大升力,關鍵因素是雙臂在飛行過程中能夠展開的角度。角度越大——雙臂抬得越高——飛行人的體表面積就越大,產生的升力也就越大;不過,飛行翼展開的越大,飛行人就要費更多力氣來控制它,而到了一定程度,飛行翼產生的升力會太大而超過飛行人能夠控制的範圍。庫斯馬和派克尼克在對飛行服進行了多次改進之後,最終把前翼的最大張角設定在78度,後翼的最大張角設定在35度。

革新式

雖然,沒有硬質骨架的支撐使降落傘在打開時不會遇到什麼大的麻煩,庫斯馬和派克尼克還是對降落傘的打開方式進行了精心改進。為了保證飛行過程中的安全,除了飛行人背部的降落傘,庫斯馬還在胸部設計了一個備用傘。而在飛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迅速使飛行翼脫落而不影響到降落傘控制。為了達到這一功能,庫斯馬和派克尼克設計出兩套拋棄飛行翼的方式。第一套是為前翼安裝了拉鏈式構造,飛行人在打開降落傘後可以拉開拉鏈,這樣他們的雙臂就能夠自由行動,控制降落傘的滑行。

而第二套的效率更高,通過尼龍繩將前翼與飛行服臀部的索套連結起來,尼龍繩的末端打成活扣,一旦需要,只要拉動活扣,前翼的下部就能與飛行服分離,雙臂就可以自由活動。庫斯馬對這一設計十分滿意:“這種革命性的設計使我們的產品能夠最終走向大眾化,因為在飛行中,你可以隨時解除飛行翼變成普通的跳傘員。”

構造

早期的飛行服與殺人機器無異,瓦倫蒂的不幸並不是個案,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30多年裡,一共有75人熱衷於飛行服的試驗,其中72人為此貢獻出了生命。而伯德曼飛行服採用了革新的設計,經美國跳傘聯合會鑑定後認為安全可靠,特批准其可以進行銷售。

1.前翼解除拉鏈

一旦飛行人打開主降落傘,他必須能將雙臂伸到頭頂的位置去控制降落傘,這時他只要把這個位置的拉鏈拉開就能使胳膊自由移動。

2.一體化降落傘

降落傘與飛行服之間進行了一體化設計:肩帶在飛行服外,腿帶則在其大腿上方裡面,這樣的設計保證降落傘與飛行翼之間不會彼此干擾。

3.腋窩與臀部進氣口

由格線復蓋著的進氣口可以使空氣充滿整個飛行服,使飛行翼呈現與機翼類似的立體結構,增加受力程度及提高升力。

4.後翼解除拉鏈

此拉鏈在足踝與大腿之間,飛行人在打開降落傘後可以拉開此拉鏈,使雙腿解放出來,便於著陸。

5.緊急解救裝置

此處的飛行前翼與一根繩子相連線,飛行人可以在緊急情況下把這根繩子抽出來,解除飛行翼,將雙臂釋放出來。

追隨者眾——三年售出上千套

這種設計的可靠性,經過1300次飛行試驗得以證明。1999年,庫斯馬進行第一次試驗時並沒有多少信心,他要從4200米的高空跳下。為了互相壯膽,庫斯馬後來的女朋友以及派克尼克和庫斯馬3人一同做了第一次試驗。在此之前,他們也曾試過在風洞中進行試驗,不過,站立狀態下進行的試驗會把試驗人吹到牆壁上,他們不得已還是選擇老路子,從飛機上跳下。庫斯馬回憶時毫不掩飾自己當時的恐懼,在試驗成功之前,庫斯馬認為自己生還的幾率不過是50%。“不過,當我們3個一同跳下飛機的那一刻,”庫斯馬回憶說,“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你不可能想到恐懼,你所看到的是你在雲叢中飛行,你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白雲上,而當我們降落後,你就感覺自己是從閃電中降生出來一樣,這時,我想讓每一個高空跳愛好者都有這種經歷。”

飛行服為什麼做成連體式樣

設計成連體式飛行服是各國空軍多年來在飛行、作戰中總結出來的,我軍是90年代末才開始裝備部隊的。

除了穿著相對簡單、整齊美觀外,因戰鬥機座艙較小,連體式飛行服是整體緊身型的,沒有飄、擺部分,飛行員進出座艙就比較靈活,也不會因服裝的飄、擺部分誤碰、掛座艙內的開關、設備,特別是對飛行員空中跳傘更有利。

因此,空軍飛行員只要是駕駛背救生傘飛行的飛機,都要求穿連體式飛行服。不背救生傘飛行的飛機,飛行員可穿飛行夾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