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焦山方丈

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 山僧亦好奇,呼童掃行路。 到處覓秋聲,肩輿入山去③。

作品原文

題焦山方丈
江風入霜林,寒葉下疏雨②。
蕭蕭復蕭蕭,可聽不可數。
山僧亦好奇,呼童掃行路。
到處覓秋聲,肩輿入山去③。

注釋譯文

①焦山:位於鎮江市東北面,長江的一座島嶼。與北固山、金山並稱“京口三山”。
②疏雨:此處指秋天的細雨。
③肩輿:即轎子。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導使睿乘肩輿,具威儀。”

作品鑑賞

中國古代文學一向有悲秋的傳統。其中名篇如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驚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抒寫季節感受,描繪秋天景色,悲異鄉之孤獨,悵時序之遷移,情景俱極真切動人,千百年來為世人所傳誦。但對出家人來說,秋天的到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此詩從江風乍起,樹林初霜寫起,集中筆墨,刻畫風吹葉落給人帶來的感受。首聯受到無可“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的啟發,但變曲筆為直筆,以為下文張脈,就不是簡單的沿襲。次聯由葉落如雨激起對大自然變化的敏感,濃縮了一個豐富的過程。這位僧人(也許還有作者)剛開始聽到葉落之聲,還非常好奇,一片片數來,由疏而密,最後只聽得“蕭蕭復蕭蕭”,不再能辨別清楚。“可聽不可數”,正是數而不得的結果。那么,這落葉聲到底包含著什麼樣的生命律動,蘊藏著大自然的什麼奧秘呢。於是,山僧就呼來童子,在落葉中掃出一條路,和坐著肩輿的詩人一起,到山中尋覓秋聲去了。在變化的大自然面前,沒有錯愕,沒有惋惜,有的只是發現的驚喜,順適的態度,這正是禪家之風。宋人歐陽修寫有著名的《秋聲賦》,可與此詩對讀。賦中說:“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歐陽修寫的是賦,所以鋪張揚厲,多方襯托;薩都剌寫的是詩,所以含蓄蘊藉,點到為止。二者都很出色,又具有不同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公元1327 年(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台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跳之才,人稱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容,以遊山玩水、歸隱賦閒、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其畫作《嚴陵釣台圖》和《梅雀》等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