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順義十中是2004年9月才正式開學的一所完全中學,2010年4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四中順義分校。當時面對高標準的校園建築和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我們的確欣喜過,也興奮過!但緊接著的是壓力與思索:面對這么好的辦學硬體,我們十中人拿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水平來與之匹配?如何才能保證十中高起點、高效益、並可持續地向前發展?正當我們苦苦尋覓之際,遇到了EPD教育這樣一個好課題,EPD教育的思想正好與我們的十中發展思想高度吻合:即通過環境教育、健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建立一個和諧發展的校園,讓學生、教師和學校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我區教科室的大力協助下,學校於2004年10月正式成為EPD教育成員校。從此我們通過校報、校園網加強了對EPD教育理念的宣傳,成立了順義十中EPD教育中心組,經過多次討論最終確立了“協同推進EPD教育 建立和諧校園”的課題,並把此課題作為未來五年統領該校各項工作的核心思想寫進了《順義十中未來五年發展規劃》,為了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我們採用行動研究方法,確立了課題實施的內容和途徑:
圍繞一個課題:“協同推進EPD教育,建立和諧校園”
確定三個主題:“關愛環境、關愛健康、關愛明天”
通過三種途徑:“進課堂、進活動、進校園”
達到一個目標:“讓師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關愛環境 進行環境教育
我們對環境教育的理解不僅僅局限在自然環境方面,而是確定了自然環境、空間環境、人際環境三個方面的內容。在操作層面,立足該校實際,扎紮實實改善師生的生存環境,讓環境教育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
1、把環境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
(1)好的生活才是好的教育。建校伊始,該校把禁菸活動作為環境教育的第一課,禁菸從領導班子做起,從老師做起,並由政教處牽頭對全體學生進行:“珍愛健康遠離菸草”主題教育活動,召開了吸菸學生和家長座談會,現在的十中是名副其實的“無煙校”。
(2)開展一系列“環境建設”活動:宿舍環境建設、餐廳環境建設、教室環境建設、辦公室環境建設,讓環境意識滲透到師生在校生活的所有空間。該校住宿學生多,宿舍和餐廳是住宿生課餘生活的主要空間,也是同學們相互影響重要場所,該校制定了《文明宿舍評價標準》,定期評選文明宿舍,每學期末還評選出全校的標桿宿舍進行表彰,我們的校報開闢了“我愛我家”專欄,刊登學生們進行宿舍文明建設的好文章,讓宿舍成為學生溫馨的家,2005年9月我們進行了《規範管理,建立和諧宿舍環境》專題教育活動;此外,我們對師生進行文明用餐禮儀教育,淨化餐廳環境;進行教室環境評比,最佳化學習環境;進行文明辦公室評比,創造研究環境;抓好以上這些空間環境建設,會實實在在地改變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空間。
(3)通過主題教育活動,最佳化人際環境。
我們結合順義區“我與奧運同行,人人都是環境”主題教育活動,在校內大興文明禮儀之風,倡導文明禮儀行為,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先後召開了“我與2008”、“學會尊重”“懂得感恩”、、、、、、等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們在這些活動中成長著、受益著、並實踐著:該校李湛 同學把文明禮儀的好風尚帶回家庭,帶到社會,受到社會的好評,本學期,他被評為該校的文明禮儀標兵。“文明 理解 尊重”成為該校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通過“校長接待日”、“有獎合理化建議”、“老師,請聽我說”有獎徵文、教師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建立起了乾群和諧、師生和諧、師師和諧、生生和諧的校園人際環境。
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該校有地理、生物、化學、勞技等九門學科始終將課本內有關環保進行有機、有度、有量的滲透好,尋找教材中的結合點。如:地理學科在中國地理全冊中,找到結合點90多處,地理教師結合教材很自然地將環境內容滲透到各個知識點上。學校每學期安排相關學科進行環境教育公開課、示範課,提高環境滲透效果已成為學校一項重要工作,地理教師盧冬紅堅持環境教育,她經常上環境教育公開課,她的教案被收入《教師角色指南》一書。
3、在綜合實踐課中落實環境教育
二、關愛健康 進行健康教育
身心和諧即健康。通過禁菸活動和堅持早操鍛鍊保證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我們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健康教育的重點,要把學生引到心理健康的道路上來,藝術教育是最容易讓學生去掉逆反、嫉妒、自卑、自閉、、、、、、這些壞毛病的途徑,能有效地把人的思想引到健康、向上的軌道上來,為此,該校大力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
