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基本實現五通。有753戶通電,有 169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613 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474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386戶。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6.00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6.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6 輛,拖拉機 117 輛,機車43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62.00畝(發布於2009.6.1)。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213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28 戶;建有小水窖 288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01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 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3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發布於2009.61)。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397.40 畝(其中:田3,012.00 畝,地 2,385.40 畝),主要種植 玉米、小麥 等作物;擁有林地 26,429.00 畝;水面面積 47.00 畝,其中養殖面積 10.00 畝;草地 1,828.00 畝;荒山荒地 31,870.00 畝,其他面積 422.00 畝(發布於2009.6.1)。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7.15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360.60 萬元;畜牧業收入 92.55 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639頭,肉牛191頭,肉羊26 頭);第二、三產業收入 24.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133.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1元,農民收入以 菸草、制種、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16.2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55人,在省內務工151人,到省外務工4人(發布於2009.6.2)。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38 人,少數民族黨員117人,其中男黨員98 人、女黨員20 人。該村黨支部2000 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9 個村民小組。
該村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189人(發布於2009.6.2)。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755 戶,共鄉村人口 3140 人,其中男性 1689 人,女性 1451 人。其中農業人口 3118 人,勞動力 1832 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是納西族和漢族混居地)。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2860 人,參合率91%。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中心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2.5 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3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 132 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969.00 平方米,擁有教師 30 人,在校學生 256 人,距離鄉中學1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89 人,其中小學生479人,中學生110 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1,920.00 元一事一議籌勞 410.00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建有一個油橄欖基地,景色秀麗,人民勤勞,東巴文化底蘊比較深厚。該村委會是一片浸透了東巴文化的土地,昔日這裡"家家有經書、戶戶有法器、村村有東巴",如今東巴造紙、東巴萬年曆、東巴畫譜等珍寶仍在這裡流傳,在這裡土生土長的很多東巴至今還為這一神聖的文化盡心盡力。
村情概況
頭台村,屬於壩區。距離村委會6.00公里,距離鎮0.00公里, 國土面積44.00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氣溫17.50℃,年降水量9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5397.40畝,其中人均耕地19.58畝;有林地26429.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55戶,有鄉村人口3140人,其中農業人口3118人,勞動力183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79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77.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1.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菸草、制種、養殖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玉米制種,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1.0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西瓜籽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玉米制種產業。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水利建設不足。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加強農田水利和人畜飲水工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