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社火
頂燈流行於武鄉縣境內蟠龍、洪水、故城等許多村鎮。原來是中秋節的活動,後成為正月十五的娛樂項目。
頂燈所用之燈是用紅紙剪成五穀雜糧、家禽動物的圖案貼在飯碗邊緣,再往碗裡放上沙土,將蠟燭插入土內,點燃後即可用來表演。表演時,數十名表演者剃成光頭,身著黑色褲,腰系兩片白裙,裙角分繫於兩手小指上,頭頂碗燈,雙臂在身體兩側上下扇動,翩翩起舞。舞步有十字步、小碎步和秧歌步等。各村表演形式各不相同。
武鄉縣北上合村參加表演的人數較多,不穿彩衣。蟠龍鎮在表演時走各種場圖,如“剪子股”、“九連環”、“單插花”等,統稱為“走故事”。洪水一帶的則是“燈相伴”,在較大的場地上,用木架將花燈、起火、鞭炮等編織成“炮火城”,待各種花炮燃響後,頂燈者繞“城”跑“蛇脫皮”、“擰麻花”等場圖。石板村和大有村則是表演“頂燈圍馬火”、“頂燈伴文社火”。“頂燈圍馬火”是用竹木製成“馬火”,將各種火炮綁在馬和駕馬人身上,駕馬人裸身赤腳並用麻繩捆住雙足,將火點燃後,“火馬”首先入黃河陣中,頂燈人隨之而入,火炮聲、人聲、笑聲、樂聲匯成一片,甚為壯觀。
秦腔戲劇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眉戶、花鼓等劇種的一些小戲中丑角均有此技。表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臥、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簧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照明電器
簡介
頂燈,(英文:Dome light)
適用範圍
廣泛適用於電廠、電站、加油站、鐵路、冶金、石化、廠礦、場館、過道、車間等室內外工作場所作泛光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