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項王軍壁垓下》是高中語文人教版書籍中的一篇課文,講述了項羽之死的經過。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譯文
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了好幾層。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大為吃驚,說:“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寵跟在項王身邊;有駿馬名騅(zhuī,追),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么辦,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
於是項王騎上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趁夜突破重圍,向南衝出,飛馳而逃。天快亮的時候,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將灌嬰帶領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部下壯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項王到達陰陵,迷了路,去問一個農夫,農夫騙他說:“向左邊走。”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因此,漢兵追上了他們。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

於是把騎兵分成四隊,面朝四個方向。漢軍把他們包圍起幾層。項王對騎兵們說:“我來給你們拿下一員漢將!”命令四面騎士驅馬飛奔而下,約定衝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於是項王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漢軍像草木隨風倒伏一樣潰敗了,項王殺掉了一名漢將。這時,赤泉侯楊喜為漢軍騎將,在後面追趕項王,項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連人帶馬都嚇壞了,倒退了好幾里。項王與他的騎兵在三處會合了 。漢軍不知項王的去向,就把部隊分為三路,再次包圍上來。項王驅馬沖了上去,又斬了一名漢軍都尉,殺死有百八十人,聚攏騎兵,僅僅損失了兩個人。項王問騎兵們道:“怎么樣?”騎兵們都敬服地說:“正像大王說的那樣。”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乾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相識嗎?”馬童這時才跟項王打了個對臉兒,於是指給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說完,自刎而死。
出自司馬遷《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由此引申的成語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
品讀課文,把握形象
本文記敘了項羽一生的最後階段,表現他無可奈何的失敗和悲壯的死亡,是《項羽本紀》中最具悲劇性的一幕。文章圍繞項羽這個悲劇英雄,描寫了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三個場面,請從三個場面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情節,認真品讀,讀出感情。你們認為在這個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動了你,體現了項羽的什麼性格? 第一段寫垓下之圍重點寫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這兩個連續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嘆自己時運不利,戀戀不捨的和名騅、虞姬訣別,充滿了悲涼和無奈的情緒。項羽是一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柔腸百轉的“垓下歌”,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

從中可見項羽的性格
自負、勇武 第三段寫項羽的東城潰圍之戰。共寫了項羽的三次行動:第一次通過“項王大呼,馳下,皆披靡”來渲染項羽勢不可擋的氣勢,“遂斬漢一將”的“遂”寫出了項羽斬將的輕而易舉。第二次行動項羽並沒有動手,只用眼神和聲音就嚇退了敵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將,難以辨別。項羽攝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躍然紙上。第三次行動,項羽斬一都尉,殺數十百人,而“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再次渲染項王的勇猛無敵。難怪他充滿自豪的謂其騎曰“何如”,這一問再次表現了他的自負。 小結:第三段:東城潰圍之戰 三次行動: 第一次:項羽——大呼、馳下、斬將 / 漢軍——皆披靡 1、“遂斬漢一將”中的“遂”字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表意作用?(說明項羽“斬漢一將”輕而易舉,從而表現出項羽的勇猛善戰。) 第二次:項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

小結: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詞類活用
1.項王軍壁垓下 壁,名詞作動詞,駐紮
2.項王則夜起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裡
3.直(當)夜潰圍南出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東,名詞作動詞,東行
5、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6、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名詞作動詞,西行、西征
7、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王,名詞作動詞,讓……當王 二、特殊句式:
1、飲帳中(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飲帳中=飲(於)帳中,“(於)帳中”是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在軍帳中飲酒
2、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定語後置句) 譯: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
3、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定語後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4、 左,乃陷大澤中 (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譯: 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5、漢騎追者數千人 (定語後置句) 譯: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
6、所當者破 (被動句) 譯: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
7、然今卒困於此(被動句) 譯: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
8、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判斷句) 譯: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9、無以渡 “無以”,固定結構。由動詞“無”加介詞“以”構成,沒有(辦法) 譯:沒法渡過去
10、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11、籍獨不愧於心乎?(狀語後置句) “於心”是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12、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補充完整應為:吾聞漢購我(以)頭千金,邑萬戶 “(以)頭千金,邑萬戶”為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 三、虛詞:之 乎 等 漢皆以得楚乎?乎為句末語氣詞 常騎之 之為代詞 指騅馬 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之為代詞 指項羽 然今卒困於此 於 在 此天之亡我 之 為主謂之間不譯 非戰之罪也 之為結構助詞 的 四、重點字詞
1、項王軍壁垓下:壁為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為名詞—狀語,像牆壁一樣
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慷慨 為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泣為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期山東為三處 期,約定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9、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購,懸賞徵求
重點字詞
1、項王軍壁垓下:壁為名詞—動詞,駐守 岸土赤而壁立:壁為名詞—狀語,像牆壁一樣2、於是項王乃慷慨悲歌:慷慨為情緒激昂。
3、力拔山兮氣蓋世:拔,撼動。蓋,勝過、壓倒、超過。
4、項王泣數行下:泣為眼淚
5、平明(平旦)天亮
6、期山東為三處 期,約定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圓
8、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副詞,僅僅、只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副詞,竟、卻
9、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 購,懸賞徵求
10、我為若德
類活用
1.項王軍壁垓下 軍,名詞作動詞,駐紮2.項王則夜起 夜,名詞作狀語,在夜裡
3.直(當)夜潰圍南出 南,名詞作狀語,向南
4.項王乃復引兵而東 東,名詞作動詞,東行
5、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6、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名詞作動詞,西行、西征
7、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 王,名詞作動詞,讓……當王
特殊句式
1、飲帳中(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飲帳中=飲(於)帳中,“(於)帳中”是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在軍帳中飲酒2、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定語後置句) 譯: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在後面
3、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定語後置句) 譯:能跟從的騎兵一百多人罷了。
4、左,乃陷大澤中(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譯:項王帶人向左,陷進了大沼澤地中
5、漢騎追者數千人(定語後置句) 譯: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
6、所當者破(被動句) 譯: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
7、然今卒困於此(被動句) 譯: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
8、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判斷句) 譯: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
9、無以渡 “無以”,固定結構。由動詞“無”加介詞“以”構成,沒有(辦法) 譯:沒法渡過去
10、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何……為”,固定結構,由副詞“何”與語氣詞“為”構成。
11、籍獨不愧於心乎?(狀語後置句) “於心”是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12、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省略句;狀語後置句) 補充完整應為:吾聞漢購我(以)頭千金,邑萬戶 “(以)頭千金,邑萬戶”為後置的介賓結構。 譯: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徵求我的腦袋 三、虛詞:之乎等 漢皆以得楚乎?乎為句末語氣詞 常騎之之為代詞指騅馬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之為代詞指項羽 然今卒困於此於在 此天之亡我之為主謂之間不譯 非戰之罪也之為結構助詞的
項羽究竟死於何地
1982年《光明日報》發表計正山學術論文《項羽究竟死於何地?》(1985.2.13.)。文章徵引《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聯繫當地的一些歷史遺蹟,對項羽慷慨悲歌、烏江自刎這一歷史悲劇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項羽應是戰死在安徽定遠東城。文章發表後《新華文摘》、《文匯報》等轉載,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編的《中華文史論叢》(總第八十六輯)刊發了著名國學教授馮其庸先生長文《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作者經過長期實地調查和史料梳理,並“從司馬遷對項羽自垓下至東城的戰鬥歷程的敘述”中,論證項羽是死於(定遠)東城而不是死於烏江。該文引起了史學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