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來源
理念源自美國零售業
作為一種行銷理念,"顧客就是上帝"則應追溯到19中後期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一般認為,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l Field)和他當時的手下,後來創建了英國塞爾弗里奇百貨的哈里·戈登·塞爾弗里奇(Harry Gordon Selfridge)一同提出了"顧客總是對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這一影響深遠的行銷理念。同時,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還將零售業當時所奉行的顧客自慎(caveat emptor),即商品一旦出售概不負責的原則,改為無條件退貨。並在商店設定凳子等便民設施,讓那些在購貨時猶豫不決的顧客坐一坐,並建立了休息區,供過於疲勞或者興奮的顧客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繼續採購。
"顧客總是對的"體現的是一種把顧客至於工作中心,不僅出售商品並且出售服務的行銷思路。在19世紀那個現代服務業還不甚發達的時代,這種行銷手段自然大獲成功,甚至被服務業所接納成為一種新的準則。後來塞爾弗里奇在英國創辦百貨公司,就是繼承了這種理念並再次獲得成功。
行銷理念
作為一種行銷理念,“顧客就是上帝”則應追溯到19中後期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一般認為,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馬歇爾·菲爾德和他當時的手下,後來創建了英國塞爾弗里奇百貨的哈里·戈登·塞爾弗里奇一同提出了“顧客總是對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這一影響深遠的行銷理念。同時,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還將零售業當時所奉行的顧客自慎(caveat emptor),即商品一旦出售概不負責的原則,改為無條件退貨。並在商店設定凳子等便民設施,讓那些在購貨時猶豫不決的顧客坐一坐,並建立了休息區,供過於疲勞或者興奮的顧客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繼續採購。
“顧客總是對的”體現的是把顧客置於工作中心的服務思路。在19世紀那個現代服務業還不甚發達的時代,這種行銷手段自然大獲成功,甚至被服務業所接納成為一種新的準則。後來塞爾弗里奇在英國創辦百貨公司,就是繼承了這種理念並再次獲得成功。
一味強調"上帝"並非尊重
中國的顧客變身"上帝"之前,一直是被稱為"同志"的。解放後,由於消滅了私有制經濟,長期實行計畫經濟,所有的服務行業都是公營,吃大鍋飯。加之經濟政策導致物質極度匱乏,因此營業員對顧客大多也都是愛理不理,所有的服務行業幾乎都是一張冷臉。顧客有什麼牛的?大家都是同志,你能買到東西就算是不錯了。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引入,運用各種行銷手段"抓住"客戶成了服務業的目標。各種"微笑服務"、"顧客是上帝"、"顧客是衣食父母"等理念紛紛出爐,甚至還出現了跪式服務。
顧客從"同志"變成了"上帝"。雖然口號跟上了,但是商家其實並沒有真正學會尊重消費者,這套話語的轉變仍然缺少尊重。一味的喊"上帝就是對的"恰恰體現了一種“有錢的就是大爺”的社會風潮。而所有服務理念的前提,也就是交易雙方地位的對等原則缺缺失了,而這些前提、原則恰恰是一個合理的社會所必須具備的。
交易雙方人格平等
雖然每個人的職業千差萬別,但人與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上帝"並不比服務人員高尚。服務業誠然是需要開門迎客,服務有不同信仰、習慣、性格的顧客,但尊重是相互的,尊重顧客不等於顧客可以貶低別人。這次美聯航事件,張女士的丈夫在看到張女士和空乘有爭執後,只是不耐煩的重複用"shut up(閉嘴)"打斷別人,顯然是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上帝"。而在國內往往被忍讓的"上帝"遇到了9·11之後就偏向加強航空管理的美國人民,自然是被荷槍實彈的警察請了下去。
服務業對一些過火的舉動表現出一種大度、寬容是職業守則與道德修養。但這並不意味著"上帝們"的過火舉動就當然具有合理性。服務業出售的只是服務,而不是個人的尊嚴。大家似乎都忘了,交易的前提就是法律和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好比顧客在一家飯店吃了一頓大餐,然後說作為上帝就不付錢了吧,想必定然不能成功逃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