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徐景新、陳大偉民樂作品]

飛天原意是:在佛教初傳不久的魏晉南北朝時,曾經把壁畫中的飛仙亦稱為飛天,是飛天、飛仙不分。後業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指的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中國獨有的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徐景新、陳大偉運用飛天素材風格原理創造了《飛天》作品

民樂合奏《飛天》,由徐景新、陳大偉作曲,樂曲描繪了飛天婆娑起舞的美好藝術形象,給人以美麗而悠遠的暇想。

飛天是佛教中的奏樂之神,又名“香音神”,是象徵自由快樂的天神。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有許多婀娜多姿、形態生動的飛天,以其獨特優美的藝術形象著稱於世。1982年,徐景新、陳大偉參觀了敦煌石窟後,為飛天的美好藝術形象所感染,寫下此曲。1984年,此曲在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獲二等獎,1986年又獲1984-1986年首屆上海市文學藝術獎。

樂曲以奇幻的音響開始,仿佛描述飛天離壁而出,將人們帶進仙氣縈繞的雲天境界。隨著樂曲的發展,刻畫飛天的優美舞姿,氣氛漸趨熱鬧,及後威猛勇武的力士神加入舞蹈行列,將樂曲推向高潮。在熱情奔放、粗獷矯健的舞姿後,寬廣的音樂主題呈現出金石齊名的天國殿堂,飛天和各種神異往來於高閣重樓間,如無阻隔。樂曲尾聲漸趨安靜,仿佛縱情歌舞的神靈們逐漸飄回壁畫中去。石窟恢復神遊前的寧靜、神秘……

樂曲為復三部結構。引子以雲鑼、碰鈴、笙、揚琴、箏和四五度疊置的弦樂等構築成神秘縹緲的音響背景,具有清風微拂、祥雲繚繞般的意境。突然,透出了口笛明亮遼闊的旋律,仿佛是飛天穿過層層瑞靄祥雲奏樂飄逸而來。

第一大段的主題在磬和木魚的輕擊聲中由高笙和箏奏出。古樸典雅的旋律描繪飛天婆娑起舞的動人情景。

第二大段是展開性的段落,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單三部結構,第一主題描繪飛天的舞姿由文靜優美轉入活潑興奮;第二部分先由古箏奏出強有力的第二主題,隨後不斷變化反覆,進入高潮,描繪各路神仙匯集而來,盡興而舞。接著由笙主奏出一段安詳肅穆的音樂。木魚叩擊。鐘聲迴蕩,猶如眾神在香霧繚繞的佛殿內誦經的場面。

第三大段是動力性再現,鐘鼓齊鳴,氣勢磅礴,仿佛是彩雲飛騰,飄帶飛展。尾聲又回到安靜神秘的引子意境中,描繪飛天與眾神歡舞后,向天際漸漸飛去。最後,音樂餘音裊裊地結束在雲鑼的叮噹聲和弦樂透明的泛音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