1、通過選修課滲透
在高一選修課中我們開設了:文學欣賞課、音樂鑑賞課、繪畫與美、書法與美,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通過活動滲透
學生不僅要會在認知中欣賞美,更應在活動中體驗和展現美,為此,該校組織學生進行了一系列活動:
組織初一學生到神笛陶藝村親手進行陶藝製作,進行主題為“青春飛揚”的大型卡拉OK比賽。
三、關愛明天 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終身學習正在變為社會及個人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所謂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是使學生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習慣,具有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與能力,有收集、交流、處理、使用信息的意識和技巧,永遠是主動有為的人。當前的課程改革,正是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懂得學什麼、何時學、何處學,懂得怎樣學,從而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這對廣大教師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這種教與學的轉變,正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頭等課題。該校從 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的不同角度滲透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但我們把教改作為培養學生和老師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
1、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要通過學校教育,使學生獲得持續學習的能力,我們主要通過最佳化課堂教學來實現:十中的課堂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改革課堂教學和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實效:
數學組的老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吳崇兵老師的論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嘗試》一文發表在順義區《普教通訊》; 雷衛芳老師的論文《在一節習題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體會》、《如何設計高質量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市二等獎。
生物組的情境探究學習,全斌老師運用情境探究培養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他的《情境—探究,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探》代表順義區參加北京市教學成果展示,情景探究在生物組積極推廣,2004年10月29日,全老師為全區做了《植物的礦質營養》探究研究課。
地理組採用活動探究學習,朱秀榮老師帶領學生積極活動,把課堂延伸到校外,2003年1月,她的探究式學習錄像課《氣候資源》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收錄,並製成光碟向全國發行。
政治組的誘思探究學習,他們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把深奧的哲學問題變得簡明而通透。2003年10月,李君美老師的誘思探究課例:《事物發展的原因》獲北京市思想政治課優質課大賽一等獎,並在北京教育網展播。
理化組的實驗探究學習,他們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獨立操作實驗,享受知識的產生過程,享受學習的幸福。如:張立新老師撰寫的《一節實驗探究課的教學設計及體會》在2004年5月順義教育學會第二界學術年會中獲三等獎。
老師們的課堂教改實驗,有效地改變了課堂教學的面貌,為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們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請看他們的表現:(課件展示)
家長的感觸很深:(課件展示)
2、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要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幫助教師在專業成長方面不斷前行,沒有教師的未來就沒有學校發展的未來,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教師專業成長助力:
(1)培育職業理想,塑造職業精神
