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顧榮居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而後晉糟亂,固溶渡江而南,每歷危機,常有一人相濟。榮曰:“爾何人也?”對曰:“吾乃昔日守灸之人也。(據《世說新語》改寫)譯文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曾經應邀赴宴,發現端送烤肉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 就把自己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說:“他只不過是個僕人罷了,哪裡用得著施捨呢?”顧榮說:“怎么會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道它的味道的人呢?”後來戰亂四起,顧榮渡長江南流,每當遇到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幫助他。顧榮便問他為什麼這樣,原來就是得到烤肉的那個人。啟示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個故事講的是一餐之惠,恩年不忘,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作為士大夫,能顧及一個烤肉的僕人的感受,在那種環境下確是難能可貴的。多做一點好事,多關心一下別人,有時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會得到回報,當然,不要抱著這種想法去做好事。詞語解釋
1.應人請:赴宴。2.覺:發覺。
3.行炙人:端烤肉的僕人。炙:烤肉。
4.色:神色。
5.因:就。
6.輟己:讓出自己的一份。輟:停止,放下。
7.施焉:施,給;兼詞“於之”。
8.嗤:譏諷。
9.遭亂渡江:西晉末年,發生“八王之亂”,異族紛紛起義,建立政權,西晉官民渡過長江,史稱東晉.
10.每:每次
11.經:遇到
12.左右:幫助
13.所以:這樣做的原因。
14.嘗:曾經
15.坐:同“座”
16.行炙人:端送烤肉的僕人
17.綴:讓出
18.施焉:施,送。焉,代詞,相當於“之”。
19.乃:是。
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要樂於做善事,要有恩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