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的畫卷:大足石刻藝術

風俗的畫卷:大足石刻藝術

大足石刻藝術的佛教背景 大足石刻藝術的美學背景 石刻藝術美的創新

圖書信息

作 者:龍紅 著 叢 書 名:

藝術設計人文叢書 出 版 社:重慶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2445555 出版時間:2009-01-01 版 次:1 頁 數:375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藝術 > 藝術理論與評論

內容簡介

較系統而深入地對大足石刻進行了考察、分析,並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作者從大足石刻的背景、藝術手法和裝飾特徵人手,著重探討了唐宋時代的世俗審美精神,提出了“大美的創造與至善的和諧”,由兩者的統一,達到了“諸美悉備,圓融精深”的境界。將有助於我們對中國美術史的全面認識。

作者簡介

龍紅,男,1967年出生於重慶市,副教授,碩導。先後就讀於重慶師範大學、西南大學、東南大學,獲文學(藝術學)博士學位。2007年7月作為博士後,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從事傳統設計藝術思想史研究工作。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等。
現任教於重慶大學藝術學院,先後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出版著作3部,主編、參編教材8部,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3項。

目錄

緒論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現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足石刻藝術的命名及歷史發展概貌
第1章 大足石刻藝術的形成背景
大足石刻藝術的經濟背景
大足石刻藝術的佛教背景
大足石刻藝術的技法背景
大足石刻藝術的美學背景
第2章 大足石刻藝術表現題材的個性特色
儒、佛、道三教的高度融合
儒、佛、道三教的歷史發展與
“三教合一”
儒、佛、道三教外部融合
階段的設計表現
儒、佛、道三教內部融合
階段的設計表現
濃郁的密宗精神
中國式佛經變相——兼及所謂偽經的
辨析
普遍的觀音信仰
豐富的民俗信仰
第3章 大足石刻藝術的技法特徵
繼承與創新有機統一
雕刻技法手段的集大成
雕刻技法手段的新創造
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創造特徵
藝術與環境相融合的生態特徵
取境
借境
造境
圖案的設計特徵
造像背光的圖案設計
造像冠飾的圖案設汁
造像服飾的圖案設計
龕窟壁面的圖案沒計
尊像持物與寶座的圖案設計
強烈的對比特徵
虛與實的對比
繁與簡的對比
動與靜的對比
崇高與世俗的對比
超凡卓越的巨觀設計意匠
第4章 大足石刻藝術的審美特徵
靜穆中的偉大:人體美的含蓄表達
深邃的意境創造:人性美的極度張揚
風俗的畫卷:鮮活的生活美
世俗民眾的豐富生活直接
進入石刻畫面美的構築之中
石刻造像內容表現了宋代
社會風俗美
佛、弟子、菩薩等塑像反映了兩宋
世俗社會關於美的評價標準
“三教合一”造像反映了
豐富多彩的世俗審美精神
大美的創造與至善的和諧:諸美悉備
圓融精深
端莊雄偉
飄逸秀雅
精工富麗
瑋奇
素樸無華
含蓄蘊藉
第5章 大足石刻藝術的獨特貢獻
外來佛教藝術中國化過程的完成
個性化的浪漫之美
石刻藝術美的創新
“三教合一”造像的卓越表現
鐫匠題名彌足珍貴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並非是平衡的,就像山嶽有高低、水流有長短一樣。即使在同一個基準上,也會因為地域的自然條件等而有所差別。特別像我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由於數千年來在黃河流域表現出歷史的連續性,常被人們稱作中華民族的搖籃。實際上,遠古人人傍水而居,像長江這樣的巨流,在它流過的地域,怎么會沒有人的生息呢?近數十年考古發掘研究證明,在長江流域的文化發展,並不晚於黃河流域,尤其在藝術上,表現出了特異的風采。十多年前我寫過一篇題為《跛者不踴》的文章,即有感於美術史論研究的不足而發,所指主要是對於宮廷藝術和文人藝術的強調,而忽略了邊遠地區的民間藝術和宗教性的藝術。譬如遼寧地區的紅山文化,5 000年前的泥塑女神和玉器豬龍; 浙江地區的河姆渡文化,7000年前的牙骨雕刻和乾欄式建築;四川地區的三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和金飾品,都是洋洋灑灑,展現了不同的輝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