教育需要理想、需要熱情,需要老師的創造性勞動。激發老師的職業理想,靠教育名家和大家的事跡雖然有典型性,但對我們的老師而言,太高太遠難以企及,所以個充分利用我們的校本教育資源,用優秀教師給其他教師開講座,給其他教師一些確實可行的啟發與引領:本學期我們在堅持請專家到校講座的同時,讓該校的優秀教師開講座:本學期開學,全斌老師給老師們做了“學習 查經驗,追求教學效益”的講座,老師們深受啟發;十月初,李琦副校長做了第二講“在磨課中實現專業成長”,在老師當中尤其是在青年老師們當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學期還要陸續安排其他學科帶頭人、園丁新星做專業成長系列講座。
學校大力進行教科室建設,用教科室建設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通過請專家進行教科研專題講座,鼓勵老師們參與課題研究,“十五”期間,該校參與了一項國家級課題的研究,承擔了兩項市級課題的研究,進行了九項校級重點課題的研究,一大批幹部和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成長起來,逐步向研究型教師靠攏:研究型教師全斌是市級青年專項課題的骨幹成員,現在已成為全國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在2005年教師節區教委表彰活動中,該校有一名優秀校長、三名學科帶頭人、五名園丁新星、24名骨幹教師,一支富有實踐能力的研究隊伍已經形成,這是我們順義十中的真正財富,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3)積極運用“教、研、訓”三位一體的教師培訓模式
為了扎紮實實提高該校教師的專業水平,我們積極運用“教、研、訓”三位一體的教師培訓模式,我們請來了師訓科安貴增老師,為該校教師講了三位一體的操作方法,老師們在教研中夯實了科研,在科研中規範了教研,在教研和科研中實現了教師的培訓和提升。從2003年到2005年,該校教師在區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文章56篇,在區級以上論文評選中有85人獲獎。04年2月,在順義區教育科研專題徵文活動中盧東紅老師的論文獲得二等獎,李君美、全斌、吳從兵三位老師的論文獲得三等獎。2004年5月,順義區教育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該校又有三位教師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2005年順義區校本研究專題徵文活動中,該校馬山和全斌老師獲得一等獎,另外有7位教師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
(4)立足課堂,開展賽課、公開課、展示課活動。
會上課,上好課是一個教師專業能力的突出表現,為了迅速提高青年教師的授課水平,在市、區組織賽課活動的基礎上,該校每學期要舉行不同主題的賽課、公開課、展示課活動,如:
2001年11月,探究課題展示課
2002年6月新課程、新理念現場會上的公開課
2003年探究課題階段展示課
2004年10月青年教師的師徒匯報課
2005年5月的“同說一課”
通過一系列的校內培訓和提升,該校教師的授課水平不斷提高:2004年在順義區青年教師評優課活動中,該校教師獲得4個一等獎,7個二等獎和24個三等獎。
通過近年來的實踐與探索,我們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強烈地感受到EPD教育賦予我們教育的新的內涵,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新的使命,以及新的教育價值追求,我們將不斷摸索出好的方法和經驗,用學生和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謝謝!
最近動態
順義十中、楊鎮一中等五所學校獲得中國EPD教育實驗學校資格
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國EPD教育工作委員會組織召開了第二屆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18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8個國際組織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相關部委300多名政府官員、專業人士和眾多學校管理人員聚集在素有中國科技教育高地之稱的海淀區,進行了大會交流。我區順義十中、楊鎮一中、北石槽中學、順義五中、天竺中心國小、高麗營二小、石園國小、趙各莊學校積極參加了此次論壇。而且,順義十中、楊鎮一中、北石槽中學、天竺中心國小、高麗營第二國小五所EPD成員學校被中國EPD教育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為中國EPD教育實驗學校,這五所學校紛紛表示要繼續努力,爭創中國EPD教育示範學校。順義區EPD教育工作委員會、楊鎮一中、高麗營二小、趙各莊學校的代表分別在論壇上做了專題演講。
