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祿[清道光鹹豐年間蘇州吳縣人]

顧祿[清道光鹹豐年間蘇州吳縣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顧祿(1793—1843),字總之,一字鐵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鹹豐年間蘇州吳縣人。

顧祿(1793—1843),字總之,一字鐵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鹹豐年間蘇州吳縣人。生年月不詳。家境富裕,盡能供他長年挾資出遊,觀山攬勝,出席文酒詩會。袁學瀾在《重過抱綠漁莊感舊記》中如是寫道:“我與顧祿相識於青溪邀月榭。顧君正當意氣風發、豪氣乾雲、志向清狂之時。遊方各地,尋訪才俊。當地名賢、勢族豪傑,皆在交往之列。日日馳騁在酒會文社之間,以豪俠自命。”嘉慶二十三年(1818),母親去世.,顧祿在家守孝,他不再出遊或參加鄉試,閉門無事,開始寫他的蘇州風土記――《清嘉錄》。名字取自陸士衡的“土風清且嘉”之意。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橋倚棹錄》亦刊刻完成,而顧祿的人生也走過了鼎盛的正午。他被友人陳某人誘惑拉攏,覷覦一位富族的家財,訴訟到官府,顧祿因此受杖刑,並且打入牢獄。道光二十三年(1843),顧祿不堪打擊,悄然去世。著作甚富,有《雕蟲集》、《紫荊花院排律》、《駢香儷艷》、《酒春秋》、《看楓約》、《壺中攬勝》等十種,輯成《頤素堂叢書》刊刻出版。還撰有《羽族棋譜》,與友人合輯《菸草綠》一卷。

《清嘉錄》和《桐橋倚棹錄》是顧祿一生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兩部著作,顧頡剛曾評說:“顧鐵卿以詳記蘇州歲時風俗,並加考訂,著《清嘉錄》成名”。《清嘉錄》以十二月為序,記述蘇州及附近地區的節令習俗,大量引證古今地誌、詩文、經史,並逐條考訂,文筆優美,敘事詳實,是研究明清時代蘇州地方史、社會史的重要資料。《桐橋倚棹錄》則以蘇州一帶風景佳地、古今名人遺蹟為綱,集建築、掌故、詩文為一編,與《清嘉錄》角度不同互為補充:“清嘉錄以時間為經,桐橋以空間為緯”。兩書雖然著眼於蘇州的風土人情,但涉及整個江南地區。顧祿在《清嘉錄》例言中說:“吳越本屬一家,而風土大略相同,故書中雜引浙俗為最繁,次及輦下,若他省別府,偶一援之,以證異同而已”。兩書的特點是:“清代的風土雜著頗多,重要都邑幾乎都有,而以談北京、蘇州者為多。此類著述或隨筆札錄掌故沿革,或按方位記述城坊建置,或發之於吟詠;或以之為導遊。其能以月為序,以節令民諺為題,敘地方風土人情,娓娓詳備。兼能參稽群籍,附加考按者,自當以《清嘉錄》《桐橋倚棹錄》為最。”(來新夏《清嘉錄·桐橋倚棹錄》前言)。

兩書記述清代江南的民俗風情,保存了不少可貴史料,如記“守歲”:“家人圍爐圍坐,小兒嬉戲,通夕不眠,謂之守歲”,並引周處《風土記》、周密《武林舊事》和吳自牧《夢粱錄》關於守歲的記述;記“燈市”:“自臘後春前……至十八日始歇,謂之燈市”書中將燈形分為人物、花果、百族、奇巧諸類分別敘述,在它們的取名和描繪上頗化功夫。江南民間過元宵以“鬧燈”為重頭戲;謝灶《清嘉錄》卷六《謝灶》條說:“初四、十四、二十四,比戶祀司灶,謂之‘謝灶’。諺云:‘三番謝灶,勝做一壇清醮’”;養蠶:“環太湖諸山,鄉人比戶蠶桑為務。三四月為蠶月,紅紙粘門,不相往來”,“治其事者,自陌上桑柔,提籠采葉,至村中繭煮,分箔繅絲,歷一月,而後弛諸禁”顧鐵卿《清嘉錄》記蘇州一地之習俗禮尚遊覽勝境,為晚近幾士歲時地誌之翹楚。王伯祥認為此書之趣,算是《荊楚歲時記》加《聊齋志異》,“讀之如諫果回味,歷久彌甘。”

道光十年(1830),《清嘉錄》付梓;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橋倚棹錄》刊刻完成。《清嘉錄》作為《頤素堂詩鈔》之附書,一併流入日本。道光十七年(1837)日本出翻刻本。日人推崇其詩為:“各體鹹備,眾妙悉臻,彬彬風雅,比興不墜。”贊《清嘉錄》則是:“慎而不漏,詼而不侈,考證精確,纖悉無遺。”日本學者朝川鼎為之序,視為方誌邑乘之重要補充。日人甚至到蘇州尋他,封他作才子,面陳仰慕之情。

今有:《清嘉錄》,王邁校點,鳳凰出版社1999年版;《清嘉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嘉錄·桐橋倚棹錄》來新夏、王稼句點校,清代筆記史料叢刊,中華書局2008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