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斑鸚哥魚

頸斑鸚哥魚

頸斑鸚哥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其中一科。

基本信息

世界分布:

印度太平洋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南至南非的索德瓦訥灣,東至社會群島,北至琉球群島,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大堡礁的南方。中國台灣東部、東北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模式種產地:

RedSea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

0-15米

最大體長:

40cm

有毒魚類:


經濟性: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上齒板於IP期無犬齒,TP期則具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8(7);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4鱗。胸鰭具13-15(14)軟條。尾鰭於幼魚為截形,成魚微凹、雙截形或半月形。稚魚體呈黑褐色,散布白色斑點;尾柄紅褐色;尾鰭淡色而透明,尾鰭基部具半圓形之白斑,斑之上下緣各具一黑斑。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的雌魚體色為紅棕色;鱗片具深褐色斑點,但尾柄部之鱗片則無此特徵;頭部色澤較鮮麗些;上唇橙紅色,上端具綠色條紋;頰部具兩藍綠色斑紋;眼部下方有一條不規則之藍綠色線紋;眼四周有輻射狀之不規則條紋;鰓蓋上端具一黑緣之黃綠色斑;各鰭為橙褐色,外緣具有藍線。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的雄魚體色均為深藍綠色或深綠褐色,鱗片具深色緣;大雄魚體色再轉為暗紫綠色;頭部色澤和IP期略同;背鰭及臀鰭為橙色或橄欖色,外緣有波浪狀之藍色縱帶;尾鰭為深藍綠色或深綠褐色,外緣具藍線,後方中央部位具前藍色後黃色之垂直帶,上下葉具橙紅色或粉缸色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清澈的舄湖、峽道與外礁斜坡的珊瑚礁繁盛區域。稚魚形成小群魚群活動於沿海地區的珊瑚礁,成常則喜獨游於珊瑚茂盛的礁湖或珊瑚斜坡外的海域。終端型雄魚通常有「家」的領域性,除它本身及一尾較大的雌魚外,尚有數尾體型較小的雌魚及小魚。以底藻為食。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皆有產。為中體型的食用魚種,肉質較靡爛,可作魚鬆。[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