此次國際論壇的主題是“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全球共識與本土實踐”。在論壇上有志之士認為,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旨在形成以尊重人類的永續發展、尊重生態環境教育、尊重社會文化的多樣性,並由此建立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教育注重傳授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公民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由此成為塑造可持續社會發展倫理觀念和促進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據此,現行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及其發展模式必須藉助可持續發展價值觀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完善。論壇呼籲,教育體系應順應終身學習社會發展的趨勢,架設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公民個體自主學習之間的橋樑,極大地拓寬教育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廣闊天地;非政府組織、私人機構和公民個體也應積極參與支持教育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社會需要開展的有益 努力,並以相應的方式開展活動。
教師感言:
課外閱讀——可持續發展的人生奠基
西辛國小 楊雪蓮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生態、經濟、文化等的和諧整體發展。人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動力,成為推動社會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該校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人才為己任,努力創造適合於兒童的教育,嘗試開發“課外閱讀校本課程”,促進學生與自然對話、與社會對話、與人生對話,不斷提升人文素養,為個體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奠基。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文化背景
“十五”期間,該校以“促進師生雙主體的發展來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辦學理念。人的可持續發展,究其實質是指個體生命開發的長度之持久、廣度之均衡、深度之透徹。教育就是要促進個體生命逐漸形成由“發展指向、發展能力以及承載生命可持續發展的身心素質”組成的自足自享自用的發展體系。
縱觀教育現狀,存在著重課本知識,輕課外知識(導致知識、信息及眼界的狹窄);重專業能力,輕一般能力(導致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性思維品質的萎縮);重智育發展,輕人文素養的提升(導致人生具有“後發性特點”的理想、意志、激情等一系列情商在其成長過程中的嚴重缺失)。以追求個體發展周期最大化、生命潛質開發最最佳化為基本內容的人的可持續發展,呼喚教育從應試型向以“立人”為目標的素質型蛻變更新。
針對現狀,我們探索促進生命發展的策略——廣泛閱讀!“閱讀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緣文會友的交往行為,是書面文化的精神消費,是人類素質的生產過程。” “閱讀具有求知、立德、開智、審美的多重功能。” 它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力,其種種價值,涉及個人和群體、物質和精神、科學和人文、行業和人生各個方面,發揮著“育人成才、經國濟世”的巨大作用。
基於以上思考,該校把課外閱讀正式納入校本課程進行規範和開發,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富有特色的發展。
二、校本課程的體系建構
1、課程目標體系:建立起“以豐厚的知識積累為基礎(包括語言積累和信息積累),以良好的思維能力(具有自主性、開放性、批判性的創新思維品質)和信息能力(蒐集、處理、運用、創造信息能力)為核心,以崇高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道德感和責任感)為終極目標”的個性發展巨觀目標體系。
2、課程結構體系:建立“西辛國小‘三位一體’課外閱讀校本課程體系”:
即:以誦讀中華古典詩文為核心的“奠基性閱讀”課程;
以閱讀教材相關讀物為核心的“輻射式閱讀”課程;
以自選專題自主閱讀為核心的“個性化閱讀”課程;
三類課程同時並行,構成立體互動網式的課外閱讀校本課程體系。
3、課程內容體系:
“奠基性閱讀”課程——學校依學生特點分低、中、高年級段編印了《古詩詞誦讀》校本教材。
“輻射式閱讀”課程——以各類文科教材內容為“經”,以教材(尤其是重點知識點)相關信息為緯,組成由課內輻射課外的閱讀信息網。
“個性化閱讀”課程——教師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及個人興趣、特長,確定班級閱讀專題,師生共同構建閱讀專題內容,開展專題閱讀研究活動。
4、課程保障體系:
(1)體制保障:為確保校本課程質量,該校按照如下程式實施課程管理:學校課程研究小組出台《校本課程實施方案》——教師個人確定班級閱讀研究專題,並撰寫《班級閱讀課程開發方案》——學校審批——教師開題、學生選擇——投入實施開發——全面評價(學校對教師課程開發的評價和教師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
