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讀音
拼音:pō mù(頗牧)名稱來源
1、戰國時趙國廉頗與李牧的並稱漢揚雄 《法言·重黎》:“或問馮唐面文帝 ,得廉頗、李牧不能用也,諒乎?曰:彼將有激也,親屈帝尊,信亞夫之軍,至頗牧,曷不用哉?” 宋陳善《捫虱新話·論蘇黃文字》:“與其遠想頗牧,不若暗合孫吳。”林學衡《贈人四首·贈蘇乾寶》詩:“此去先鞭君猛著,中原頗牧好追尋。”
2、名將的代稱。
《新唐書·畢諴傳》:“帝悅曰:‘吾將擇能帥者,孰謂頗牧在吾禁署,卿為朕行乎?’” 明張居正《送敕使閱武》詩:“始知頗牧在禁中,何事勞師勤遠略。” 續範亭《五百字詩》序:“在座諸君,皆為頗牧 ,吾人詠歌,願宗高魯 。”
起翦頗牧
“起翦頗牧”,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將,就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國的名將,廉頗、李牧是趙國的名將。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有戰神之稱,秦國眉縣(今陝西眉縣東)人。白起主要的戰績:三次攻楚,大破楚軍,攻入郢都,焚毀其宗廟,迫使楚國遷都;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之戰殲滅趙軍45萬人。大小70餘戰,從無敗績,十六歲從軍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故六國之兵聞白起之名而膽寒。據梁啓超的說法,戰國時代在戰場上的直接死亡人數,大約有兩百萬左右。白起一個人領兵就屠殺了一百六十五萬,可以想像他率軍打仗有多么兇猛。像秦國與趙國長平一戰,紙上談兵的趙括統帥趙軍,白起統帥秦師。趙括哪裡是白起的對手,敗得一敗塗地,自己突圍時被亂箭射死,手下四十五萬趙軍全被秦軍俘虜。白起殘忍得將四十五萬人全部活埋,只留下數千人回趙國報信,此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實力與秦國抗衡了。後因與范雎有隙,在杜郵被逼自殺。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他是關中頻陽縣(今陝西富平縣)人。曾率軍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等國。後在秦軍將領李信率軍滅楚受挫的情況下,統領秦國的優勢兵力打敗項燕的楚軍,滅亡了楚國。他和他的兒子王賁對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廉頗是趙國名將,有著野戰攻城略地的功勞,位列上卿。廉頗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將相和”:廉頗認為藺相如的出身卑賤(太監的門客),不過是些外交上的口舌之勞,代表趙國出使秦國完璧歸趙、澠池會怒斥秦王,不辱使命才當了丞相,地位比自己還要高。他因此看不起藺相如,出言侮辱挑釁。而藺相如則選擇稱病不去上朝,遇到廉頗的車隊時也選擇避讓。有人問起此事,藺相如說:我並非怕他,而是怕將相不合,給虎狼般的秦國以可乘之機。廉頗聽到後很慚愧,親自負荊請罪,才有將相和的故事。後期統帥趙軍採用堅守策略,在長平與秦軍長期相持,趙王聽信郭開挑撥,更換趙括為主帥導致了長平之戰趙國的慘敗。廉頗離開趙國,先後出奔到魏國、楚國,但仍希望被趙國所用,留下了“廉頗老矣”的典故。
李牧是趙國守邊抗擊匈奴的名將。前期常年駐守在雁門,抵禦匈奴。為徹底剪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初期堅持慎重防守的方針。每逢匈奴前來劫掠,他都主動堅壁清野,使匈奴數年一無所得。即使被部將認為膽膽怯,被趙王撤換後又再次起用,仍然不改變這種故意示弱、麻痹敵人的策略。他注意厚待士卒,“市租皆輸入幕府,為士卒費”,因而深得士兵的擁護。進過幾年的發展使得趙軍兵強馬壯,士卒願為一戰。同時,“習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待時機成熟後,選用精兵良馬,巧設奇陣,誘敵深人,“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一舉剪除了趙國的邊患。後人稱李牧為“奇才” ,並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他戍邊保民的戰功。後期率軍抗擊秦軍,被郭開所讒,面對趙王的使者拒不交出兵權,被昏聵的趙王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