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導演布諾-夢憲傑翁曾寫過三本研究顧爾德的專書,在前作《郭德堡變奏曲 - 顧爾德彈巴哈》就曾拍攝 1976-1981 五年間顧爾德演奏這首巴哈經典曲目的各個版本,並深入訪談顧爾德,留下兩人精采對話的珍貴影片。二十多年後,導演集結綜合現存所有與顧爾德相關的紀錄資料,不論是音樂或文學方面的題材,試圖探問關於顧爾德天賦異稟這個向來吸引廣大樂迷和媒體興趣的話題。片中藉由匿名的顧爾德‘信徒’們的參與,造成一種顧爾德親自回答提問的假象。同時,顧爾德又似乎是整部影片的敘事者。職員表
- ▪導演:Bruno Monsaingeon
- ▪編劇:Bruno Monsaingeon
- ▪攝影:John M. Tran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Humphrey Burton | Himself | ---- |
Glenn Gould | Himself | ---- |
影片賞析
對音樂的詮釋,並不取決於音樂之外的因素。不少演奏家都表示過,表演現場需要靈活機動的發揮,而非因循守舊的再現,因而他們往往迴避自己的錄音。按照這種看法,32歲的古爾德退出公開音樂表演一舉,無異於自絕於演藝生命。古爾德不僅放棄了音樂會現場發揮的機會,還悶在所謂的“子宮”(錄音室)里分析自己的錄音,似乎更與重視即興的表演原則相違。
然而古爾德認為,音樂會中,演奏者無可避免地要去參與到演奏者-聽眾互動;此互動並非詮釋音樂的必要元素,所以現場聽眾接收到的“詮釋”其實已經是羼雜的了。對於非現場的聽眾而言,音樂會實況錄音無法保證完整地記錄這一互動,所以他們的所聽離演奏者的臨場互動與音樂詮釋更隔一層。古爾德退入錄音室,放棄了與聽眾的互動。從此對他的聽眾而言,古爾德產生的非音樂詮釋信息恐怕只有破椅子的吱扭聲。然而,聽眾卻可以比在音樂會現場裡更準確的聽到古爾德的詮釋了。在音樂演出越來越追求非音樂成分的時代,古爾德的理念值得追求純粹音樂的表演者學習。
幕後製作
本片導演是一位重量級的法國紀錄片導演與小提琴家,從 70 年代起致力於音樂相關影片的拍攝,貢獻非凡,三十年來完成多位當代古典音樂家的紀錄片,包括鋼琴家李希特、小提琴獨奏家曼紐因、大衛-歐伊斯拉特夫、男中音費雪迪斯考等偉大音樂家。其中尤以《郭德堡變奏曲 - 顧爾德彈巴哈》、《曼紐因中國行》以及《謎之鋼琴家》廣獲好評,得獎無數。為慶祝舒伯特二百年誕辰,他與知名的阿爾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合作完成《死神與少女》。另一部得獎作品《小提琴家的藝術》則以兩集篇幅廣泛介紹二十世紀最重要小提琴演奏家如海菲茲、艾薩克-史坦、米夏-艾爾曼等人的音樂歷程與成就。被稱為是以‘耳朵’拍片的導演。上映日期
加拿大Canada2006年4月30日......(Toronto Hot Docs Film Festival)製作公司
Idéale Audience[法國]Rhombus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