(2)時間保障:兩課時課排入課表——中華古詩文誦讀課和輻射閱讀交流課;每天第一節語文課前5分鐘為“談天說地、精彩瞬間”時間——班級個性化閱讀;校外每周不少於2小時。
三、校本課程實施的典型舉措
——生動造境——
1、營造書香浸潤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中處處洋溢書香氣息。主席台邊的“世紀之星”文化雕塑,一隻只小雛鷹正從知識殿堂中汲取著甘露,展翅高飛,逆流而上,揚帆遠航。
樓道內文化展板詩意盎然。有凸顯“三位一體”課外閱讀主題的“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有展現學校讀書活動的“與書為友其樂無窮”;還有留予學生“自主經營與展示”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紅杏出牆來”、“滿架薔薇一院香”等。這些展板自成體系,分別用“書卷飄香”作卷首語,用“一生受益十大名句”做結語。
2、營造靈動睿智的個性心理環境
閱讀要在一種良好的心境下展開,讓學生“讀出自己、讀出問題”。為了促進學生能夠讀記結合、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創結合,該校號召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精美的讀書筆記(分為摘抄型、提綱型、感想型、評論性、藝術創造型)和《書香100點——我的閱讀記錄簿》——記錄著所讀每一本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類別、心得與感想。讀書筆記和閱讀記錄簿,成了學生情感的港灣,思維的發展場。
3、營造英姿竟展的團體交流環境。
“水常無華,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對其發展的深度、廣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每學期舉行一項專項展示活動,如“中華古詩文誦讀賽”、 “個性閱讀才藝展示賽” “班級讀書成果展示評優課”等,以促進學生專項能力的發展和班級特色的形成;每年召開一次大型讀書節,為學生提供全面展示才華的舞台,孕育進一步發展的激情和力量。
4、營造文化習染的社會參與環境。
當前閱讀學對於社會的最大意義所在是“播種讀書種子,營造書香社會。”把家長作為開展讀書活動的重要資源,把社區作為學生的舞台,也是該校讀書活動的重要舉措。每年學校請全體家長進課堂聽讀書課;請家長參加學校大型讀書節;請家長提出深化讀書活動的建議等,在當地廣泛受到關注和好評。假期中,學生組成書香活動小組,自取組名,定期到同學家中和社區內進行讀書節目匯演,儼然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心靈啟思——
1、誦涵吟詠——用民族靈魂感染人
無論獨立個體還是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厚營養是其發展的根基。一部部散發著歷史幽香的典籍構成了人類文明史的畫卷長廊。學生們廣泛誦讀詩文,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溝通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再現詩歌的意境:他們吟唱《清明》;創作詩歌劇《送別》;排演《論語》……在誦涵吟詠中,不知不覺地體驗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理念;“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胸;“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這一切美妙的修養和哲學毫無痕跡地從他們的口中滲入血液,滲入精神深處,化作孩子們生命的一部分。
2、溝通體驗——用燦爛文化啟迪人
該校的課外閱讀提出了“三溝通”策略,即“與文本溝通”:能讀懂文本,與其作者、作品中人物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與自己溝通”:聯繫自己,形成精神移植或批判啟思;“與社會溝通”:聯繫現實社會,審視、發展文本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倡導“三溝通”,學生關注把書本讀活、讀出生命的價值和意蘊,人文精神得到不斷錘鍊和敲擊。
3、知行合一——用人文精神重塑人
人常說 “大道無痕”。學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呼喚知行統一。我們注重以知導行,應時讀有益之書。例如發現班級丟失東西時,教師能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抄寫《後漢書》中的一段讓學生誦讀:“智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這樣的讀書強調學生在情境中真正將書中情理內化為自身的素質。
4、促進生成——用崇高感悟提升人
“班級個性化閱讀”的開展,學生心有所悟,情有所動。而“語言便是內部生命綻放的花朵”。他們曾為家鄉的特產——燕京啤酒創聯:“燕京啤酒酒飄香,潮白河水水流長”;他們曾這樣思考人生格言: “壞人活得長,活得痛苦;好人活得短,活得幸福。——張春爽”;他們曾被一些偉人感動:如張洪韜同學讀了《一夜的工作》後為周總理填了一首詞:
《如夢令》
“一夜工作眠難入,
工作緊張休息誤,
不知不覺天已曉。
勞苦!勞苦!
為了心中強國路!”
