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風箏誤》描寫詹烈候生有二女,小女淑娟美艷賢惠,是柳氏所生;大女叫愛娟,為梅氏所生。一位書生韓琦仲在風箏題詩上,由另一位貴公子戚友先放風箏,不巧風箏線斷,飄落到詹烈候家,被詹府二小姐淑娟拾到。淑娟撿起後,見詩句芳心大動,便和詩一首。風箏由戚家家童索還。韓琦仲在戚友先書房,見淑娟和詩大喜,故意又作詩一首,再放風箏,此迴風箏竟落於醜女大小姐愛娟院中。愛娟誤以為是戚友先所作,遂冒充淑娟,拜託奶娘邀約月夜相會,韓琦仲冒名前來,被愛娟奇醜的模樣嚇跑。韓琦仲從此專心苦讀。後來愛娟被父母許配給戚友先,洞房花燭夜誤將夫君認作韓琦仲,戚友先見新娘是醜陋的愛娟,暴跳如雷。愛娟之母趕來相勸,並準其再娶三妻四妾,友先方才罷休。韓琦仲在高中狀元之後,由義父策劃娶得淑娟。
作品目錄
第一出 巔末 | 第六出 糊鷂 | 第十一出 鷂誤 | 第十六出 夢駭 | 第廿一出 婚鬧 | 第廿六出 拒奸 |
第二出 賀歲 | 第七出 題鷂 | 第十二出 冒美 | 第十七出 媒爭 | 第廿二出 運籌 | 第廿七出 聞捷 |
第三出 閨哄 | 第八出 和鷂 | 第十三出 驚醜 | 第十八出 艱配 | 第廿三出 敗象 | 第廿八出 逼婚 |
第四出 郊餞 | 第九出 囑鷂 | 第十四出 遣試 | 第十九出 議婚 | 第廿四出 導淫 | 第廿九出 詫美 |
第五出 習戰 | 第十齣 請兵 | 第十五出 堅壘 | 第二十齣 蠻征 | 第廿五出 凱宴 | 第三十齣 釋疑 |
創作背景
順治九年(1652年),李漁賣掉了伊山的產業,全家移居杭州,開始了“賣賦以糊其口,吮毫揮灑怡如”的創作生涯。由於既有經濟收益,又能發揮自己所長,李漁很快就投入到勤奮的戲曲和小說創作中。 《風箏誤》是順治十年(1653年)李漁在客居杭州期間寫成的作品。
人物介紹
韓琦仲
男主人公韓琦仲作為封建社會的文人,雖未擺脫考取功名的名位觀念,但功名只是配角,也沒有用它為愛情開道,而故事中主要突出的是他在戀愛婚姻上的不隨俗、不苟合的情懷和品質。他要求自己的伴侶不但要有才有貌,還要有美好的品質,所以他不逛妓院,面對放蕩無知的愛娟的百般挑逗,以及老伯父的逼婚,都堅決不為所動。尤其是經過“驚醜”的教訓後,他深有感觸地說:“不可聽信風聞語言,不可拘泥娶名家閨秀”,“不以門楣高下為轉移,不為蠱惑語言所左右,嚴肅對待,認真行事……”這種主動追求,又嚴格要求的婚姻戀愛觀都是值得肯定的。
淑娟
女主人公淑娟溫柔端莊、知書達理,雖未明寫她在和詩時對寫詩人的感覺,但在愛娟成親後,對姐夫戚友先的暗自評價,則充分表明她曾經把戚公子想像成風流瀟灑的書生,待真正見到戚友先後,則料定那風箏上的詩不是他寫的,這說明淑娟心裡頭也是愛才的。後來戚友先對她欲行不軌,她堅決拒絕,並且以劍相逼,勇敢剛烈之氣凜然於身,若讓淑娟委身於無德、無貌的戚友先,她是決然不從的。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風箏誤》寫了青年男女的婚戀糾葛,還寫了他們的婚戀觀念。在婚戀觀上,《風箏誤》中既保存了門當戶對,更堅持才當貌對。兩者相互矛盾,又相對並存。才當貌對雖不是一種正統觀念,卻作為一種個人追求愛情的標準而被人們在實際中承認,這在韓琦仲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但他又不能完全拋開門當戶對的壓制,他才高自傲,要尋一個才當貌對的佳人為伴侶,但往風箏上題情詩時,還是接受家僮建議,假借戚友先的名,怕自己人窮詩也被看低。而愛娟雖和淑娟同是宦家小姐,與戚友先可以門當戶對了,但也自認才不驚人,貌不動人,因而冒淑娟之名,約書生密會。門當戶對與才當貌對相斥相存,前者雖在婚戀中占主流,但後者也漸趨上風,最終美配美,醜配醜,也算皆大歡喜。
藝術特色
《風箏誤》以“關目新奇”和“針線綿密”著稱,整個故事以風箏為線索,引起一系列巧合和誤會。戚友先放風箏,卻是韓琦仲題的詩,淑娟和了詩,風箏被索回,本是戚友先的風箏,卻又落在韓琦仲手裡,這是第一個巧合。韓琦仲見詩起心,慕淑娟才貌,另做風箏,卻掉進梅氏的院裡,被愛娟拾得,這是第二個巧合。真是無心插柳,卻有花發,待有心栽花,卻另生別柳。韓琦仲把愛娟當成淑娟,愛娟把韓琦仲當成戚友先,這是第一個誤會。後來愛娟又把戚友先當成了韓琦仲,這是第二個誤會。而最後,韓琦仲把淑娟當成愛娟,這是第三個誤會。最後誤會解除,所有誤會串起來又終成巧合,乃誤會之巧合也。苦苦尋覓,層層疊嶂,條條線索交錯,本要成一團亂麻,卻又亂極自解,遂成順暢,才子得配佳人,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風箏誤》作為喜劇,結局自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合家歡聚”,但作者沒有像別的劇作家一樣把大團圓的過程寫得充滿艱辛、曲折,也沒有著力渲染痛苦以強化結局的歡喜,而是情節曲折卻不龐雜,喜憂相伴但無悲傷,不讓讀者經歷故意創造出來的苦痛之感,而是給人徹頭徹尾的輕鬆和無憂無慮的快樂,以樂忘憂,以此形成純純粹粹的喜劇。
《風箏誤》的語言特點是淺顯俏皮,適合舞台表演,適合大眾流傳。特別是劇中賓白,雖然通俗,卻精彩生動,劇場效果極佳。而作者運用誤會、巧合結構喜劇的技巧極為嫻熟,關目布置精巧,針線細密。塑造人物的性格、語言、舉止處處體現喜劇效果。
後世影響
《風箏誤》中《驚醜》、《前親》(《婚鬧》)、《逼婚》、《後親》(《詫美》)等出,是崑曲和其他地方戲常演的段落。還出現過一個無名氏根據劇本改編的《風箏誤彈詞》。梅蘭芳和尚小雲還曾改編全本演出過。梅蘭芳的《風還巢》也是根據此劇基本情節改編的。
作者簡介
李漁(1611—1680),字笠翁,又號笠鴻、滴凡,別署笠道人,作小說署覺世稗官,蘭溪(今浙江金華)人士、明亡前數度應試落第,入清後組織戲班,專門從事文藝創作和演出活動,過著浪遊四方的生涯。由於他潛心於戲曲創作、表演和理論研究,故成為戲曲作家和戲曲理論家。他的傳奇作品有《風箏誤》、《余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慎鸞交》、《巧團圓》、《風求凰》、《意巾緣》、《玉搔頭》10種,合稱《笠翁十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