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鳳靈街道
鹽亭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個經濟開發區,14個鎮、19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個街道辦事處,撤銷新農鄉、麻秧鄉、兩岔河鄉。2個街道辦事處:鳳靈街道辦事處、麻秧街道辦事處和鹽亭經濟開發區。
基本情況
鳳靈街道辦事處位於鹽亭縣老城區,是全縣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幅員面積85.8平方公里,有3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5個居民小組。 有耕地1.59萬畝,其中田6238畝。
城區面積6.2平方公里,有街道47條,商場39個,商店3100餘家,集貿市場6個,個體工商戶5200餘戶,城區綠化面積68萬平方米。
內設機構
鳳靈街道辦事處內設中層部門有:黨政辦、民生事務辦、城市管理辦、社會治理辦、經濟發展辦、財政所、農業服務中心。街道有社區幹部102人,臨聘人員2人(街道2人、社區0人),公益性崗位34人、社區靈活就業人員92人
基層黨組織20個、黨員1910名。其中機關黨支部1個,社區黨組織17個,包括8個社區黨委、5個社區黨總支,4個社區黨支部,社區直管黨支部32個,轄區小區黨支部3個,非公企業黨組織1個,社會組織黨組織1個。核定機關行政編制數33個,在編32個,在崗32個;事業編制數4個,在編在崗1個,機關工勤編制數2個,在編在崗2個。
人口
2018年,鳳靈街道辦事處轄區總戶數30735戶,常住人口82155人,流動人口12000人。有少數民族1200餘人。
自然氣候
鳳靈街道辦事處森林覆蓋率達48.5%,年均氣溫16.3度,年降水量860毫米,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行政區劃
風靈街道辦事處下 轄東街、新西街、文同、紅光、石龍、指南、濱江、南街、北街、城東路、石嶺、梓江、彌江、雲盤、萬安、三義、先鋒17個社區和復興村、鹹水村 、梅花村 ,鳳靈街道辦事處駐桂花街72號。
風景名勝
鳳靈寺
鳳靈寺位於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城彌江河東岸的鳳凰山,是川北著名的佛教勝地之一。遠在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顯宗佛教就傳入鹽亭後遍及全縣,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鳳凰寺建立“鹽亭縣佛教會”。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農曆十月,鳳靈寺建立戒壇後,遠近來寺朝拜觀光者絡繹不絕。
1987年3月,鹽亭縣人民政府批准, 重建鳳靈寺於董政山腰柏林中。1988年6月,修建竣工仿古結構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403平方米。同年10月塑造佛像和十八羅漢共24尊,在四面牆壁繪畫了釋迦佛的故事。1992年2月新建竣工韋陀殿,建築面積為549平方米,巍峨雄勢,富麗堂皇,紅牆青瓦,雕花門窗。1989年3月動工修建千手千眼四面觀音殿,建築面積為265平方米,青瓦屋,重檐翹角。在觀音殿的前壁上懸掛著一道大匾,從不同方向看,有不同顏色和不同內容的文字,正面看是“慈航普渡”,左面看是“大慈大悲”,右面看是“普渡眾生”。正中蓮花坐檯,內塑高7.5米、11個頭、1008隻手的四面千手觀音一尊,莊嚴慈祥。正中壁上懸掛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寫的“觀音殿”三個朱紅大字的墨漆匾。1990年5月 修建辦公室連住宿二樓一底的綜合用房24間,建築面積733平方米,1995年底竣工圓通寶殿215.8平方米,琉璃構件,內塑座式觀音塑像,令人耳目一新。
1992年4月在鳳凰山麓,修建仿古結構重檐歇山式的天王殿一座,建築面積297平方米,以此殿代寺山門。階沿上的六根大柱立於六個垂蓮磉凳之上。現在,整個鳳靈寺密林圍護,鬱鬱蔥蔥,遠山起伏,氤氳瀰漫。寺院建築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絢爛多姿。年年歲歲吸引著眾多佛教信徒來此磕頭,現信眾人次已達數萬人。
兩江廣場
位於梓江、彌江交匯處,是連線老城區與指南新區的重要節點,是市民休閒健身的又一重要活動場所。該廣場的建成,與梓江、彌江兩岸及文同橋、玉帶橋燈光亮化工程交相輝映,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水體景觀,成為城市景觀的點睛之筆和展示鹽亭山水田園城市形象的“視窗”。
嫘祖文化廣場
平面呈長方形布局,東西長360米,南北寬260米,總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廣場入口處壁上鐫刻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莫言先生題寫的 “嫘祖文化廣場” 金色大字。拾級而上是寬闊的三層三十六級台階,台階踏步中央有三幅花崗岩浮雕,展示嫘祖一生的功績,到至高處是地標性建築31米高的筆塔和參議會館,會館後面是兩株樹齡200多年的黃果樹,樹高20多米,樹冠像兩把巨傘。
濱江休閒帶
濱江休閒帶是縣委、縣政府著眼城市發展和民生改善實際,將經濟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有機結合的經典之作。項目總投資2億元,全長2200米,北起梓江、彌江兩江交匯處,南至梓江閘壩,橫跨縣城新舊城區。2015年初建成並投入使用,其功能區上部河堤廣場面積達7.8萬平方米,下設2.2公里長車行道,同時設定停車位1000餘個,路面下設定直徑1.2-1.5米雨污分流管徑。建成後,進一步提升了鹽亭城市品位,滿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顯山露水的鹽亭更加璀璨。
玉帶城門
鹽亭老城門,高10米左右,由約千根石條壘砌而成,下寬上窄,中間是城門,門扇上布滿了裝飾性鐵釘,顯得厚重而威嚴,城樓牆上有古時用來抵禦外敵入侵,進行射擊和防禦的垛口。根據城門碑記記載,城門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當時的縣令將土城垣改建成石城,分為東西南北四道城門,至今已有500多年,尚存東門一處。1986年12月鹽亭縣人民政府公布公布玉帶城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6月綿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玉帶城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筆塔
因塔形似一枝巨大的毛筆,故名筆塔。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144平方米,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為七級六角樓閣式磚塔,單筒式結構,攢尖式塔項。塔身建在三層紅砂岩石的基座上,基座呈六邊形,全塔通高31米。筆塔寓意招喚文風,冀望家鄉振興而建。其雕刻藝術高超,造型精美,別具匠心,傳統文化氣息濃郁,在四川境內是一座建造特殊的磚塔,也是鹽亭縣城內最耀眼的古文化標誌,更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研究清代文化藝術有著重要意義,價值很高。1986年12月,鹽亭縣人民政府將筆塔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筆塔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