讀書活動豐厚了孩子們的人生閱歷,拓展了人文視野,積澱成人文氣韻。
——評價出新——
發展性評價觀認為,評價的過程是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共同參與評價過程、協商對話、共同發展提高的過程。該校以課程評價環節為平台,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1、評價指標讓學生制定。如學校開展書香壁報評比活動。我們請高年級各班推出一名學生,與學校主管教師組成評價團。大家先共同商議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哪項的分值應有所側重,怎樣計算最後的評價結果等。研討之後,由學生執筆出台了學校的書香壁報評價方案,公布於校園網上。他們依據自己制定的評價方案,以小主人的姿態每周針對書香壁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2、評價主體讓學生擔任。該校實行了中華古詩文考級制度。評價數量標準: 25首為一級,每提升25首提高一個級別;質量標準:按是否做到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背誦,分成A、B、C三等。最終成績評定形式為“等級+層級”式,如三級A等。這一評價實施的基本程式是:接受班內“小主考官”考評——學校主管教師複評。小考官的題目活潑多樣、妙趣橫生。一年多來,學生感覺獲取證書已不是最終目的,而爭當主考官或接受主考官的一個個新鮮有趣的考題成了他們最有趣的人生經歷。
3、評價內容讓學生髮揮。該校還實行了“書香百點”評獎制度:每個學生通過認真撰寫 “書香100點——我的閱讀記錄簿”,依據學校的閱讀數量與質量要求,可以申報“書香學士”、“書香碩士”、“書香博士”以及“西辛國小文化名人”獎。在鑑定考評中老師們發現,孩子們讀的很多書是自己沒有讀過的,那么如何評價學生?我們採取了“以生為師”讓其“講書”的方法:給我們講作家作品、講主要內容、講重點情節、講主要思想、講自己的讀後思考、甚至評價藝術特色。從學生那裡我們真正體會到 “世界上最大的寶藏是人的大腦”,看到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榮譽專利讓學生申報。該校對讀有個性的孩子因勢利導,設計了書香才子名譽認證制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讀書特長,自擬認定榮譽名稱,然後帶著自己的作品或自創的申報節目來學校認定。這項工作點燃了個性和智慧的種子。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校園小詩人”、“未來劇作家”、“相聲大王”、“詩聖”、“三國通”、“對聯大師”等十餘名小才子脫穎而出。
四、校本課程取得的初步成效:
首先是提高了學生閱讀興趣。經統計,該校對課外閱讀感興趣的同學已達到90%以上。從閱讀內容看,已涉及到各個領域。
其次,學生的語言積累量明顯增大。如三(五)班85%的學生能背誦成語百餘個,張雨飛同學能連續5分鐘以上進行200多個成語接龍;一年級張小白同學能背誦中國百家姓全篇。六(二)班一批同學能背下《三字經》全文、《論語》數章。六(三)班全體同學百首古詩詞隨機抽查誦背如流……至今該校六年級學生閱讀積累量達300萬字。已有1000餘人次取得三級以上中華古詩文考級證書。近百人次獲得“書香學士” 、“書香碩士”、“書香博士”榮譽稱號。
學生在大量閱讀積累的基礎上,創作走向了多元化。他們不僅寫讀後感,還作詩、填詞、寫曲,自創對聯、創作劇本、撰寫探究小論文……如李玲等同學改編了《紅樓夢》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院夜擬菊花題》。根據劇本,他們自選演員,扮演劇中人,第一次把《紅樓夢》搬上西辛國小的舞台。我們將這些作品出版結集為校本教材——《春風花草香》。這也正是孩子們健康精神世界的映照。
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迅速發展。在順義區“中華古詩文競賽中”,該校獲得團體第一名。一些學生的作品紛紛在市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學生的閱讀素質遷移到各學科,各科學生獲獎總數都達到25%以上。
廣泛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縝密的邏輯、深奧的思想、崇高的境界、偉大的靈魂環擁著一顆顆稚嫩的心靈。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因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
五、體會與反思:
1、關注“全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是整體和諧生成的過程!人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發展狀況是衡量發展最深層的指標。今後我們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將更加關注學生主體的參與,實現激發興趣——培養能力——發展個性——養成品格。
2、實現教師轉型
在校本課程的生成過程中,給教師充分的課程設計和實施權利,使教師從一個課程的執行者、傳遞者變成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
3、推進學習化社會進程
美國課程專家派納說:“課程是一種複雜的會話”。我們的課程建設要努力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以及學校、家庭、社區全方位的立體對話。我們的目標是:“做一個文化素養根基紮實的現代人!”用實際行動“營造西辛國小書香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