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東北太平洋生成
2014年7月20日,一個低壓區在墨西哥西南部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1E。下午8時,美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機率為1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機率為20%。
7月21日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機率為2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機率為30%。
7月22日上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機率為1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機率為10%。下午2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LOW”並發展機率為2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機率為30%。
7月23日下午2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6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80%。下午8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7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80%。
7月24日上午2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80%,未來五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90%。
7月25日下午2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熱帶風暴,同時給予編號07E,並將其命名為吉納維芙。
7月26日下午11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其後,吉納維芙進入中太平洋海域,改由中太平洋颶風中心(CPHC)發報。
進入中北太平洋
7月28日上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
7月30日上午5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再度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1日上午5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
8月2日上午8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MEDIUM”並發展機率為50%。下午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90%。
8月2日下午8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對其未來兩天發展評級為“HIGH”並發展機率為100%。下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3日上午5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上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再次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6日上午5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又再次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2014年8月6日晚間,吉納維芙開始爆發增強。下午8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颶風。
8月7日上午8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三級颶風。上午11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颶風。
其後,吉納維芙穿越國際換日線,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在此時,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並改由日本氣象廳(JMA)開始發報。
進入西北太平洋
8月6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對吉納維芙的鄰近海域發出烈風警報。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對吉納維芙的鄰近海域發出暴風警報。
8月7日上午11時30分,位於中太平洋的吉納維芙越過國際換日線後,隨即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並繼續沿用原名稱吉納維芙。下午2時,中央氣象局(CWB)將其評定為強烈颱風。同時,中央氣象台(NMC)將其評定為超強颱風。 下午3時25分,日本氣象廳將其評定為颱風。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超級颱風,並預測吉納維芙的強度將會達到五級超級颱風的等級。晚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五級超級颱風,成為2014年第二個五級超級颱風,更是首個在東北太平洋形成的西北太平洋颱風。
8月8日上午6時,韓國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
8月8日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四級颱風。
8月9日下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颱風。
8月10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晚上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8月11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8月12日上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並發出最後的警報。下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
8月14日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壓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