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岩村古應國建築“韭房”淵源
在皎口水庫大壩東南邊有座山叫密岩山,在山北面有個村叫密岩村,在密岩村的東面有座橋叫萬安橋。山是清山,村是老村,橋是古橋。蜜岩村的村名就因村南之山,形如屏幛,岩石嶙峋,群蜂築巢釀蜜於其上,曰密岩。而村也因岩因蜂而得名,千年未改其號。
密岩古村建村於宋朝,已有近千年,村中百姓多為應姓。查宋、明、清、民歷代所修《蜜岩應氏宗譜》中所載,四明的應氏,本是河南省汝南縣南頓(現項城縣忠順鄉)的名門望族。而鄞州的應氏,則起源於唐長慶年間(約公元820年)的應彪公,官拜明州刺史時,其子肅跟隨一同上任到鄞州,後便定居於鄞江。到了刺史的第十二世孫(約1120年宋始南遷時)應高時,遷到了風景秀美的蜜岩村定居。
密岩古村前橫著光溪,在水庫建造前,四明山的水匯聚而下,水流遄急,要走向鄞江,只有沿山南邊而行。所以在村南就修建了石橋——萬安橋。
萬安橋為石質單孔高拱橋,建於清代,形似半月。橋長20米,寬2.8米,高4.5米,拱跨10米。引道為塊石砌築高路堤,有石階十級後上橋面,橋面二側建有石欄板,欄板上刻“萬安橋”名。路堤與石拱交接處向外挑出石板,端部為水獸雕刻,共四個 萬安橋,以青山為背景,遠眺小巧秀氣,近望小有氣魄。雖然由於上游的水庫減了橋下流水,使溪灘外露,失去了當年的過水作用,但也不失為密岩一景。
古應國“韭房”簡介

宗譜曰:“所謂中和,即是天下之大,中也和也,和天下之達道也。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中和者。自堯舜三代以來,所以為人之理也,蓋人之所以為人者,惟得中和之理。人能守此中和之理,而弗失始,可以謂之人夫。中和之理無他敦倫是也,人在天地間,相生為父子,相偶為夫婦,相次為兄弟,相資為朋友,相制為君臣,其名分不可易矣。然必父慈子孝,夫正婦順,兄發弟恭,朋規友誨,君仁臣敬,其事理不可混矣”。這讓人聯想起中正

村落由四條道路連線,學校置於中間,商場設在宅前,文化活動中心“芙峰草堂”(“西山閣”賓館旁)置於背山傍水富有詩意畫境的芙峰山下。消防設施布局科學,現尚存有清代消防帽36頂。上水(天雨)下水(污水)成龍(系統),上與山邊水池相通,下與村荷花池(洗馬池)相接,再由兩條人工大水渠由北向南通向村外萬安橋邊的蜜岩潭。保證了全村雨天不積水,旱天不缺水,下水暢流去,遇有火警不愁水。細水流村過時,有微風環村鏇轉的微妙體驗。其中值得一題的是荷花池,即洗馬池。洗馬池是乾隆時新建倉門宗祠“中和堂”時的配套工程。“先祖在建祠同時,於宗祠東南隅,人工開鑿池塘,面積數畝與宗祠相齊。一可用作消防, 二可調節村落空氣,使之濕潤,三可用來洗馬。池邊有石高三尺立於道旁,稱上馬蹬。池西南有新建下田屋,住有大學士,五頭牆,有“見大賓”屏風牆,內設堂前,廂房高閣,專供來客、貴賓下榻。經常有數十騎在池邊洗塵。池塘還可用來洗刷家什以及蓄水排水之功能。每當宿雨初收,曉日東升,水光一碧,群峰倒映,亦一勝境。池中一部種植食藕,荷花開時碧水蕩漾,金光燦爍,宗祠倒影在池中,使人感覺宗祠建在荷花中,美麗致極,故洗馬池又名荷花池。”如今洗馬池只剩初始時的三分之一。洗馬池的歷史告訴我們在這個邊遠的鄉村也曾是一個多么興旺的地方。


崇義學堂曾先後被改為蜜岩國小、章蜜鄉中心學校、寧波地區掃盲學校,曾被日本人作為駐紮地,後來有影片《難忘的戰鬥》在此地拍攝。至今,“崇義學校”校舍依然完整,曾用作禮堂的廣式樓閣樑柱及檢閱台依然完整,但部分柱腳和地板己經腐朽。我們似乎很難從當前的景象中想像當年應家興旺時屋柱裝有護套、門前有大石獅大石鼓上馬石時候的繁榮氣象了。