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 21.85 平方公里,海拔 2400 米,年平均氣溫 9 ℃,年降水量 1300 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洋芋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474 畝,人均耕地 0.86 畝,林地 630 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7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一、二產業 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74 畝(地 474 畝),人均耕地 0.86 畝,主要種植 糧食、經濟等作物;擁有林地 630 畝;水面面積 99 畝;草地 7387 畝;荒山荒地 7387 畝,其他面積 16798 畝。有 銅礦 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143戶通自來水,有 0 戶飲用井水,有 143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43 戶通電,有 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86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00%和60.1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15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15 戶(分別占總數的10.49 %和10.49%)。
該村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 1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5 公里。
到2007年底,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0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0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143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0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88.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2.3萬元,占總收入的25.25;畜牧業收入 22.1萬元,占總收入的25.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70 頭,肉牛 2 頭,肉羊 461 頭);林業收入 0 萬元,占總收入的0.00 %;第二、三產業收入21.9萬元,占總收入的 24.8%;工資性收入22 萬元,占總收入的24.91%。農民人均純收入1457元,農民收入以 一、二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 人(占勞動力的2.46%),在省內務工 5 人,到省外務工 3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一、二產業 (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外。2007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5.7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6.45%。擁有企業 1 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143 戶,共鄉村人口 551 人,其中男性 290 人,女性 261 人。其中農業人口 551 人,勞動力 325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550人, 彝族1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545 人;享受低保 60 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6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1 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 13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在校學生60人,距離鎮中學17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 人,其中小學生40 人,中學生20 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143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38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年末集體總收入2.63萬元,有固定資產 4.6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政、村務、事宜。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1 個,下設 3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 人,少數民族黨員 1 人,其中男黨員7 、女黨員2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 1 個,共有團員 25 人。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風景村地處高寒山區,村民文化教育落後,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人畜飲水困難,地質災害非常嚴重,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因地制宜,利用紙廠的優勢條件發展第二、三產業。2、發展養殖業,重點放在綿羊養殖。3、發展經濟林木種植,主要以核桃為主。4、發展藥材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